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兩大數學獎項同時頒給王虹,北大三校友包攬「華人菲爾茲」

2025-10-28 15:25

兩項重量級數學大獎同天頒發,獲獎者中都有王虹

國際數學界的2025塞勒姆獎,頒發給王虹和Vesselin Dimitrov

塞勒姆獎被視為菲爾茲獎的風向標,據統計從1968年到2024年的56位塞勒姆獎獲獎者中誕生了10位菲爾茲獎得主。例如陶哲軒在2000年獲得塞勒姆獎,2006年就獲得了菲爾茲獎。

在獲獎名單公佈之后,陶哲軒也是第一時間發文恭喜。

另一邊則是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ICCM數學獎金獎,頒給王虹、鄧煜、袁新意,三人都是北大數院校友。

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丘成桐發起,每三年舉辦一次,像菲爾茲獎一樣限定45歲以下,也被稱為「華人菲爾茲獎」。

雙喜臨門,祝賀祝賀。

從半路轉專業到頂級數學機構終身教授

王虹的履歷堪稱學霸中的學霸。她原本在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就讀,后來因為對數學的熱愛轉到了數學。

2011年從北大畢業后,她前往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學院深造,又在巴黎第十一大學獲得碩士學位。

2019年,她在MIT完成博士學位,導師是著名數學家Larry Guth。之后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完成博士后研究,2021年加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擔任助理教授。

2023年,她被紐約大學科朗數學研究所聘為副教授,今年剛剛晉升爲正教授。

王虹同時還是法國高等科學研究所(IHES)的終身教授,她是IHES歷史上首位女性終身教授,也是該研究所數學領域的第14位終身教授。

此前IHES的13位終身教授中有8位獲得過菲爾茲獎,這個位置的含金量可想而知。

這次她獲得塞勒姆獎的理由是「在解決調和分析和幾何測度論中的主要開放問題中所發揮的作用」

這也是她的主攻方向,在多個世紀難題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特別是今年她與哥倫比亞大學的Joshua Zahl教授合作,在一篇長達127頁的論文中宣佈證明了困擾數學界多年的掛谷猜想(Kakeya set conjecture)。

此外,她在傅里葉限制猜想、Falconer距離集猜想等問題上也做出了重要貢獻,僅今年就在數學四大期刊上發表了兩篇文章。

今年7月,王虹回到北大開展了3天講座,臺下座無虛席。

田剛院士和韋東奕都在第一排認真聽講。

掛谷猜想這一重磅成果,讓很多學者認為,王虹將成為最有機會獲得菲爾茲獎的青年數學家之一。

如今塞勒姆獎和ICCM數學獎金獎兩大榮譽傍身,讓她問鼎菲爾茲獎的機會又增添了幾分。

三位北大數院校友獲獎

而和王虹一起獲ICCM金獎的另外兩位——鄧煜袁新意,也非等閒之輩。

首先是鄧煜,現任芝加哥大學教授,畢業於深圳高級中學后,進入北大數院07級,在大三時轉學到MIT,並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期間曾榮獲普特南大學生競賽最高獎——Putnam Fellow和IMO金牌,以及斯隆研究獎學金、ICBS數學科學前沿獎以及MCA獎等。

其主要研究方向是非線性色散方程和波動方程、流體動力學、調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的概率論和統計物理學,現已發表過多篇數學四大文章。

他和合作者們在偏微分方程與數學物理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包括:在二維高階Schrödinger方程中,證明了Gibbs測度的不變性;在Schrödinger方程的弱湍流問題研究中,在最優時間尺度上嚴格驗證了極限方程的有效性;此外,他還聯合證明了三維重力–表面張力水波方程的小初值整體存在性;並且在流體力學方向上,揭示了二維Couette流在超臨界函數空間中的不穩定性。

而他當前最矚目的成就,莫過於今年初和馬驍、Zaher Hani一起突破的希爾伯特第六問題

該問題是David Hilbert在1900年提出的23個數學難題之一,其中比較廣為人知的包括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等,第六題則要求學者從牛頓力學出發,通過玻爾茲曼動力學理論,推導出流體力學中的基本方程。

簡單來説,就是將數學方法嚴格應用於物理學,併爲物理學建立數學公理體系。

但要從粒子系統→氣體動力學→流體力學,期間存在巨大的數學斷層,這也導致該問題困擾了數學界一百多年,直到鄧煜三人通過稀薄氣體硬球模型Boltzmann方程實現了一條數學嚴謹的推導鏈。

