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破解罕見病保障困局 渤健亞太區總裁呼籲建立全國性「小池子」

2025-10-28 16:20

專題:新浪健康保險研究院

  10月16日-18日,2025可持續全球領導者大會在上海召開。會議期間,新浪健康保險研究院圍繞罕見病患者生存現狀、治療公平性及醫療保障體系建設等核心議題,與出席大會的渤健生物亞太區總裁丁偉波展開了深度對話,為破解罕見病治療困境提供了專業視角與實踐路徑。

(渤健亞太區總裁 丁偉波先生) (渤健亞太區總裁 丁偉波先生)

  丁偉波表示,在罕見病領域, 以SMA(脊髓性肌萎縮症)為例,目前每年仍有數百名1型患兒,因家庭無法承擔醫保報銷后的藥品自付費用而被迫放棄治療。罕見病支付絕非患者個人的責任,而是國家與社會各方的共同責任。感謝黨和政府的政策方針,近年來我國多層次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推動了創新葯物的患者可及。因為在罕見病領域,若僅依靠企業降價或患者自行承擔,將導致研發不可持續,最終形成「無人投入、無藥可醫、患者困境加劇」的惡性循環。

  為進一步推動患者用藥可及,他提出三方面的建議。一是考慮建立國家罕見病專項保障基金,例如,浙江「每人每年2元建立全省保障池子」的地方實踐已提供了可行範例;二是落實商業健康險的創新導向,響應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提出的健康險高質量發展目標,鼓勵開發覆蓋帶病體和罕見病羣體的創新產品,助力商業保險與基本醫保的有效協同與梯度減負;三是凝聚國家、企業、社會機構等多方力量,形成常態化協作機制,真正讓我國兩千萬罕見病患者及其背后的億級關聯人羣受益。

  新浪健康保險研究院:罕見病患者面臨哪些突出的生存挑戰?您認為應如何通過多方協作來增進治療的公平性?

  丁偉波:罕見病患者面臨的首要挑戰是能否獲得有效的治療方案。如果沒有解決方案,患者只能依賴科技進步,等待突破,而這往往需要全社會對罕見病的重視、完善的保障機制和充足的科研投入作為支撐。全球有很多案例,罕見病治療方案的突破往往是由患者家庭率先推動,再獲得研發機構、社會基金等支持才得以實現。

  第二個關鍵挑戰是治療方案的可及性與支付問題。罕見病支付絕非患者個人的責任,而應是國家與社會的共同責任。如果僅依靠企業情懷降價或患者自行承擔,會導致研發的不可持續性,形成無人投入研發、無解決方案、患者處境更艱難的惡性循環。

  2021年底,全球首款治療SMA的疾病修正治療(DMT)藥物諾西那生,通過醫保談判納入我國國家醫保目錄,充分體現了國家對罕見病領域的高度重視。但基本醫保仍有侷限,罕見病家庭多為弱勢羣體,經濟負擔較重,即便醫保報銷后,由於罕見病療法分攤人羣少、定價本身偏高,每年數萬元的自付費用往往讓患者放棄治療。

  要破解這一困境,需推動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完善:一是考慮建立國家罕見病專項保障基金;二是落實商業健康險的創新導向,響應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提出的健康險高質量發展目標,鼓勵開發覆蓋帶病體和罕見病羣體的創新產品,助力商業保險與基本醫保的有效協同與梯度減負;三是凝聚國家、企業、社會機構等多方力量,形成常態化協作機制,真正讓我國兩千萬罕見病患者及其背后的億級關聯人羣受益。

  新浪健康保險研究院:對於「漸凍症」(ALS),其發病率趨勢與環境變化是否相關?目前有哪些突破性療法?

