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8 15:01
在伯克希爾·哈撒韋那個節奏緩慢、講求耐心的世界里,有一個名字曾被沃倫·巴菲特多次提及——特蕾西·布里特·庫爾(Tracy Britt Cool)。
這位來自堪薩斯州農場的女士在2009年加入伯克希爾,年僅25歲。
那年,她剛從哈佛商學院畢業,給巴菲特寄去了一封自薦信——還帶着自家農場出產的「一蒲式耳玉米和一批西紅柿」。據后來媒體的專訪,她正是憑着這份勇氣贏得了面試機會,也贏得了巴菲特的信任。
布里特·庫爾在伯克希爾的10年,幾乎是一場完整的「巴菲特式修行」。從最初擔任財務助理,到被派往各個子公司處理棘手問題,成為巴菲特的得力干將。
巴菲特曾稱她是自己的「消防員」,「她到哪兒,哪兒的問題就能被解決」 。
在伯克希爾任職期間,她先后擔任過炊具公司Pampered Chef的首席執行官、本傑明·摩的董事長,以及冰雪皇后(DQ)、卡夫亨氏的董事。
她的任務很明確,進入那些陷入停滯的企業,重建文化、理順經營,讓業務重新回到增長軌道。
2019年,她選擇離開伯克希爾,開啟自己的「長期主義」實驗。與前同事布萊恩·漢弗萊(Brian Humphrey)共同創立Kanbrick,一家專注於中型企業的長期投資與經營平臺。
Kanbrick的代表性投資包括專利船罩系統製造商Marine Concepts,以及直銷公司Thirty-One Gifts。
不同於傳統私募基金的「買入-改造-退出」模式,Kanbrick選擇以「合夥人」的姿態長期持有,並幫助一些中型企業構建系統、文化與團隊。
布里特·庫爾很清楚外界的期待,她是巴菲特最年輕的弟子之一,也是少數真正從伯克希爾走出來的經營者。
但她更願意淡化這種標籤。她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説:「我不是在打造伯克希爾2.0。我是在利用一些原則,去打造一種不同的東西。」
這種「不同」,體現在Kanbrick的定位上。它某種程度更像丹納赫——強調系統化運營、覆盤與持續改進。但布里特·庫爾的重點更柔性、更具有人的温度。
她反覆強調,長期主義的根基不是資本,而是文化。
「當我們接手一家企業時,首先要確認的是——對的人在不在對的位置上?文化是不是健康?員工是否真正投入?只有這樣,戰略和績效纔有意義。」
這種以「人」為核心的體系,正是她在伯克希爾十年磨出的直覺。她説,企業能否走遠,關鍵不在戰略宏圖,而在那些日復一日的「擋拆式基本功」:用心聽、持續問、反覆練。
在9月15日(雖然發佈時間是10月中旬,但對話內容説到特朗普提議把財務報告從「季度制」改為「半年制」的當天,可以推測具體交流日期)這場與Farnam Street創始人肖恩·帕瑞什(Shane Parrish)的對談中,她談到了很多實操細節,從如何評估企業的真實現金流,到如何設計激勵與利潤分配機制;從CEO繼任到文化診斷,從招聘流程到管理團隊的自省。
布里特·庫爾像是一位從運營一線走出來的投資人。
她總結自己的方法論時説:「長期主義不是口號,而是看一個人或一家公司的結構是否允許長期。如果你的資金三年就要退出,再講長期,也只是幻覺。」
這種清醒的剋制,也許正是她從巴菲特身上學到的最深一課。她還把那種冷靜的理性,轉化成了可複製的體系,讓「投資的長期主義」,變成了「經營的長期主義」。
巴菲特的影響確實很深,布里特·庫爾説「他的很多理念是永恆的」,比如長期思考和複利的力量;一直強調找到正直、有熱情的人,然后給予他們高度信任和自由;沃倫每天都在閲讀、思考,讓自己變得更聰明、更有判斷力……
這是一次非常罕見的「巴菲特授業女弟子」的深度分享,尤其是適合深入到被投企業運營的投資機構以及企業家們認真一讀。太多實操乾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