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8 16:09
來源:環球網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我國金融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
在規劃收官之際,中國金融業交出了一份優異的成績單:五年來,銀行業保險業累計為實體經濟提供新增資金170萬億元;重點領域信貸投放精準有力,科研技術貸款、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年均增速達27.2%和21.7%;6月末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36萬億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
在這份成績單背后,金融科技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為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注入新動能。它讓金融服務更精準、更普惠,也讓金融資源配置更智能、更高效運轉。當下,金融科技正從基礎建設階段加速邁向價值創造新階段,為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建設注入強勁動能,為建設金融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
「人工智能+」深化,技術底座更牢
「十四五」時期,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金融科技行業堅持科技創新引領,呈穩健發展態勢。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金融科技市場規模達3949.6億元,同比增長9.7%。這一增長背后,是行業從基礎建設鋪設向價值創造輸出的跨越,而實現這一跨越的核心是技術底座的攻堅與突破。
當前,人工智能已成為金融科技底座的核心突破口,隨着「人工智能+」行動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及配套政策陸續出臺,AI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場景正從早期的概念探索、局部試點,全面進入深度落地的實操階段。
頭部金融機構憑藉算力、數據、算法和場景的長期積累佔據優勢,如平安集團沉澱30萬億字節數據及3.2萬億文本語料,支撐AI技術研發迭代。其「AI in All」戰略已顯成效:2025年上半年自研大模型達67個,部署AI智能體2.3萬個,AI坐席覆蓋80%客服量,輔助銷售規模超660億元。
技術底座的價值,最終需要通過規模化、場景化的落地應用來體現。金融壹賬通作為平安集團對外的金融科技輸出窗口,正積極探索AI賦能的新路徑。其構建的智能體,在營銷場景中採用「營銷知識百寶箱」標準化話術庫,幫助某城商行將策略設計周期從1周縮短至2天,內容響應率提升20%;在催收業務中,智能體自動生成個性化還款方案,催收效率提升近四倍,逾期30天內還款率從40%提高至70%。這些實踐為行業探索人機協同的新模式開闢了可行路徑。
當前,以AI為核心的技術底座正在重塑金融服務生態。從智能客服到精準營銷,從風險管控到運營優化,人工智能不僅推動業務流程再造,更催生出新的價值創造模式,為金融行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踐行五篇大文章,金融活水更暢
金融科技正從夯實底座向創造價值轉變的趨勢愈發明顯。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立身之本和根基所在。「十四五」期間,金融科技深度融入「五篇大文章」的實踐,通過技術創新持續推動金融服務模式變革,提升服務質效,為實體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數字金融:以技術創新賦能數字化升級
「十四五」以來,金融科技企業通過輸出成熟的技術解決方案,為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重要支撐。
在銀行業,金融科技服務模式從正從傳統的系統建設向一體化服務模式演進。金融壹賬通為銀行提供的數字化零售方案,通過構建以客户為中心的數字化體系,為銀行業提供了從技術實施到業務運營的全鏈路解決方案。其依託AI技術打造的「超級大腦」,已在多家金融機構落地驗證,為銀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可複製的實施路徑。
在保險領域,數字化變革同樣深入到業務的全流程。以金融壹賬通的實踐為例,其端到端數字化產險解決方案通過AI與數據分析實現承保流程自動化,幫助保險公司數字化管理營銷及理賠事宜。值得一提的是其「全能代理人」,以集成化工作臺賦能銷售與服務全流程,為保險機構數字化升級、提升運營效率、優化客户體驗提供了有效實踐。
·普惠金融:以金融活水潤澤千企萬戶
「十四五」期間,我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36萬億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這一顯著增長的背后,有着金融科技對金融活水流入「最后一公里」的助力。
在長沙一家陶瓷店里,店主龍康正為擴大經營所需的資金發愁,這也正是普惠金融要解決的痛點。龍康的轉機來自朋友推薦的湖南銀行「湘銀房抵貸」。抱着試一試的心態,他在手機上完成了房屋評估和資料填寫,工作人員迅速上門服務,短短几天內,資金順利到賬。
