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8 15:56
原標題:業績大增的藥明康德,再拋28億大動作 來源:鳳凰網
10月27日早盤,A股醫藥板塊應聲高開。其中EXO龍頭藥明康德(603259.SH)最終收盤報106.64元,當日上漲2.73%,最 大漲幅約7%。與此同時,其在港股市場的表現更為強勁,藥明康德(02359.HK)高開7.51%后收漲3.98%,報114.90港元,成為拉動板塊情緒的主力引擎。
這番市場異動的直接催化劑,源於前一晚藥明康德發佈的三季度成績單。這份被市場視為「強心針」的財報顯示,藥明康德2025年前三季度歸母淨利潤同比大幅增長84.84%,營業收入也穩步增長18.61%。尤為亮眼的是,第三季度單季淨利潤增速仍保持在53%的高位,顯示出公司在複雜環境下的增長韌性。
與此同時,公司還宣佈擬以28億元向高瓴投資出售旗下臨牀研究服務子公司。一邊是業績高增,一邊是戰略「瘦身」,藥明康德在十月末使出的這套組合拳,究竟意味着什麼?其能否憑藉更聚焦的業務佈局打開新的成長空間,正成為市場關注的下一焦點。
業績大增,出售資產佔比約36%
10月26日,藥明康德發佈2025年三季度財報。
數據顯示,公司Q3營業收入120.57億元,同比增長15.2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5.15億元,同比增幅53.27%。歸母扣非淨利潤為39.40億元,同比增長73.75%。
2025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28.57億元,同比增長18.61%;歸母淨利潤120.76億元,同比增長84.84%;扣非歸母淨利潤95.22億元,同比增長42.51%。
這組數據清晰地表明,藥明康德的增長兼具速度與質量。
這份高增長從何而來?藥明康德解釋稱:主要系公司持續聚焦及加強CRDMO業務模式,營業收入持續增長,同時持續優化生產工藝和經營效率,以及臨牀后期和商業化大項目增長帶來的產能效率不斷提升,提高了整體的盈利能力。
深入業務肌理,化學業務無疑是當仁不讓的增長頂樑柱。
前三季度,該板塊收入達259.8億元,同比增長29.3%,佔據了總營收的近八成江山。其中,被視為新增長極的TIDES(寡核苷酸和多肽)業務表現堪稱「驚艷」,前三季度收入同比飆升121.1%,達到78.4億元。這背后是全球多肽藥物的研發熱潮,也得益於公司泰興多肽產能的提前完成建設。
不過,測試業務略顯疲軟,收入41.7億元,同比幾乎持平,這主要受臨牀CRO及SMO業務因市場價格因素影響下滑所拖累。生物學業務收入19.5億元,同比增長6.6%,增速有所放緩。業務板塊間的冷暖差異,恰恰反映了不同細分領域市場需求的變化,也考驗着公司一體化平臺的協同與平衡能力。不容忽視的是,公司亮眼的淨利潤增長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於出售藥明合聯股票的投資收益。
據公司公告披露,其在2025年1月10日前已通過兩次大宗交易出售藥明合聯股票,對應產生的投資收益中約12.97億元計入當年淨利潤。4月1日,公司再度以大宗交易方式出售藥明合聯5080萬股股票,成交金額約21.78億港元,貢獻投資收益約18.47億元。進入四季度,10月8日公司繼續出售3030萬股藥明合聯股票,成交金額達23.46億港元,新增投資淨收益16.79億元。截至10月8日,藥明康德2025年度累計出售藥明合聯股票的投資淨收益已達43.51億元。
也就是説,公司前三季度的歸母淨利潤120.76億元中,出售資產帶來的收益佔到了約36%。這類收益具有一次性特點,一旦資本運作收益減少,其淨利潤的高增速能否持續,仍要看核心業務盈利能力能否扛住。
客户依賴風險仍存
藥明康德在交出亮眼三季報的同時,毫不猶豫地踩下了增長油門。
公司年內第二次上調了全年業績指引,將持續經營業務收入增速從13%-17%上調至17%-18%,整體收入預期也從425億-435億元提升至435億-440億元。這份底氣並非空穴來風,其背后是高達598.8億元的在手訂單,同比激增41.2%,如同為公司未來幾個季度的業績上了一道堅實的保險。
這份訂單傳遞出一個關鍵信號:全球藥企的研發外包需求依然強勁,並且正加速向藥明康德這樣具備端到端服務能力的頭部平臺集中。這種確定性在當下波詭雲譎的市場環境中,堪稱稀缺資源。
