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張坤三季度業績與規模雙升,騰訊、阿里穩居前兩大重倉股

2025-10-28 17:09

財聯社10月28日訊(記者 封其娟)張坤在管產品的三季報已披露,在最受矚目的業績問題上,三季度旗下4只產品悉數超越同期業績比較基準,一掃二季度全部低於基準的局面。

季報中,張坤直言「市場先生」的悲觀只是放大了短期的困難,並沒有長期存在的基礎。

除了業績漲幅顯著,張坤在管總規模也實現一定增幅。截至三季度末,張坤旗下4只產品在管規模合計565.43億元,較二季度末的550.47億元,增長14.96億元,增幅2.72%。除了易方達優質企業三年規模環比縮減15.22%,其余3只產品規模均有不同程度增幅。

三季度,張坤旗下4只產品股票倉位基本穩定,均調整了醫藥、消費和科技等行業的結構。

從十大重倉股佈局來看,這4只產品的突出共性是前兩大重倉股均是騰訊控股、阿里巴巴-W,僅排名存在差異。較上季度末,順豐控股同時退出易方達優質精選與易方達藍籌精選前十重倉股;或基於全球半導體周期或個股估值的考量,阿斯麥、SK hynix已退出易方達亞洲精選。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4只產品的十大重倉股持倉佔比均超78%,部分已超90%,這意味着基金對核心重倉股的依賴度較高,持倉風格偏集中。

張坤認為,市場的風格難以預測,但會堅持自己的投資風格,通過自下而上的深度研究,尋找商業模式優秀、有顯著競爭力和議價能力、行業有持續成長空間以及能明智地再分配資本的少數公司,通過長期持有,作為股東分享這些公司自由現金流和內在價值的成長。

騰訊、阿里穩居4只產品前兩大重倉股

截至三季度,易方達優質精選(QDII)前十大重倉股依次為:阿里巴巴-W、騰訊控股、瀘州老窖貴州茅臺五糧液山西汾酒、攜程集團-S、華住集團-S、京東健康、分眾傳媒,持倉佔比合計81.53%;較上季度末,京東健康、分眾傳媒新進該產品十大股東,順豐控股、普拉達退出該行列。

據三季報,易方達優質精選(QDII)投向中國內地、中國香港的資產佔比分別為47.17%、46.43%;截至二季度末,該產品投向中國內地、中國香港的資產佔比分別為47.07%、46.08%。

截至三季度末,易方達亞洲精選前十大重倉股依次為:騰訊控股、阿里巴巴-W、中國海洋石油、SamsungElectronics、臺積電、華住集團-S、谷歌-A、攜程集團-S、微軟、普拉達,持倉佔比合計78.25%;較上季度末,谷歌-A、普拉達新進該產品十大股東,阿斯麥、SK hynix退出該行列。

易方達亞洲精選投向中國香港、美國、韓國、中國臺灣的資產佔比分別為48.52%、32.24%、10.19%、2.13%;另外,該產品三大重倉行業依次為:非必需消費品、信息技術、電信服務,配置佔比分別為30.3%、27.99%、21.39%。

截至二季度末,該產品投向中國香港、美國、韓國、中國臺灣的資產佔比分別為47.57%、28.18%、16.03%、1.84%。

截至三季度末,易方達藍籌精選前十大重倉股依次為:騰訊控股、阿里巴巴-W、貴州茅臺、京東健康、瀘州老窖、山西汾酒、五糧液、百勝中國、中國海洋石油、分眾傳媒,持倉佔比合計86.85%;較上季度末,分眾傳媒新進該產品十大股東,順豐控股退出該行列。

另外,該產品以港股通投向港股的總市值為165.73億元,佔淨值比例45.51%,配置佔比排名前三的行業依次為非必需消費品、必需消費品、電信服務;據二季報,該產品通過港股通交易機制投資的港股市值為152.1億元,佔淨值比為43.53%。

截至三季度末,易方達優質企業三年前十大重倉股依次為:騰訊控股、阿里巴巴-W、貴州茅臺、山西汾酒、京東健康、瀘州老窖、五糧液、招商銀行、百勝中國、中國海洋石油,持倉佔比合計91.76%;較上季度末,十大重倉個股沒有變化,僅排序有變,騰訊控股仍為頭號重倉股。

該產品投向港股的總市值為14.76億元,佔淨值比例44.62%,配置佔比排名前三的行業也依次為非必需消費品、必需消費品、電信服務;據二季報,該產品通過港股通投資的港股市值為16.8億元,佔淨值比例43.06%。

正視短期悲觀情緒,看好消費長期邏輯

張坤指出,長期來看,「市場先生」會較爲準確地「稱重」一個企業的價值。但短期來看,「市場先生」的情緒時常不穩定,有時放大短期的因素,而忽略了長期重要的結構性因素。

組合中有相當比例是內需相關的公司,他認為現階段「市場先生」挑戰的核心點在於「行業有持續成長空間」。最近兩年多GDP平減指數持續為負,今年過半月份的CPI為負,房地產銷售額相比四年前幾乎減半,「市場先生」反應併線性外推了短期的困難。但是,他強調投資者沒有理由忽視長期的結構性因素。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雖然我國GDP總量位於全球第二,但2024年我國仍是人均GDP約1.3萬美元的發展中國家,人均GDP仍略低於全球平均水平,考慮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至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GDP增速會超過全球平均。同時,中國居民消費佔GDP的比例已經在全球主要國家中接近最低水平,這個比例提升的概率要遠遠高於繼續下降。

綜上,長期來看,張坤認為最可能的情形是「中國消費增速>中國GDP增速>全球GDP增速」。而且,相比於有差異的若干小市場經營,14億人的統一巨大市場帶來的產品、研發和銷售的規模效應無法忽視,企業可以將優勢更充分地放大。

「市場先生」的另一個挑戰在於價格指數的負向循環。過去兩年多,我國的名義GDP增速都低於實際GDP增速,而企業的收入增速與名義GDP增速更為相關,成本費用的上升幅度則取決於產業鏈上的議價能力。整體來看,對於優秀的企業,通脹的環境如同順水行舟,經營難度相對要小一些,這也是出口企業總體感受較好的原因之一。在這個問題上,不論是通縮對經濟活力的長期損害,還是走出通縮后的正面效應,都有其他國家的成熟案例。

張坤認為,長期來看這一點不值得擔心,有其他國家的案例在前,決策層有足夠的工具和智慧解決問題。

綜上,他總結,在基礎概率上,中國的內需消費市場長期仍是投資的沃土,而當前較低的估值水平提供了充足的安全邊際。如果企業依然滿足投資標準,團隊會充分理解「市場先生」的情緒波動和收益分佈的不均勻性。他相信,企業經營不斷累積的自由現金流將反映到內在價值的積累中,而不斷增長的內在價值終將投射到市值的增長中。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