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信建投:高端茶葉發展迅速 行業潛力廣闊

2025-10-28 15:34

中信建投發佈研報稱,2020年到2024年期間,中國茶葉市場規模從2889億元增長至3258億元,複合增長率為3%。除茶葉本身外,茶製品衍生市場也在蓬勃發展中。茶葉市場按價格範圍可進一步分為高端、中端和大眾三類,在消費升級和健康意識崛起的環境下,高端茶葉明顯發展最為迅速,行業潛力廣闊。按銷售收入計算,市場規模從約890億元人民幣增長至約1031億元人民幣,複合年增長率約為3.7%。

中信建投主要觀點如下:

中國茶產業源遠流長,早在南北朝時期就開始陸續輸出至東南亞鄰國及亞洲其他地區

2024年,中國茶產業內銷產量佔整體產量的69%左右,表明中國茶產業是一個以自產內銷為主的行業。2020年到2024年期間,中國茶葉市場規模從2889億元增長至3258億元,複合增長率為3%。整體產業鏈主要分為上游種植、中游加工和品牌以及下游銷售渠道等,以八馬茶業和天福等擬上市和上市公司為代表的茶行業公司主要聚焦於中游和下游部分,通過收取原材料、加工成產品后銷售給經銷商/消費者賺取利潤。除茶葉本身外,茶製品衍生市場也在蓬勃發展中。

按照發酵類型,中國茶葉可以分為六大類:綠茶、白茶、黃茶、烏龍茶、紅茶和黑茶。其中,綠茶為第一大種類,佔中國整體茶行業規模一半以上。紅茶排名第二,市場規模為541億元。烏龍茶與黑茶市場規模相近,都在300-400億元區間。白茶和黃茶相對而言最為小眾,白茶為104億元,而黃茶規模僅為29億元。

茶葉市場按價格範圍可進一步分為三類:高端、中端和大眾。在消費升級和健康意識崛起的環境下,高端茶葉明顯發展最為迅速,行業潛力廣闊。按銷售收入計算,市場規模從約890億元人民幣增長至約1031億元人民幣,複合年增長率約為3.7%。

類似白酒,茶葉銷售重體驗,分銷與線下為主要銷售模式。2024年,線上渠道和線下渠道在中國茶葉市場中的佔比分別約為11.0%和89.0%。2024年,直銷模式與分銷模式在中國茶葉市場中的佔比分別約為27.8%和72.2%。

中國茶葉及高端茶葉市場高度分散,八馬茶業位居高端茶葉市場份額第一

按銷售收入計算,八馬茶業(06980)在中國高端茶葉市場的市場份額在2024年約為1.7%,位居第一位。截至2024年,按照收入排序,八馬茶業、天福(06868)和瀾滄古茶(06911)分別實現收入21.4億、15.6億和3.6億,相較整體茶行業規模3258億元的合計集中度不足2%。

風險分析

供應鏈與原料端風險

茶葉種植的自然依賴性帶來顯著不確定性。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直接衝擊產量,如雲南乾旱曾導致普洱茶減產15%,福建臺風造成烏龍茶大面積受損,2018-2022年氣候因素年均致行業損失達42億元。同時,原料供應存在結構性矛盾:主產區集中於福建、雲南等五省(合計產量佔比62.3%),地域集中度高加劇供應脆弱性,而土地資源緊張與勞動力短缺進一步推高種植成本。原料價格受供需波動、國際市場傳導等影響,給企業成本控制帶來持續壓力。

市場競爭與需求端風險

行業分散化格局加劇競爭壓力,全國8萬余家茶企中年產值超1億元的僅佔5%,前五大高端茶企市佔率不足6%,同質化導致價格戰頻發,擠壓利潤空間。消費需求變遷形成新挑戰:Z世代主導的新式茶飲市場2024年突破1200億元,對傳統茶零售形成替代效應,部分名優茶線下銷售額同比降幅達28%。此外,線上渠道滲透率提升催生新競爭,直播帶貨等模式雖拓寬銷路,但流量成本上升與私域運營能力不足成為中小企業瓶頸。

質量安全與品牌風險

食品安全問題仍是行業心腹之患,抽檢顯示仍有5%-12%的茶葉樣本存在農殘超標,此類事件直接侵蝕消費者信任。品牌建設面臨雙重困境:一方面仿冒、虛假宣傳頻發,某紅茶品牌曾因包裝侵權被罰500萬元;另一方面區域公用品牌同質化嚴重,品牌溢價能力薄弱。在社交媒體時代,負面輿情傳播速度加快,單次質量事件即可對區域產業造成長期衝擊。

政策與國際化風險

國內監管趨嚴推高合規成本,《茶葉質量強國建設綱要》對標準化、溯源體系提出更高要求,環保政策加碼使加工企業治污投入增加。出口端遭遇多重壁壘,歐盟新農殘標準實施導致部分企業面臨退運風險,匯率波動與地緣政治衝突進一步加劇國際市場不確定性,2024年雖出口創匯超22億美元,但增長韌性受外部環境制約。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