首先是在硬球模型(大量小直徑粒子發生彈性碰撞)中,採用Boltzmann-Grad限制控制微觀行為。然后將Boltzmann方程推廣到任意給定存在時間,從而使中觀理論的時間尺度大幅延長。在此基礎上,再通過適當的流體極限,將Boltzmann方程推至宏觀流體方程,最終推導出可壓縮流體的歐拉方程以及不可壓縮條件下的Navier-Stokes-Fourier方程。

至於為什麼突然轉向Boltzmann方程作為解決路徑,鄧煜自己也曾在知乎中解釋道:

其實這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在偶然的一次聊天中瞭解到Boltzmann可以長時間推導major open problem。因為當時已經有相當把握長時間WKE可證,便想着將NLS的技術反向類比到粒子系統上。而這就是這兩篇Boltzmann文章的最初起源。

另一位獲獎者袁新意,則是鼎鼎大名的北大數學「黃金一代」中的一員。

祖籍湖北省麻城市,在2000年獲得IMO金牌后,本科進入北大數院,並隨后取得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學位,師從華人數學家張壽武

目前回歸母校北大,在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擔任教授一職。

袁新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rakelov幾何、代數動力學、丟番圖幾何、Shimura簇以及L函數的特殊值等領域,並在這些領域獲得了矚目的成就。

2022年,他和謝俊逸合作證明了幾何Bogomolov猜想的所有情形。2024年,他又獨自研究構造了準射影曲線族的容許典範叢,證明了一個關於曲線的統一Bogomolov型定理。另外他還在數學四大上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文。

曾作為首位中國人獲得美國克雷研究所研究獎學金,並在2022年獲得科學探索獎。

此外,袁新意、張偉、惲之瑋、朱歆文在圈內還有着「數學界四小天鵝」的美譽,其中張偉和袁新意是博士同門,二人和導師張壽武一起就多個數學問題展開了深入研究。

先是將庫達拉猜想中的模性問題推廣到了全實域,接着又建立了Waldspurger公式在算術代數幾何下的模擬,並發表在《普林斯頓數學研究年刊》上。

回顧這段經歷,張壽武是這樣評價的:

袁新意是奧數冠軍隊成員,他的基本功沒人可比,如果他説一個結論是對的,就肯定是對的;張偉思想太活躍,有很多想法。有些是對的,有些不完全對,但很有發展的價值。他們的性格完全不一樣,但在一起合作非常愉快,對我來説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哪有這麼好的年輕的學生做好論文后還不想走,在這里待下來?!

而提及袁新意,就不得不提到劉若川、惲之瑋、宋詩暢、肖梁和許晨陽等人,正是他們一起組成了北大數學羣星閃耀的「黃金一代」

他們這羣00級左右的北大數院畢業生,包攬了2018年、2019年、2020年的科學突破獎新視野數學獎,以及拉馬努金獎、斯隆研究獎、美國國家數學學會百年紀念獎……等一系列國際數學界重量級獎項。

他們彼此之間扶持合作,共同在數學領域屢攀高峰。

用張壽武的話來説,就是:

他們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批人,他們有什麼東西不懂,就馬上打電話給同學,同學也是另一行的高手,馬上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他們之間不是相互競爭者,而是合作者。

最后回到此次ICCM金獎的三位獲得者,在他們的身上也烙印着相似的數學軌跡:

都來自北大數院。 (其中王虹和鄧煜都是07級)

都是明年國際數學家大會 (2026ICM) 的45分鍾報告人。

鄧煜和袁新意都是IMO的金牌得主。 ……

也許正如網友所説:

這是華人數學的奇蹟之年。

參考鏈接:

[1]https://2025iccm.simis.cn/site/

[2]https://www.ias.edu/math/2025-salem-prize-winners

[3]https://mathstodon.xyz/@tao/115447803796232284

[4]https://qzc.tsinghua.edu.cn/info/1195/4666.htm

[5]https://mp.weixin.qq.com/s/qUjrnPpTfjqRlSZAgtigGA

[6]https://mp.weixin.qq.com/s/1sftTzh7OxPmnQ5rH8FIgQ

[7]https://mp.weixin.qq.com/s/oBWq3exr7zrT8zVnlGK4IA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量子位」,作者:夢晨 鷺羽,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