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8 17:39
摘要:A股久違站上4000點,國產算力趕上了好時候。
10月28日上午,A股市場傳來捷報,上證指數盤中突破4000點,創2015年8月19日以來新高。
這是久違的好時候,就在四天前,沐曦集成電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沐曦」)的科創板IPO申請,剛剛正式通過上市委會議審議。
歷經五年技術深耕與產業錘鍊,作為國產高性能GPU領域的頭部企業,沐曦向登陸資本市場邁出了關鍵一步。
沐曦過會的消息一經傳出,也在A股市場引發連鎖反應。多家與沐曦存在股權關聯或業務合作的上市公司,股價應聲上揚。其中,就包括直接或通過產業基金持有沐曦股份的淳中科技、中山公用、七匹狼控股股東等。
就連與沐曦建立了深度業務綁定的合作伙伴,如負責GPU代理銷售的超訊通信、提供供應鏈支持的中電港、開展雲計算協同的優刻得等,也同樣成為資本市場追逐的焦點。
此番「沐曦概念股」的整體躁動,並非孤例。回顧9月26日摩爾線程IPO上會前,其相關概念股也曾出現一輪強勢上漲。
而押注多家「中國英偉達」的投資人,迎來密集回報期。
十月中旬,芯片巨頭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稱,受美國出口管制影響,公司已全面退出中國市場。要知道,在2024年,英偉達在中國區營收為171.08億美元(1249億元人民幣)。一夜之間,原本由英偉達牢牢主導的千億級市場,浮現出巨大的供給空白。國產GPU企業正蓄勢待發。
並且,當前大模型產業的發展重心已從訓練階段逐步進入推理應用新階段。在此階段,推理任務對算力的整體性能需求有所降低,國產大模型廠商開始高度重視「性價比」。面對巨大的市場空白,國產GPU企業的發力可謂恰逢其時。
沐曦成立於2020年9月,由陳維良、彭莉、楊建等GPU芯片資深專家創立,他們均有着國際芯片巨頭AMD的任職經歷。經過「從零到一」全自研的技術沉澱,沐曦首款智算推理芯片曦思N100於2022年1月交付流片,2022年9月流片成功,並於 2023年4月正式量產。
2023到2024年,沐曦又緊鑼密鼓地把N100、C500這幾款芯片都推向了市場。產品線鋪好,下一步就看市場的買單情況如何。
截止到2025上半年,沐曦的營收衝到了9.15億元,比去年同期猛漲超過4倍。淨利潤方面,沐曦上半年同比減虧超63%。截至一季度,GPU累計銷量已突破2.5萬顆。
沐曦衝擊IPO的背后,其實是一場早已開啟的資本投注。在申請上市前,公司共完成了八輪融資。據《投資界》不完全統計,沐曦背后站着的股東超過100家。
國資與市場化機構雙雙重倉下注。國家隊中,上海科創基金、引領區基金、國調基金等赫然在列。市場派方面,紅杉中國、經緯中國、葛衞東的混沌投資、光速創投等頂尖VC/PE幾乎無一缺席。
從股權結構看,創始人陳維良及其實控的持股平臺合計控制着22.94%的股份,是公司靈魂。而「期貨大佬」葛衞東通過混沌投資在2022年果斷入局,目前以7.48%的持股成為最重要的外部股東之一,其投資眼光再次成為市場焦點。
2022年后,沐曦的融資進程就相對沉寂,直至本次IPO過會前。其又位列摩爾線程之后,有聲音認為其錯失了一定程度上的先機。
不過隨着此次過會,投資人的押注已有定論。且加之早先摩爾線程的過會,有多重押注的資方也迎來了真正的收穫期。 例如,國調基金、紅杉中國、經緯中國等機構,其投資組合並不僅限於沐曦,往往也出現在摩爾線程、寒武紀等其他國產GPU或AI芯片公司的股東名單中。中科藍訊在9月接受機構調研時更是高調錶示,同時持有沐曦股份、摩爾線程、燧原科技等公司股份。
在今年WAIC期間,沐曦股份首席產品官兼高級副總裁孫國樑曾坦言:「中國算力需求市場足夠大,把國產所有的卡或者能力放在一個行業,可能都不夠那個行業的快速發展。而中國的芯片行業需要百花齊放,因為每個行業有定製化的需求。」
當前,國產GPU賽道呈現羣雄並鹿的競爭之勢。在這場競賽中,各家企業都在加速資本化進程。就在沐曦成功過會的前后,摩爾線程的科創板IPO從受理到過會僅用不到三個月,創下行業最快紀錄。壁仞科技也傳將在香港進行IPO,另有消息稱其近期會有重要進展。燧原科技的上市輔導備案也已獲得受理,正式加入上市競逐。至此,2020年前后成立的「國產算力天團」已陸續接軌二級市場。
這個賽道早已不乏先行者。寒武紀作為較早登陸資本市場的AI芯片企業,其股價曾一度超越茅臺。
圖|寒武紀8月27日股價
IDC的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加速計算服務器市場規模達221億美元,其中GPU服務器佔比69%,且預計到2029年將突破千億美元。這個仍在快速膨脹的市場,為每一位參賽者都提供了足夠的舞臺。
當然,在資本的熱捧下,這個賽道是否已經過熱?當所有玩家都宣稱自己技術領先、生態完善時,市場最終能容納幾個真正的贏家?
目前,沐曦尚未盈利。根據披露,2022 年至 2024 年及今年前三個月,公司營收分別為 42.64 萬元、5302.12 萬元、7.43 億元和 3.2 億元,淨利潤分別為 -7.77 億元、-8.71 億元、-14.09 億元和 -2.33 億元,累計虧損超 32 億元。
沐曦並非個例。縱觀整個行業,大部分國產GPU企業都仍處於鉅額投入期,距離自我造血還有相當距離。這也意味着,上市融資並非終點,而是企業維持研發投入、追趕技術差距的必要手段。
更嚴峻的挑戰在於,國產GPU企業必須要構建自主可控的供應鏈體系。這條道路雖然安全,卻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更復雜的工藝挑戰。如何在確保供應鏈安全的同時控制成本,將是所有企業必須解決的難題。
資本的追捧、政策的支持、市場的期待,所有這些都在將國產GPU企業推向歷史的前臺。然而,真正的考驗,現在纔剛剛開始。上市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鳳凰網科技」,作者:姜凡,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