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陳藍:中美商業航天公司扎堆上市,孰優孰劣?

2025-10-28 13:26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陳藍】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中國商業航天的近況,那非「上市」莫屬。

10月22日,星河動力簽約啟動上市輔導,成為扎堆上市的商業航天公司中最新的一家。

星河動力智神星一號火箭下線 星河動力 星河動力智神星一號火箭下線 星河動力

去年底,首家衝擊上市的中國商業航天公司長光衞星撤回申請,兩年多努力以折戟告終。但這並沒有澆滅眾多企業上市的熱情。

自今年6月中起,至今四個多月時間,先后有愛思達航天(6月16日)、藍箭航天(7月28日)、屹信航天(8月1日)、中科宇航(8月12日)、微納星空(9月15日)、天兵科技(10月14日),加上星河動力,共七家公司向證監會提交了科創板上市輔導備案。更早些時候,星際榮耀在2024年12月24日就已經啟動上市輔導。另一邊,國星宇航繼年初申請未能完成上市流程后,於8月25日再次向向港交所遞交主板上市申請。

如果不算長光,申請上市的商業航天公司已達九家。如此密集上市,一掃近年商業航天資本市場的陰霾,着實給整個行業打下了一劑強心針,資本市場也立馬活躍了起來。這一輪集中衝刺背后,反映出商業航天在國家政策支持與技術突破雙重驅動下,正加速邁向規模化階段。各公司期望通過上市獲得持續研發與產能擴張所需的資金,搶佔賽道高地。

無獨有偶,大洋另一邊的美國商業航天最近幾年也掀起了一股上市熱。不過,和中國情況不同,他們大都採用了名為SPAC的借殼上市方式。

從2019年維珍銀河成為首家通過SPAC成功上市的商業航天公司以來,先后有十多家商業航天公司實現了上市,包括在小衞星發射市場取得一席之地的Rocket Lab和首家實現手機直連衞星的AST SpaceMobile。更多的,則是名不見經傳、剛剛起步,但概念前沿的小公司,比如接受NASA資助軟着陸月球屢戰屢敗的Intuitive Machines(直覺機器)。這些公司的上市大多是在最近五年內完成的。

維珍銀河的「太空船二號」亞軌道旅遊飛船在飛行中 Virgin Galatic 維珍銀河的「太空船二號」亞軌道旅遊飛船在飛行中 Virgin Galatic

SPAC是一種獨特的借殼上市方式。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翻譯成中文就是「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也被稱為「空白支票公司」。它本身沒有實際業務,只是一個由發起人設立的殼公司,目的是通過上市募集資金,然后在規定時間內收購一家未上市的企業,使該企業藉此實現上市。SPAC上市的優勢是上市速度快、財務成本低、審覈較寬松、上市成功率高。但顯而易見,風險也更大。

今后幾十年,中美之間大國競爭將主導全球格局。現在已經看得很清楚,商業航天也將由中美這兩個主要玩家來驅動。目前美國領先中國一步,但中國緊追不放。我們不妨看看美國商業航天公司這幾年上市后的情況,也許有一點借鑑意義。

SpaceX多年來始終獨立特行,笑傲江湖。無論是獵鷹九號複用,還是星鏈近萬衞星上天,或是星艦高調發射迭代,絕對遙遙領先對手們。但它成立超過20年,依然不是上市公司。即便頻傳星鏈將分拆上市,但始終未成事實。

馬斯克堅持SpaceX不上市,理由是資本和股民短視。SpaceX一旦上市,必然會在短期盈利壓力下偏離甚至放棄長期目標,讓馬斯克火星殖民的宏大理想化為泡影。有一種極端的説法,上市是毒藥。所以馬斯克很早就放話説,在星艦到達火星前,SpaceX不會上市。他是否會食言?我們拭目以待。

藍源也不上市。貝佐斯的成就雖然遠不如馬斯克,工作效率和SpaceX相比更猶如龜兔賽跑,不幸的是兔子從沒睡覺。但藍源的目標始終如一,比如可複用亞軌道載人飛行器。經過慢工細活20年,如今基本都實現了。這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馬斯克的觀點。很多人認為,如果藍源上市,恐怕撐不到今天。