  丁偉波:漸凍症(ALS)被稱為「五大絕症之首」,發病特徵有兩個關鍵特點:一是90%為散發性病例,僅5%-10%為家族遺傳性致病基因突變;二是高發年齡段集中在青壯年,且生存期較短,通常僅3-5年。

  從趨勢來看,這些年被診斷出來的漸凍症患者越來越多,這一方面是因為醫療診斷水平提高了,能更早、更準確地發現病情,另一方面也可能和環境因素有關,現在已經有研究證實,抽菸、接觸有機磷農藥這些環境因素,和漸凍症的發生是有關聯的。當然,我們不能説這些因素一定會導致得漸凍症,畢竟它是罕見病,沒辦法確定具體的影響程度,但這種關聯性是確實存在的。

  療法方面,渤健近期在中國商業上市的靶向創新葯物托夫生注射液(凱盛迪™)算是一個重大突破。該藥針對SOD1(超氧化物歧化酶1)基因突變的漸凍症,能有效延緩運動神經元損傷,減緩疾病進展。我們非常期待多層次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例如國家罕見病專項基金、或者創新商業健康保險模式的推出,使得更多患者能夠獲益於這一創新療法。漸凍症的病情很複雜,我們會繼續在研發上發力,同時也得靠醫療保障體系的完善,讓更多患者能及時用上這些有效的療法。

  新浪健康保險研究院:渤健的諾西那生已惠及眾多中國SMA患兒,您如何看待企業在罕見病領域的社會責任?如何平衡商業利益與患者可及性?

  丁偉波:生物科技企業的社會責任,首要核心是致力於研發突破性療法——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后續的可及性保障都無從談起。神經科學領域被稱為研發「墳場」,失敗率極高,但渤健始終將開拓性作為企業靈魂,深耕罕見病療法研發,這是我們履行社會責任的根本立足點。

  諾西那生的醫保納入是國家與企業「雙向奔赴」的典範,核心原因是看到了中國眾多SMA患者的迫切需求,而國家也展現了將高價值罕見病藥物納入國家支付體系的決心。這一案例不僅讓SMA患者受益,也為后續更多罕見病藥物納入國家醫保樹立了標杆,推動了行業對患者可及性的重視。

  對於新推出的療法,渤健始終兼顧臨牀價值與可持續性。以托夫生注射液為例,雖然SOD1-ALS屬於超罕疾病,但我們在藥物上市同期即推出了患者援助項目,極大減輕了患者的自付負擔。同時,我們積極推動藥物納入地方惠民保,比如托夫生注射液目前已在山東多個城市及徐州的「惠徐保」,廣州的「穗新保」中實現覆蓋,並持續與更多城市的惠民保對接,通過社會共濟降低患者負擔。

  新浪健康保險研究院:如何確保創新葯物的研發成本能夠獲得可持續的資金支持?此外,您對中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有哪些期待?未來十年將如何借力AI技術?

  丁偉波:如果完全讓企業暴露在高風險研發賽道中,企業面臨的經營風險將非常高。因此,渤健在持續推動神經科學及罕見病領域研發項目的同時,也在積極推進一些特藥領域——即發病人羣相對較多的疾病領域的研發項目。

  在醫療保障體系方面,我最核心的期待,是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提出的「健康保險高質量發展2030年目標」能夠真正落地。與政府統一管理的國家基本醫保不同,商業保險涉及多家市場主體,各家保險公司均需兼顧自身運營效益。因此,將文件中「創新、協同」的原則轉化為可執行、可持續的具體措施,仍需多方共同努力。

  以SMA為例,目前,每年仍有數百名1型患兒,因家庭無法承擔藥物的自付費用而不得不放棄治療,每次想到這個我都特別痛心。我們跟蹤了25名症狀前接受諾西那生治療的SMA患兒,長達8年的數據顯示,其中23名孩子的運動功能幾乎與正常兒童一樣。這個結果印證了早期干預的巨大價值,也凸顯了完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緊迫性。如果我們能實現基本醫保報一部分,商業保險再報一部分,加上還有社會救助的支持,患者家庭的經濟重負將得到根本性緩解。在國家與社會共同「兜底」下,實現罕見病「應治盡治」乃至「臨牀治癒」將不再是夢想。這不僅是人民健康福祉的保障,更是社會文明程度提升的重要標誌。希望未來商業保險和基本醫保的協同能更順暢,罕見病專項保障基金能儘快落地,讓每一個小羣體都不會被放棄。

  在AI方面,渤健已將其納入全球戰略,並充分整合到藥物研發全流程:從早期發現、臨牀試驗,到商業運營中的患者服務等。未來十年,AI對企業運營的影響將是顛覆性的。當前我們處於「運用AI」的階段,未來將邁向「AI驅動」的轉型,催生新的創新形態。這些正是渤健開拓進取、不斷突破精神的最佳印證。

責任編輯:王進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