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8 15:16
10月24日的資陽市雁江區堪嘉鎮上,一片長30米、重約106噸的箱梁穩穩落在指定位置,這標誌着成渝高速公路擴容項目全線首片預製箱梁架設成功。
作為四川省首條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建成至今已有30年,在很多人記憶中,它是「路窄」「彎多」「坡陡」「速慢」的代名詞。隨着擴容工程的建成,這些問題將迎刃而解。
成渝高速擴容工程的啟動實施,正是受益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要求把這一經濟圈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在此背景下,成渝高速擴容工程等一大批重大項目啟動建設。
5年來,成都始終牢記自身使命,在持續加強極核城市建設的同時,持續推動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強化與重慶主城區的雙核聯動聯建,助力唱好「雙城記」。
做強極核:持續當好「雙扇面」樞紐
前不久,一場名為2025「投資成都」全球招商大會在天府國際會議中心舉辦,這是以「合作·創新·未來」為主題的國際招商活動。活動現場簽約16個重大產業化項目,總金額超825.3億元。
幾乎同一時間,在距離成都東南200多公里的四川宜賓市,一家名為極米科技的上市公司正謀劃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鮮為人知的是,作為「投影儀第一股」,極米科技創立於成都,后來因戰略佈局等因素考慮,將生產基地搬到了宜賓,構建形成了「成都研發+宜賓生產」的新格局。
兩個場景,折射出新時代中的成都新定位、新使命。用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唐子來的話講,成都就是四川乃至整個中國西部的「雙扇面大哥」:一面是連接全球網絡,把更多國際資源「引進來」;一面是對接宜賓、瀘州等省內市州,把更多資源「送出去」。
地處「雙扇面」中間的成都,既是樞紐,也是極核。建好極核,是使命所在、責任所在。
「十四五」第一年的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要求「提升成都極核功能,打造區域經濟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國際門户樞紐」。
2024年9月,國務院批覆《成都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明確了成都「西部經濟中心、西部科技創新中心、西部對外交往中心和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的定位。
今年6月,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政府發佈《關於支持成都做優做強極核功能 加快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支持成都持續做大經濟總量、做強核心競爭力、做優功能品質,打造超大城市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治理新標杆。
牢記使命,幾年來,成都始終持續增強極核功能、強化輻射帶動,努力在新時代新徵程上擔重任、挑大樑,全力推進經濟社會發展。
看經濟總量:成都GDP(地區生產總值)總量從2019年的1.7萬億元躍升到2024年的2.35萬億元,平均每年遞增一個千億臺階。2025年前三季度,成都GDP同比增速達5.8%,全市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向好。
看產業結構:紮實推進產業建圈強鏈,開展「優化提質、特色立園,賦能增效、企業滿園」行動,全力提升產業規模和競爭力,做強產業支撐,優化構建起「3個國家級+22個省級+N個市級」的產業園區體系。同時,聚焦細分賽道和前沿領域,規劃建設45個專業化、特色化「園中園」,培育形成電子信息和裝備製造2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羣,以及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11條千億級重點產業鏈。2024年,成都落户世界500強企業數、吸收外商直接投資額均保持中西部城市首位。
看市場活力:通過深入開展「進萬企、解難題、優環境、促發展」常態化服務企業工作,成都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擦亮「有需必應、無事不擾」服務品牌,為「引進來」打造良好發展土壤。成都全市經營主體從2020年的292萬戶增至去年的395.7萬戶,淨增超100萬戶,居副省級城市第2位。
看科技創新:成都持續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和技術應用功能,截至目前,已構建完善「1個國家實驗室+4個國家創新中心+10個大科學裝置+4個天府實驗室」的高能級創新體系。其中,位於成都的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在國內首次實現原子核温度、電子温度「雙億度」(攝氏度)的重大突破。同時,爲了加快推動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成都建立場景創新促進中心,建成「線上科創通+線下科創島」完整服務體系,讓一大批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看對外開放:成都「雙機場雙樞紐」已經成型成勢,成為我國內地第三個邁入年航空旅客量「8000萬級俱樂部」的城市,成都國際航空樞紐的年貨郵吞吐量也突破100萬噸。截至今年8月,成都國際航空樞紐已開通國內客運航線274條,國際及地區客運航線58條、貨運航線37條。同時,中歐班列(成都)已累計開行超1.9萬列,聯通境外城市126座,開行數量和質量保持全國前列。