第一家上市的維珍銀河是藍源旗鼓相當的競爭對手,兩家多年來打得不分仲伯,幾乎同時實現亞軌道商業載人飛行。去年維珍銀河出人意料地宣佈其唯一的亞軌道飛船「太空船二號」退役,以集中精力研製新一代飛船。但新飛船除飛行頻次增加,規模性能和舊款相差無幾,令人不解。這家由傳奇飛機設計師伯特·魯丹操刀、理查·布蘭森持續燒錢二十年、開創亞軌道載人飛行歷史的明星公司光彩已大不如前。很遺憾,看不到上市六年對公司發展的強力助推。

需要提一下的是,維珍銀河早在2007年就公佈了「發射器一號」空射運載火箭計劃。2017年,分拆的維珍軌道公司成立。2021年,維珍軌道通過SPAC成功上市。2021至2023年,發射器一號執行六次發射任務,其中兩次失敗。2023年,維珍軌道資金鍊斷裂,宣佈破產並退市。至此,維珍銀河徹底放棄了軌道發射業務,和藍源新格倫號的宏偉計劃形成鮮明對比。

Rocket Lab的電子號火箭 Rocket Lab Rocket Lab的電子號火箭 Rocket Lab

此外,Rocket Lab和AST SpaceMobile也是兩家成績不錯、被資本市場看好的公司。前者在SpaceX觸及不到的利基小衞星發射市場佔據了一席之地。后者則以巨大的相控陣天線衞星實現全球首次手機直連衞星而聞名。但他們不幸身在美國,而美國有個馬斯克。零星小衞星市場規模有限,手機直連星鏈后來居上,即使有上市的助力,要擺脫被SpaceX壓着打的局面也絕非易事。

AST SpaceMobile的藍行者三號衞星在發射前 AST SpaceMobile AST SpaceMobile的藍行者三號衞星在發射前 AST SpaceMobile

至於直覺機器這類還在孵化中的公司,上市帶來的資金肯定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未來也許能冒出幾家明星公司,但也不能排除里面混進了一些渾水摸魚投機圈錢的公司。這些公司是否能脫穎而出,現在下結論未免太早了。

直覺機器的第二個月球着陸器「雅典娜」着陸時再次翻倒,因缺乏陽光照射,不到一天電池耗盡失去聯繫 Intuitive Machines

那麼,美國的經驗是否表明,因為航天產業具有高風險、高投入、長周期的特性,上市對商業航天並非靈丹妙藥,甚至還有馬斯克詬病的「毒藥」作用?我們摸着白頭鷹過河究竟對不對?

顯然,簡單下結論是不科學的。中美國情天差地別,生套硬搬美國的案例沒有任何説服力。決定公司成敗的是它的核心競爭力,是技術、市場、人才、資金等要素的綜合。上市只能起到助推的作用。應該基於這樣的認識去分析比較中美的情況。

我們先看下中國商業航天的投資環境。中國商業航天公司數量眾多,競爭激烈,也不乏創新技術和人才。政府強勢主導建設大規模空間基礎設施如巨型星座,市場足夠大,資金其實也不缺。這幾年湧入商業航天的大量資金主要來自資本市場和地方政府。

但存在的問題是,商業航天公司內卷嚴重,資金投入很分散,投資行為相對來説仍然比較短期。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出現像馬斯克、貝佐斯、理查·布蘭森那樣一二十年不盈利但仍堅持長期投入的投資者。

正因為中國缺乏像貝佐斯這樣的長期金主,中國商業航天公司對資本市場和地方政府的依賴更大,而后者出於獲利或政績角度,必然要尋求短期退出機會。這使得公司更為脆弱。一旦發生技術或市場問題,就可能出現融資受挫、資金鍊斷裂的嚴重后果。

從這個角度來看,上市能滿足中國商業航天企業的資金渴求,是真正的雪中送碳,對商業航天行業必然是一個強力推動。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中國這些爭相上市的商業航天公司。上市對他們意味着什麼?

文首提到的九家申請上市的公司中,六家和火箭相關,三家和衞星相關,其中包括兩家零部件供應商(火箭整流罩、星載通信載荷),正好代表了中國商業航天的兩大賽道。它們不是頭部公司就是隱形冠軍(零部件商),包括七家獨角獸公司,佔據中國商業航天12家獨角獸公司的一半多。

藍箭朱雀三號可回收火箭於10月20日靜態點火成功 藍箭航天 藍箭朱雀三號可回收火箭於10月20日靜態點火成功 藍箭航天
天兵科技天龍三號一級動力系統海上試車 天兵科技 天兵科技天龍三號一級動力系統海上試車 天兵科技

中國民商火箭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已經進入成熟階段。他們正圍繞市場主力中型液體箭展開激烈競爭,並無一例外地都將回收復用作為目標。藍箭的朱雀三號、天兵科技的天龍三號、中科宇航的力箭二號、星河動力的智神星一號、星際榮耀的雙曲線三號,將和東方空間、深藍航天的新箭一起,於今年底至明年上半年密集首發,然后必將爆發一場回收複用的精彩混戰。

以SpaceX的經驗,初期回收失敗率會很高,以整箭發射來試錯迭代非常燒錢。對這五家火箭公司來説,都需要持續投入大量資金來維持這場競賽。現在上市,無疑是雪中送碳!