這款由金融壹賬通提供技術支持的貸款產品,對接評估公司、風控、信貸、核心記賬、徵信等多個接口,實現了對借款客户和抵押房產的多維度數據分析,緩解了小微企業因為缺乏抵押物等融資難的問題。
「湘銀房抵貸」自2021年上線以來,已累計服務客户超2.2萬戶,投放金額達61億元,在貸余額42億元。這些數字背后,是成千上萬個像龍康這樣的經營者重獲發展動力的案例,也是金融科技賦能實體經濟的體現。
智能防控升級,金融安全更穩
當前,金融風險環境更趨複雜,「十四五」期間,黨中央高度重視金融工作和金融安全,採取了一系列加強金融監管、防控金融風險的措施。金融科技通過升級風險防控能力,為現代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與金融強國建設築牢安全屏障。
在基礎設施層面,金融信創實現重大突破,為風險防控奠定自主可控根基。自2020年啟動試點以來,信創試點機構從47家擴展至超390家,國產化改造進程顯著提速。金融科技機構積極推動技術適配,以金融壹賬通的智能語音系統等為代表的多項產品通過國產化兼容認證併入選國家信創目錄,為金融業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了堅實保障。
在戰略層面,金融科技推動風險防控理念實現重要轉變。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早識別、早預警、早暴露、早處置」要求,金融科技機構通過構建智能化的風險早期預警模型,金融機構得以將風險防控關口前移,推動風險防控從被動響應向主動預警轉變,從而實現穩健穿越周期。
在技術實踐層面,金融科技創新成果為風險防控提供了支撐。面對Deepfake等深度偽造技術帶來的新型威脅,行業正在廣泛踐行「人工智能+」,應用「以AI對抗AI」的主動防禦策略。在這一領域,金融壹賬通等企業的技術方案已在實際應用中展現出顯著成效,智能視覺反欺詐策略平臺通過融合深偽檢測、活體檢測等技術,在國內某知名機構中的實踐中成功攔截了2000多起詐騙案件,為行業應對新型數字風險提供了重要參考。
這些創新實踐推動了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的技術化、智能化進程,為建設更加安全、韌性更強的金融體系注入持續動能。隨着「十四五」收官在即,金融風險防控體系正加速完成向「技防、智控」的轉型。未來,金融科技將在提升風險防控前瞻性與協同性方面持續發揮關鍵作用。
跨境聯通高效,對外開放更深
在邁向金融強國的征程中,對外開放是必由之路。「十四五」期間,我國金融業開放取得系統性進展,制度型開放穩步深化,人民幣國際地位持續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紮實推進營商環境更加優化。
有專家表示,「‘十四五’期間最具標誌性的制度突破主要體現在三條主線:一是負面清單與國民待遇框架的實質落地;二是要素流動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升級;三是金融法治與宏觀審慎框架同步完善。」
金融科技機構的實踐,正精準承接第二條主線,以技術創新推動跨境要素高效流動、關鍵基礎設施互聯互認,成為金融開放的重要「技術橋樑」。
以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服務為例,金融科技企業通過技術賦能破解跨境業務痛點。金融壹賬通依託旗下具備粵港電子簽名互認資質的深圳 CA,將智能視覺與區塊鏈技術融入身份驗證環節,實現跨境身份信息的存證、覈驗與互認,目前已為超400萬用户提供服務,為大灣區金融互聯互通築牢可信底座。
在跨境貿易便利化方面,金融科技同樣展現出重要價值。通過數據互聯互通技術打破信息壁壘,推動資源統籌調配與監管協同,金融壹賬通依託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打通港口、海關、物流全流程,實現灣區內不同關區港口貨物代碼共享,將通關時間從5-7天縮短至2天,報關成本降低 30%,顯著提升跨境貿易效率。
站在「十四五」與「十五五」交匯的歷史節點,中國金融科技已實現從技術探索到價值創造的關鍵跨越。過去五年間,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科技底座持續夯實,數據要素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金融科技在數字化轉型、綠色發展、普惠服務、風險防控、跨境聯通等領域結出累累碩果,交出了一份以技術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答卷。
征程未有窮期,奮鬥永不止息。「十五五」時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承前啓后的關鍵階段,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將高質量發展列為首要目標,強調新質生產力為引領、科技自立自強、產業體系現代化。這一戰略目標,對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明確了方向,更對金融科技提出要求,要強化原始創新與關鍵技術攻關,推動科技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新質生產力發展保駕護航。
金融科技的不斷演進,不僅推動了金融業高質量發展,也以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經濟與社會轉型。展望新徵程,以金融壹賬通為代表的金融科技力量,必將以創新之力,將持續夯實金融強國建設的根基,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