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8 13:26
電視劇《亮劍》中,楚雲飛有句經典臺詞:「五萬多人三天就垮了,就是五萬多頭豬,三天也抓不完。」
其實,「五萬頭豬」這個看起來不小的規模,還不夠如今中國企業一天的屠宰量。
根據牧原股份今年上半年的經營數據,該公司上半年共計屠宰生豬1141.48萬頭,同比增長110.87%。這就意味着,該公司上半年每天的屠宰量就高達6.3萬頭。
而根據雙匯發展年報,其去年一整年的屠宰量也不過1028萬頭。這個曾經的「屠宰一哥」,已被牧原徹底奪去了行業寶座。
兩家同樣發源於河南的企業,一位曾是中國的「豬王」,一位曾是中國的「肉王」,甚至曾有希望成為親密的合作伙伴。
如今中國豬肉市場開始萎靡,兩家的經營壓力都在增加。「豬王」開始操刀賣肉,「肉王」也開始圈地養豬,雙方狹路相逢。在鄭州東站廣場,牧原和雙匯的大廈隔街相望,兩位「河南老鄉」的競爭從未如此直白。
1984年,44歲的萬隆接過漯河肉聯廠的指揮棒時,這個雙匯的前身企業正深陷困境:賬上掛着500萬元虧損,倉庫里堆積着200噸滯銷凍肉,員工工資都發不出來。
萬隆毫不猶豫地燒起了「三把火」:砍掉一半中層干部,徹底打破「大鍋飯」;在全國率先做豬肉出口,硬是啃下了蘇聯和中東的冷門訂單;再貸款1600萬元引進火腿腸生產線。
1992年,雙匯成功推出第一根「雙匯」牌火腿腸。一段傳奇之路就此起步。
雙匯發展股價表現(自2021年1月至今)
就在同一年,於河南農業大學畜牧專業畢業的秦英林,作出了一個讓身邊人驚訝的決定:辭去南陽食品公司的鐵飯碗,帶着中專獸醫畢業的妻子錢瑛回到內鄉縣馬山口鎮。他們用借來的8000元買了22頭仔豬,在自家麥田里砌起了第一棟豬舍。
2000年,雙匯年收入突破30億元,秦英林的牧原也註冊成立。這兩家同樣紮根河南的企業,一個專注養殖,一個深耕肉品加工,在各自的軌道上飛速成長,最終分別成爲了全球最大的養豬企業和中國肉製品行業的領導者。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統計,自2021年起,按生豬產能及出欄量計量,牧原是全球第一大生豬養殖企業,生豬出欄量連續四年居全球第一。
按生豬出欄量計算,牧原在全球市的場份額從2021年的2.6%增長到了2024年的5.6%,於2024年已經超過第二至第四的市場參與者的合計市場份額數。
而雙匯集團則是在全國18個省(市)佈局了30多個現代化肉類加工基地和配套產業,形成了年加工肉製品200多萬噸、單班年屠宰生豬2500多萬頭的生產產能。其在冷鮮肉和肉製品市場的份額持續位居國內第一。
從產業鏈角度看,養殖和屠宰加工本應是天然的合作伙伴。兩家也曾無限接近於「強強聯合」。
2022年1月1日,牧原股份與雙匯發展在河南省漯河市簽署了《雙匯牧原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牧原發布的公告,雙方將「以生豬購銷為依託,通過完善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通供應鏈,提高產品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實現共同高質量發展。」
這場被外界譽為「豬王」與「肉王」的聯姻,一度引發了市場的無限遐想,然而現實卻遠比理想要骨感,雙方在這之前、在這之后的合作都非常少。
戰略協議簽署之前的2019年、2020年及2021年1—9月期間,雙匯發展向牧原股份的直接採購金額分別僅為0.21億元、3.8億元和2.9億元,佔當期生豬採購總金額的比例微乎其微,分別為0.07%、1.31%和1.4%。
牧原股份的財報則顯示,2019—2021年,其最大客户的採購金額分別為19.70億元、34.42億元、15.41億元,遠非雙匯所能比擬。
在戰略合作協議簽署之后,雙方就沒有再披露過合作金額,顯然落地效果遠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美好」。
人們覺得本該相輔相成的兩大巨頭,其實卻更傾向於走各自擴張的道路。
是「豬王」更賺錢,還是「肉王」更能盈利?從牧原和雙匯長期的毛利率中,或許我們可以將這個問題的答案明確出來。
從2009年至今年上半年這十幾年間,牧原股份僅有三個年度的毛利率低於雙匯發展。尤其是在2020年,牧原毛利率高達60.68%,淨利潤一度飆升到274億元,遠非雙匯發展可比。
當時高昂的豬肉原料成本被傳導到下游,嚴重擠壓着雙匯這些屠宰企業的利潤空間。包括雙匯發展在內的七個申萬肉製品企業的淨利潤總和,尚不足牧原股份的三分之一。
面對養豬的比殺豬的賺錢的境況,萬隆始終是心有不甘的。
早在2002年,雙匯就有了發展生豬養殖的計劃。2009年年報中,雙匯發展明確提出要「建立完善的大農業產業鏈」,並對漯河雙匯牧業有限公司增資總金額7000萬元,用於建設年出欄商品豬20萬頭的商品豬養殖場。
