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8 13:13
前腳踏出辦公樓,后腳紮根田間地頭——讓都市里的年輕人渴望大自然的自由和生機,一股消費力量驅動的「田園經濟」正悄然崛起。
《2024年中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出遊人次超過42億,旅遊總花費達4.35萬億元。其中,鄉村旅遊增長尤為強勁,僅一季度就接待遊客近8億人次,創下歷史新高。
鄉村旅遊人數的增長,不僅反映了人們對鄉村場景的向往,也為拉動鄉村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當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置身鄉村場景,融合農業、旅遊與文化的鄉村經濟新形態不斷涌現。藉助創意與設計打開城鄉互動的新局面,鄉村原有的生態、空間與文化資源也被轉化成更具吸引力的產品與服務,重新定義了鄉村本身的價值。
長期以來,一片稻田的價值往往被狹義地等價於它所產出的稻谷。然而當都市人羣開始願意驅車半天,只為看着稻浪飲一杯咖啡時,這片土地的價值等式便被徹底改寫了。
今年以來,「稻田咖啡」在長三角鄉村持續走紅。一杯定價30-40元的咖啡,比市區連鎖品牌貴出近三成,卻總能讓自駕而來的遊客心甘情願排隊預約。
稻田咖啡的吸引力,在於其構建的「沉浸式場景消費」體驗。在城市里,咖啡的價值(更準確地説是價格),依託於門店租金、店內裝修、品牌溢價和咖啡師手藝。而稻田咖啡,則將都市消費者熟悉的咖啡文化,嫁接到鄉村最原始的稻田景觀之中。兩種看似割裂的元素碰撞出極具衝擊力的混合體驗,推動鄉村遊從淺層打卡走向深度沉浸。
稻田咖啡的成功,不是因為咖啡豆有多稀有、傳遞了怎樣的品牌理念,而是因為它精準踩中了當代年輕人的核心痛點:既想逃離城市的擁擠喧囂,又不願放棄都市化的生活品質,更需要能夠發佈在社交平臺的「獨特素材」。也正因如此,小紅書上「稻田咖啡」話題引發了超過500萬次的瀏覽量。
*圖片來源:一尺花園大眾點評賬號
進一步看,當城市消費者開始為鄉村的「慢生活」付費,當年輕人在稻田邊品味咖啡成為常態,這背后更是一種對鄉村價值的文化認同重建。此前的鄉村遊,大多停留在農家樂、採摘園等初級形態。城里的消費者來吃頓飯、買點土特產,停留不過兩三小時,人均消費幾十元,互動始終處於「淺層」。而稻田咖啡所代表的新型鄉村經濟,正悄然改變人們對城鄉關係的傳統認知。
它清晰證明,鄉村不必亦步亦趨地模仿城市發展路徑。有時候,只需要換一個視角,就可以立足自身的生態與文化稟賦,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振興之路。
不過,任何創新模式都面臨可持續發展的挑戰。稻田咖啡單純依靠場景難以長久,面對淪為「曇花一現」的可能,未來還需不斷注入新的文化內涵,開發系列衍生產品和服務,讓消費者每次到訪都有新體驗、新發現——唯有如此,才能形成真正良性循環的產業鏈,構建持久內生動力。
隨着養寵人羣規模的快速增長,2024年國內寵物消費市場規模已突破3000億元,然而城市養寵空間的侷促感也愈發凸顯:小區里擔心驚擾鄰居,多數公園禁止大型犬入內,想帶寵物自在奔跑,常常要驅車幾十公里趕往郊區。而「消費升級」與「空間短缺」之間的矛盾,讓鄉村寵物主題樂園應運而生。
作為專門面向養寵人羣開放的場景服務業態,鄉村寵物樂園有效盤活了鄉村閒置的林地、草地與溪流,打造出城市中稀缺的「寵物自由空間」,既滿足了養寵家庭的現實需求,也為鄉村經濟開闢出一條全新的發展路徑。
鄉村寵物樂園並不止步於提供場地,而是通過延伸服務鏈條、豐富消費場景,將天然的「空間優勢」轉化為更具吸引力的「體驗優勢」。除了基礎的活動草坪、寵物泳池與障礙訓練設施,不少樂園還會定期舉辦特定犬種的寵物派對。這不僅讓狗狗們有機會自由追逐嬉戲,也為寵物主人搭建了交流養寵經驗、分享彼此故事的平臺。
*圖片來源:中國溧陽公眾號
更值得關注的是,寵物樂園的興起還帶動了周邊業態的聯動升級。附近的民宿紛紛改造為「寵物友好型」,房間內備好狗窩、寵物尿墊,院子劃分出專屬活動區,甚至提供臨時託管服務;村里的小賣部也開始增設寵物零食、牽引繩等商品;原本只銷售農產品的合作社,也針對寵物主人推出便攜蔬果禮盒,讓伴手禮更貼合他們的實際需求。
可以説,鄉村正是藉助「寵物+」這一獨特切入點,實現了對自身生態與空間資源的創意賦能與價值重估。鄉村的價值不再僅僅來源於土地上的農作物產出,還體現在對城市人羣精神需求的滿足,以及對都市生活短板的彌補。
鄉村寵物樂園也更像一座連接城鄉的橋樑:它一頭連接城市養寵家庭對「自由空間」的迫切渴望,另一頭連接鄉村對「資源盤活」與價值重塑的內在需求。這或許正展現出了新型鄉村經濟不可估量的未來:不再是城市的「背面」或追隨者,而是作為與城市互補、共生的存在,以自身獨特的資源稟賦,積極迴應現代城市的多元呼喚。