今年9月25日,在藥明康德2025年投資者開放日上,藥明康德聯席首席執行官楊青博士在分享行業趨勢時,提到Frost & Sullivan的數據:2024年,全球新葯研發中CRO服務佔比首次突破50%,預計到2034年將進一步升至65%以上。與此同時,全球新葯研發整體投入金額仍將以約6%的複合增長率(CAGR)持續攀升,而全球醫藥研發服務市場的複合增長率已經超過並將繼續跑贏行業研發總投入的增速。
這意味着,整個行業的發展邏輯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藥企越來越傾向於通過外包來提升研發效率和靈活性。與此同時,創新源頭也日益多元化,每年約有上千家生物科技初創公司成立,它們作為「長尾客户」,成為藥明康德源源不斷的活水。
不過,從客户地域來看,藥明康德對海外收入的依賴度過高。前三季度,來自美國客户的收入高達221.5億元,同比增長31.9%,顯示出其在美國這一全球最 大醫藥市場的深厚根基和強勁韌性。歐洲市場也保持了13.5%的穩健增長。相比之下,中國區客户收入50.4億元,僅微增0.5%。
可見,國內創新葯需求的復甦緩慢,未能對其業績形成有效支撐。這種高度依賴海外的客户結構,在帶來高增長的同時也潛藏着不容忽視的風險。全球地緣政治局勢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使得任何貿易或監管政策的變動都可能對公司的經營產生直接衝擊。這也意味着,如何平衡市場集中度風險、增強業務發展的韌性和獨立性,成為其必須審慎應對的長期課題。
擬28億元向高瓴出售部分資產
在交出亮眼三季報的同一日,藥明康德宣佈了一項重大的戰略「瘦身」計劃。
公司公告,其全資子公司上海藥明擬以28億元的基準股權轉讓價款,向高瓴投資旗下兩家公司,出售其所持有的上海康德弘翼醫學臨牀研究有限公司(康德弘翼)和上海藥明津石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津石醫藥)的100%股權。
藥明康德明確表示,此次剝離是為聚焦藥物發現、實驗室測試及工藝開發等核心CRDMO領域,交易所得資金將用於加速全球化產能投放。
此番出售的資產,在藥明康德的版圖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康德弘翼與津石醫藥共同構成了公司的臨牀CRO及SMO業務板塊。從財務數據看,兩家公司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津石醫藥是盈利貢獻者,其在2024年實現淨利潤3.13億元,2025年前三季度淨利潤為1.62億元。而康德弘翼則處於虧損狀態,2024年及2025年前三季度淨利潤分別為-4247.29萬元和-7545.30萬元。儘管如此,若以藥明康德2024年整體臨牀CRO及SMO業務收入18.1億元計算,該板塊對公司總營收的貢獻佔比不足5%,並非核心收入來源。
此次交易並非簡單的資產打包出售,其定價機制也體現了資本市場的專業設計。28億元是基準轉讓價款,最終對價將根據交割日的運營資本、現金負債等情況,以及標的公司在2026年至2028年的業績完成情況來綜合確定。
對於藥明康德而言,這筆交易帶來的直接收益是顯著的。經初步測算,交易完成后產生的收益預計將超過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淨利潤的10%(即約9.45億元),將對2025年度淨利潤產生較大的積極影響。
但更深遠的意義在於戰略聚焦。公司明確表示,此舉是基於聚焦CRDMO業務模式的考慮,旨在更專注於藥物發現、實驗室測試及工藝開發和生產這些更具優勢和規模效應的核心環節。
這已是藥明康德近一年來至少第三起引人注目的資產剝離操作。回顧2024年12月,公司將旗下美國細胞和基因治療公司WuXi ATU和英國Oxford Genetics的全部股權出售;隨后在2025年1月,又出售了位於美國的兩個醫療器械測試工廠。這一系列動作勾勒出一條清晰的戰略主線:通過剝離非核心或盈利能力相對較弱的業務,不斷收攏戰線,將資源更集中地配置在技術壁壘更高、協同效應更強、增長前景更明確的化學藥CRDMO主航道上。
此次交易將臨牀CRO業務的未來交到了高瓴手中,高瓴能否真正激發其獨立生長的活力?徹底告別這部分業務的藥明康德,平臺協同性又是否會被削弱?仍需打上一個問號。
參考文獻:
《3倍行業增速背后,如何看待藥明康德的稀缺性》,阿爾法工場研究院
《CRO龍頭股,連發兩則重磅公告》,財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