尤其是在2011年「瘦肉精」事件之后,雙匯更加註重自主可控豬源的建設。萬隆在當時就公開表示,「屠宰廠建到哪里,配套的養殖場就跟到哪里」。
根據2024年12月的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雙匯發展生豬養殖產能年出欄100萬頭。
就在雙匯向上遊養殖業拓展的同時,牧原也開始將目光投向了下游的屠宰業務。
不過,牧原進軍屠宰業在某種程度上是由政策推動。
2019年8月,國務院下發關於做好非洲豬瘟防控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完善活畜禽長途調運監管措施,鼓勵畜禽產品冷鏈運輸、冷鮮上市,運輸生豬等活畜禽的車輛不再享受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
於是,2019年成為牧原佈局屠宰業務的關鍵一年。這一年,牧原股份宣佈在河南省正陽縣投資建設200萬頭生豬屠宰及食品加工項目,並在一年內設立了牧原肉食、正陽肉食和商水肉食,向生豬屠宰板塊延伸。
自正式佈局以來,牧原的屠宰業務進展神速。到2023年6月末,牧原已在河南、山東、安徽、東北等生豬養殖產能集中地區成立了25家屠宰子公司,已投產10家屠宰廠,投產屠宰產能達到2900萬頭/年。
如今牧原已經超過雙匯,一舉成為國內最大的「屠夫」,直接闖入雙匯的腹地。
同出河南的豬王與肉王,逐漸從沒有交集的上下游關係,走向了業務雷同的競爭關係。這並非僅僅源於企業自身的擴張衝動,或者企業家的野心驅使。甚至可以説,兩家企業時至今日才真正展示出清晰的競爭關係,已經是雙方竭力剋制擴張慾望之后的結果了。
外部環境的變化,是推動着這場競爭走向深入最核心的原因。其中,中國豬肉消費量的顯著下降,成為推動兩家企業互相侵入對方領地最重要的誘因。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中國豬年底頭數就開始緩慢下降。2025年6月底,全國生豬存欄42,447萬頭,較上年末減少296萬頭,下降 0.69%。其中,能繁母豬存欄4,043萬頭,較上年末減少35萬頭,下降0.86%。
《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4—2033)》顯示,預計到2033年,豬肉產量將降至5386萬噸,年均減少0.3%。豬肉消費量將下降至5479萬噸,年均減少0.5%。
這些數據都表明,中國的豬肉市場正處在緩慢萎縮的通道中,未來幾年也將持續下去。
在這樣的背景下,雙匯和牧原作為行業頭部企業,除了在各自主營領域利用規模和技術優勢提升市場份額外,已到了必須利用市場優勢和資本優勢,主動向產業鏈上下游拓展的時期。只有這樣,才能在日益萎縮的行業市場中,確保自己的經營收益能有所增長。
雙匯方面表示,公司目前100萬頭生豬的產能主要是為下游屠宰業和肉製品業做配套,增強產業鏈協同優勢。牧原股份也表示,公司屠宰肉食板塊所有屠宰生豬均來源於自有養殖場。
其言外之意就是:我們的擴展都是爲了自用,不對外銷售。但即便是真如企業所説的完全自用,同樣也是增加了市場供給,市場競爭加劇的局面必然會形成。雙方的短兵相接已是必然。
從目前的優劣勢來看,牧原在屠宰量上已實現反超。但由於銷售渠道的弱項,其屠宰業務目前仍處於虧損狀態。今年半年報中,牧原股份也提出「公司積極拓展屠宰肉食業務銷售渠道,持續構建全國豬肉銷售網絡,優化客户結構與產品結構。」
值得關注的是,牧原股份屠宰業務頭均虧損已經從2023年的70元降至2024年的50元,且在2024年12月實現了單月盈利。但整體來看,這個板塊離盈利還有一段距離。
未來能否讓屠宰業務實現穩定盈利,並補上肉製品深加工和品牌建設的短板,是牧原擴張的關鍵目標。
牧原股份股價表現(自2021年1月至今)
牧原如今的短板,正是雙匯最大的強項。經過幾十年的經營,雙匯有着強大的品牌號召力和遍佈全國的銷售渠道。雙匯的養殖業務,則同樣是成了經營上的「拖油瓶」。尤其生豬養殖業務,100萬頭的產能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在行業中也掀不起水花。
雙方競爭局面的形成已是明牌,但想越過彼此的護城河,都需要有一個長期的拉鋸過程。而這場漫長的較量,有可能會決定未來中國豬肉產業鏈的最終格局。
具有象徵意義的是,不久前雙匯發展剛剛將鄭州總部搬至鄭州東站廣場核心區域,與牧原大廈隔街相望,兩位對手的大樓悄然矗立,彷彿在默默注視着彼此的一舉一動。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巨潮WAVE」,作者:老魚兒,編輯:楊旭然,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