中科宇航力箭二號模態火箭起豎試驗 中科宇航 中科宇航力箭二號模態火箭起豎試驗 中科宇航
星際榮耀雙曲線三號火箭轉場起豎系統聯調試驗 星際榮耀 星際榮耀雙曲線三號火箭轉場起豎系統聯調試驗 星際榮耀

對三家衞星賽道的公司而言,他們的商業目標更多樣化,上市資金的用途也可能有所不同。微納星空需要擴大衞星製造規模以保持優勢,屹信航天希望增強實力以抓住巨型星座載荷市場的機會,國星宇航則意在打造AI和算力星座並試圖成為中國商業航天出海第一家。他們都是中國商業衞星領域的佼佼者。

微納星空300公斤級0.5米分辨率「泰景三號04星」 微納星空 微納星空300公斤級0.5米分辨率「泰景三號04星」 微納星空

不過,這幾家公司雖然都是中國商業航天的翹楚,但目前全在持續燒錢,預期盈利還很遠,風險巨大。投資者自然會有擔心,尤其是中國證卷市場上那些負面案例還記憶猶新時。如何規避風險,防止股市成為投機者圈錢的樂園,是成功的關鍵。

所幸,中國證監會在放寬上市標準的同時,對科創版上市制定了嚴格的規則。尤其是今年6月18日重啟科創板第五套標準時公佈的「1+6」政策,令人耳目一新。

設置獨立的科創板成長層絕對屬於中國的制度創新。它的特色在於通過調入/調出標準來實現分層動態調整,要求投資者簽署專項風險揭示書,並採用特殊股票標識提示交易風險。同時,結合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配套了一系列創新政策,包括資深機構投資者制度、IPO預先審閲機制等。

這意味着,初創公司達到一定估值,沒有營收,沒有利潤,甚至沒有現金流,但只要屬於國家鼓勵的戰略性科技行業,有足夠研發投入並有核心技術及階段性成果,同時投資方又是認定的資深機構投資者,即使虧損也可以上市。通過預先審閲機制,上市速度也能大大加快。這幾乎就是為商業航天公司量身定做的,也難怪反響強烈了。

你有沒有發現,這和美國的SPAC機制有點殊途同歸的意思?

事實上,中美兩國的商業航天都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密集上市是一個重要標誌。兩國的相同點是,商業航天規模化需要更多資金來支撐,上市順理成章。不同的是,在美國,眾多初創公司試圖另闢蹊徑開拓新領域來挑戰SpaceX的壟斷地位。而在中國,則是官民合力羣起追趕SpaceX,關鍵詞是「可複用火箭」「巨型星座」「出海」。

如果SpaceX在全球商業航天領域一家獨大的局面能被打破,那就更能體現上市的意義。更多家SpaceX的出現,無論它們在中國還是美國,對整個行業,甚至對SpaceX本身,都是非常正面的事情,值得期待。

當然,我們既不能否定上市的重要意義,也不能過高估計股市的作用。商業航天依然是高風險行業。失敗是商業航天公司的常態,也不能排除上市商業航天公司中混入少量投機公司,尤其是在SPAC體制下。

再重複一下前面的觀點:商業航天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通過技術、市場、人才、資金等綜合要素體現的。SpaceX沒上市很成功,維珍軌道上市照樣破產。所以上市不等於成功。它只是一張入場卷,能不能脫穎而出還是得看你的真本事。

中國的上市新政,和美國的SPAC方式,孰優孰劣?中美商業航天競爭會是怎樣的結局?也許過個十年八年就能看出分曉。但歸根結底,這是國力的競爭。資本成長依賴整體經濟,政策制定需要順勢而為。滄海桑田,此消彼長,更需要定力。

我們有理由包容中國股市的過去,對未來保持足夠的樂觀。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閲讀趣味文章。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