從經濟規模到產業鏈條,從交通樞紐到民生福祉,成都戰略能級5年來持續躍升,這座極核之城正向上生長。
強化聯動:雙核的同向發力
「95后」重慶女孩胡秀穎,是川渝高竹新區的一位創業者。在這里,胡秀穎真切感受到「雙城一體」的各種便利:涉税業務一站辦結,無需川渝兩頭跑;企業政策「就高不就低」,成本「就低不就高」。
這是國家戰略落地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一個縮影,也是成都和重慶作為極核城市發揮引領輻射功能的重要體現。
強化雙核聯動,共同唱響「雙城記」,成渝一直在行動。
從2022年開始,重慶成都雙核聯動聯建會議已經召開了三次,兩座城市在共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羣、西部科學城、西部金融中心、現代化國際都市等重點領域取得積極成效,雙核聯動進程不斷提速。最近的一次會議於2024年11月25日舉行,會上審議了雙核聯動聯建2024~2025年度合作項目事項清單(涉及50項)。成渝雙核聯動,也在這次會議上曬出一系列成績單。
聚焦「交通圈」,成渝兩地着力提升多式聯運水平,完善市域鐵路網絡,增強航空運輸能力,積極構建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兩地公交、軌道「一卡通」「一碼通」全面推廣,成渝間日均開行高鐵動車對數約101對,日均客流量達18.9萬人次。
聚焦「產業圈」,成渝推動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羣加速崛起。成渝地區電子信息先進製造集羣早已獲批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羣,如今,成渝地區是中國大陸第三、全球前十的電子信息製造業聚集地,建成全球最大的OLED生產基地和中國最大的柔性顯示產業集聚地。
聚焦「科創圈」,成渝共建西部科學城,推進科技創新資源互聯互通。兩地協同爭取創新政策支持,共同獲批建設「一帶一路」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天府實驗室與金鳳實驗室深化合作,兩地科創資源實現共用共享;國家超算成都中心為50余家企業、高校、院所提供算力服務;兩地共同組織「科創天府·智匯蓉城」「校企雙進·找礦挖寶」等活動200余場次,促成一批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聚焦「金融圈」,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推進城市服務功能互聯互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基金已經落地子基金6只、總規模近百億元;成都、重慶海關通過數據分中心繫統互通,在全國首次實現了「電子口岸卡」業務跨關區通辦;重慶銀行、成都銀行等67家金融機構成立陸海新通道金融服務聯合體;兩地農村土地經營權實現相互掛牌交易。
聚焦「民生圈」,成渝共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兩地持續推進教育文體資源共建共享、衞生養老服務強化聯動合作;成渝還協同開展了全國首批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住房公積金試點;同時,兩地實現了工傷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實現了全國首個城鎮職工醫保繳費年限跨省互認,打破了醫保政策的地域性限制。
5年來,重慶與成都相向而行、同向發力,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實現從「極核定位」到「引擎效應」的有效轉化,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也增強了成渝兩地人民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吳玉章學者孫久文看來,這五年,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取得了突出進展,在這個基礎上,需要繼續深化成渝兩地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生態保護、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協同發展,共同推進重大項目的實施,提高區域的整體競爭力和發展質量。
對於未來的「雙核聯動」,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周毅仁也給出了五個建議:一要巧借外力、苦練內功;二要拓展空間、建圈築羣;三要協同治理、創新示範;四要轉型提質、協同聯動;五要均衡普惠、品質提升。
時代落子,「十五五」畫卷正徐徐展開,成渝站在「第四極」新起點。一個創新動能澎湃、產業鏈條堅韌、人民生活幸福的可持續發展共同體持續深化,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注入更強勁動力,也在國家戰略全局中彰顯更大價值和更大擔當。
成都傳媒集團特別報道組記者 徐肖逍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