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8 14:27
隨着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區域創新正從「單點突破」邁向「全鏈協同」。如何貫通「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產業應用」,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命題。作為創新資源最密集的核心軸帶,沿滬寧產業創新帶正率先行動,探索跨區域協同的新路徑。
10月26日,在上海普陀區舉行的2025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動暨沿滬寧城市科技和產業協同創新日上,首批創新聯合體正式發佈,涵蓋生物醫藥、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領域。這些聯合體由龍頭企業或科研機構牽頭,聯合上下游企業與高校院所,聚焦「卡脖子」技術攻關,強化產業鏈韌性。它們的落地,正是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打破行政壁壘、促進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生動實踐,為破解「創新孤島」「轉化堵點」提供了可複製的新範式。
破壁之道:兩大「硬科技」如何實現跨城市協同?
「沿滬寧創新聯合體」的破壁能力,應當在具體的產業攻堅中得到檢驗。首批啟動的聯合體中,「聚烯烴先進材料」和「Chiplet集成技術」兩個案例,清晰地展示了兩類高效協同路徑。
路徑一:「鏈主」引領,跨市分工
在聚烯烴先進材料領域,一個「鏈主」引領、跨市分工的典範已經形成。該聯合體由上海化工研究院(擁有該領域全國唯一的企業牽頭國家重點實驗室)擔綱「鏈主」,向上聯合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攻關基礎研究,橫向聯合華誼集團等企業構建「共建機制」。其核心攻關目標是突破高端聚烯烴材料的"卡脖子"難題,實現從進口消費到自主保障的轉型,並已帶動千億級產業規模。
具體到協同模式上,上海「鏈主」專注核心技術攻關與標準制定,而江蘇等地的企業則承接產業化應用。例如,江蘇某科技公司正是利用上研院的催化劑技術,成功建成了千噸級環烯烴共聚物產線,一舉突破了高端聚烯烴材料的「卡脖子」難題,有效帶動了千億級的產業集羣發展。
路徑二:「盟主」牽引,產學研緊密協同
在Chiplet集成技術這一前沿賽道上,沿滬寧創新聯合體探索出一條「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新路徑。由無錫中微高科電子有限公司擔任企業「盟主」,聯合復旦大學、江南大學等高校的科研力量,以及芯光互連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的技術平臺,形成了覆蓋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的協同體系。
該聯合體聚焦攻克以Chiplet集成為代表的「卡脖子」關鍵技術,加快從「0到1」再到「100」的成果轉化進程,實現基礎研究與產業應用的高效銜接。在這一架構中,分工清晰:企業負責統籌資源與產業落地,高校專注前沿理論和原始創新,研究院則承擔標準制定與知識產權佈局等關鍵環節。其中,芯光互連研究院牽頭制訂的中國首個原生Chiplet標準已應用於全國10多家芯片設計公司。
以上兩個樣本清晰表明:沿滬寧創新聯合體正推動區域協同從過去簡單的「項目合作」或「技術轉移」,躍升至「共建創新生態、共定產業標準、共享知識產權」的深度耦合新階段。
協同基座:從「三張清單」到「創新集市」
如果説兩大硬科技攻堅是「戰果」,那麼高效的支撐平臺就是「戰法」。沿滬寧產業創新帶通過構建新型治理體系,正努力實現區域協同從「物理相加」到「化學融合」的飛躍。
「三張清單」:精準繪製跨區域「供需圖譜」
這套體系的核心是「資源、需求、合作」三張清單。據統計,目前清單已匯集沿線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高能級資源311項,明確了技術攻關、產業聯動等精準需求298項,並梳理出跨區域合作事項196項。「三張清單」如同一個動態更新的「資源-需求數據庫」,它讓「鏈主」企業能按圖索驥發佈攻關清單,輔以概念驗證、中試平臺等機制,實現了供需的精準匹配和創新閉環。
「創新集市」與「技術經理人」:疏通協同「毛細血管」
有了「圖譜」,還需要「導航」和「向導」。「沿滬寧協同創新集市」在線平臺,正扮演着「7x24小時」的數字導航角色。它整合了科創政策、載體空間等資源,提供「揭榜掛帥」、「資源導航」等功能,試運營以來累計技術交易額已超1600萬元,併成功輻射至南通、揚州等地,拓展國際合作。
而「技術經理人聯盟」這支近百人的專業隊伍,則是穿梭其間的「向導」。他們提供從需求挖掘到成果落地的全鏈條服務,全程介入「上海研發-江蘇製造」等協同項目,確保創新成果不僅能「找到路」,更能「跑到底」,有效疏通了成果轉化的「毛細血管」。
滬寧「打樣」:長三角協同生態的「冷」思考
滬寧產業帶創新聯合體的「組合拳」無疑為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提供了寶貴樣本。然而,「打樣」僅是第一步。要將「滬寧模式」從「盆景」變為長三角全域的「風景」,探索仍需進入「深水區」。當前,三大挑戰尤為凸顯,亟待破解:
其一,同質化競爭的「內耗」慣性。儘管協同機制已建立,但各城市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熱門賽道上,仍存在較高度重疊的招商競爭和產業佈局。這種同質化不僅造成土地、資金等要素的重複配置,更引發了高端人才的「零和博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區域的整體合力,形成了「1+1
其二,創新要素流動的「隱性壁壘」。行政邊界的「顯性門檻」雖在降低,但諸多「隱性壁壘」依然存在。例如,跨區域社保體系對接不暢、高層次人才户籍認定標準不一、科研數據共享機制缺失等制度性差異,都構成了阻礙人才、技術、資本自由流動的「玻璃門」。這些額外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正直接制約着創新主體的合作意願與效率。
其三,跨區域利益共享的「機制難題」。這是改革進入深水區后最根本的治理挑戰。協同創新必然涉及風險共擔與收益共享。但在實踐中,如何科學界定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歸屬?如何合理分配重大項目產生的税收?如何平衡「研發地」與「產業化地」的利益?如果缺乏一套清晰、穩定、令各方滿意的利益分配機制,創新聯合體的長期內生動力和可持續性將面臨嚴峻考驗。
沿滬寧創新聯合體的啟動,是長三角協同創新生態建設的關鍵落子。它提供了一個極具價值的解題思路,但前路的挑戰依然艱鉅。唯有在破除「內耗」、拆除「壁壘」、建好「機制」上持續攻堅,才能真正推動長三角成為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長三角
滬企在舟山港開通全球首條中歐北極快航
近日,全球首條中歐北極集裝箱快航成功首航,由上海海傑航運運營,從寧波舟山港出發,歷時20天抵達英國弗利克斯託港,成為中歐間最快海運通道。該航線主打高時效,首航貨物中新能源產品佔比達40%,跨境電商及中歐班列客户佔20%。相比中歐班列單箱成本降低30%且快一周,較傳統蘇伊士運河航線時間縮短一半。航線計劃明年實現夏季周班運營,未來通過與東歐快航形成「雙環聯動」,構建全年度、高穩定的中歐貿易「備份通道」,提升供應鏈韌性。(來源:解放日報)
上海
上海先進能源裝備產業集聚區揭牌
10月23日,上海先進能源裝備產業集聚區正式揭牌,將聚焦「12345」發展戰略,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羣。該集聚區圍繞先進能源裝備和綠色低碳兩大方向,升級清潔高效發電等三大優勢產業,培育聚變能源等四大未來賽道。空間上形成「一核一帶」聯動格局,依託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和江川路工業基地,構建「創新策源—成果轉化—規模生產」全鏈條。現場發佈專項政策、設立產業發展基金,並簽約10個重點產業項目,推動政企協同打造世界級產業高地。(來源:解放日報)
江蘇
「蘇超」賽事IP激活江蘇消費市場
統計數據顯示,江蘇省前三季度消費市場活力增強,「蘇超」足球聯賽作為特色體育IP發揮重要拉動作用。賽事直接推動體育服務業增長,1-8月體育服務業營收同比增長13.0%,其中體育組織營收增速達27.9%。同時,「蘇超」有效聯動文旅消費,博物館、藝術表演場館、旅行社等服務收入均實現10%以上增長,休閒觀光、娛樂等行業同步提升,形成文體旅娛多板塊協同發力格局,成為江蘇消費提質擴容的重要引擎。(來源:上觀新聞)
蘇州園區海關推出集成電路「惠企新10條」
10月24日,蘇州工業園區海關發佈2025版集成電路產業「惠企新10條」,在去年政策基礎上迭代升級。新措施聚焦精細化服務與監管創新,包括深化「一企一檔」服務、優化AEO信用培育、提升減免税審批效能、引入AI賦能原產地申報、擴大無塵室查驗適用範圍等。此次升級旨在通過精準監管與服務創新,助力集成電路企業拓展市場、提升通關效率,推動行業外貿穩增量優結構。(來源:蘇州日報)
浙江
杭州市人形機器人中試基地揭牌
杭州市人形機器人中試基地於近日正式揭牌,該基地總投資近2億元,面積超1.5萬平方米,採用「室內精準測試+室外場景驗證」模式,提供從技術驗證到產業應用的全棧服務。基地設有測試驗證、產品試製等四大中心,並配套1500畝真實場景,旨在破解機器人從研發到量產的「死亡之谷」難題。活動現場,共建方五八智能與三家產業鏈上市公司達成戰略合作,並與七家投資機構完成融資簽約,匯聚政企央地資源,加速人形機器人技術迭代與產業集羣發展,為杭州打造人形機器人產業高地提供關鍵支撐。(來源:中國日報)
無錫微納星空智能化園區主體封頂
近日,微納星空智能化園區項目在無錫經開區完成主體結構封頂,正式進入內部建設階段。該項目總建築面積超4.8萬平方米,規劃建設商業衞星總裝測試大廳、智能化生產線等設施,是全國首個民營企業自主可控的衞星自動化產線項目。建成后預計年產衞星150顆,將填補行業空白,為無錫商業航天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來源:無錫市人民政府)
安徽
皖企聯手落子陝西,「陝電入皖」取得關鍵突破
近日,為加速推進「陝電入皖」國家戰略工程,皖能電力聯合陽光新能源、國軒新能源在陝西延安正式成立合資公司。該公司將作為項目投資主體,統籌開發配套的4×100萬千瓦火電及超千萬千瓦新能源項目,確保安徽在跨區域綠電輸送中的權益落地。作為國家「十四五」電力重點工程,「陝電入皖」特高壓直流線路建成后年輸電量將超360億度,綠電佔比達50%以上,顯著增強安徽能源安全保障與綠色低碳轉型能力。(來源:安徽省人民政府)
合肥「共享實驗室」賦能產業創新
近日,合肥創新推出「共享實驗室」模式,遴選28家新型研發機構開放66個高端實驗平臺,覆蓋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此舉顯著提升科研設備使用率至68%,助力企業研發成本降低40%、成果轉化效率提升兩倍,有效破解創新資源孤島問題。通過「預約共享+技術協同」機制,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為長三角科創一體化提供了實踐樣板。(來源:安徽日報)
(本文作者奎一鳴系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碩士研究生,付曉晴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本科生。)
-------
「長三角議事廳」專欄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基地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發起。解讀長三角一體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線調研報告,呈現務實政策建議。
來源:奎一鳴 付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