當城市的霓虹遮蔽了星空,鄉村的暗夜正成為一種被重新發現的珍貴資源。隨着旅遊市場需求的悄然轉變,人們不再滿足於走馬觀花的觀光,而是渴望在開闊自然中獲得深度的療愈與重建。而在傳統農家樂、採摘園等模式之外,以星空為課堂的鄉村天文科普研學應運而生,為鄉村旅遊的轉型升級開闢出一條充滿想象力的新路徑。
據驚蟄研究所觀察,這一模式已在多個地區得到成功驗證。浙江安吉的天荒坪、雲南的高美古、甘肅敦煌的冷湖等地,巧妙地將偏遠的地理劣勢轉化為得天獨厚的觀星優勢,並設計了靈活輕量的參與方式。
又比如安吉江南天池天文臺為30人以上團隊提供專業講解預約服務,入住合作民宿滿8人即可享受導師帶隊觀測。這種低門檻、高體驗度的產品設計,有效擴大了客羣基礎。
*圖片來源:浙江省天文學會公眾號
鄉村天文研學的興起,也折射出當代家庭教育理念的升級。現代家長逐漸摒棄淺層娛樂,轉而追求能夠激發探索精神、培養科學素養的深度體驗。這種將教育無形融入旅途的沉浸式體驗,使鄉村旅遊從簡單的物質消費昇華為一場豐盛的精神之旅。
更深層看,這種創新模式正在重塑鄉村的自我認知與發展邏輯。當村民們意識到世代相伴的清澈夜空本身就是寶貴資源,當城市家庭為一睹璀璨星空而專程到訪,鄉村在互動中重建的不僅是經濟收益,更是對自身文化身份與生態價值的深度認同。而這種對資源的認同和自信,遠比短期經濟效益更為持久。
日漸完善的鄉村天文研學服務鏈條,也在支撐這一業態不斷升級。從課程研發、觀測設備到導師培訓、住宿配套,完整的產業生態正在形成。包括便攜式天文望遠鏡的普及與價格親民化,更為鄉村天文研學的推廣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當前,在「雙減」政策深化與素質教育需求增長的雙重推動下,鄉村天文研學迎來重要發展機遇。不過,鄉村天文研學作為新業態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仍需在課程體系、服務標準與人才培養等方面持續深耕。
當越來越多的人遭遇職業發展停滯和人生的迷茫階段,一種源於精神困頓的「反向遷徙」正在城鄉之間悄然形成。對自由與解脱的深切渴望,正驅使許多年輕人選擇暫時逃離996的循環,住進專為他們打造的「青年養老院」。
與「要麼忍受、要麼逃離」的成年人生存法則不同,青年養老院提供了一種更為温和可持續的過渡方案。它以周或月為單位提供中長租服務,收費標準折算成單日住宿成本與民宿相近。在《逃離996,年輕人住進養老院》一文中,驚蟄研究所也曾提到,這類空間不僅提供住宿,還會組織農業勞動、篝火晚會、瑜伽冥想等活動,重新定義了「居住」的價值,堪稱「升級版民宿」。
青年養老院的創新不僅滿足了都市青年的精神需求,更為鄉村發展開闢了新路徑。通過將閒置農房改造為現代療愈空間,鄉村實現了從「物理空間」到「情感場域」的升級。年輕人帶來的不僅是租金收益,更是一種持續的外部關注與資源鏈接,為沉寂的鄉村注入了全新活力。
不過,目前大多數青年養老院運營機構尚在探索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客源積累、成本控制、服務標準化等挑戰依然突出。免費體驗等營銷手段雖能短期內吸引關注,卻難以支撐長期發展,如何在保持初心與實現盈利之間找到平衡,成為這一新興業態必須面對的課題。
值得肯定的是,隨着社會進入深度老齡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逐步融入老年消費場景。在此背景下,青年養老院的出現可視為「養老」概念向全年齡段延伸的創新實踐,也為鄉村應對人口結構變化提供了新思路。
當「詩與遠方」逐漸成為現代人的精神必需品,鄉村不再只是地圖上的一片田野、幾座村落,而是承載着城市人對「慢下來」的休閒期待、對「療愈疲憊」的情感訴求、對「觸摸文化根脈」的精神向往。在這場鄉村價值的重構浪潮中,田園民宿早已掙脱「住宿工具」的原始定義,成為連接城市消費力與鄉村資源的紐帶。
民宿的核心競爭力,首先體現在建築空間營造的獨特場景。成功的民宿項目往往深度挖掘並轉化了「本土建築智慧」。無論是浙北的夯土牆、徽派的馬頭牆,還是閩南的紅磚古厝,這些承載着歷史與地域特色的建築與現代設計理念和舒適性要求進行了融合,使得民宿本身就成為一件值得專程探訪的藝術品。
*圖片來源:隱也民宿大眾點評賬號
然而,若僅止步於「拍照打卡」的景觀功能,民宿的經濟價值依然是單薄且易被複制的。其真正的溢價能力,來源於以場景為依託的深度體驗價值。例如上海青浦朱家角鎮近期推出「農、文、旅特色活動進民宿」系列項目,通過非遺技藝、水鄉生活、文化品鑑、人文故事、美食體驗等多元活動賦能民宿,讓遊客在住宿中沉浸式體驗江南古鎮的文化魅力。
同在上海青浦區的金澤鎮,在今年國慶黃金周期間的實踐更直觀展現了這種深度體驗的經濟轉化力。經綜合統計,國慶期間金澤鎮全鎮累計客流量超10萬人次,該鎮現有的64家民宿共568間房,黃金周內星級民宿入住率達100%,客房創收196.8萬元。
爲了吸引遊客,金澤鎮的各家民宿着力打造差異化體驗:有的提供日間鄉野體驗、傍晚生態漫步的沉浸式活動,有的聚焦親子羣體,設計鄉村冒險、夜間觀蟲及植物拓印等自然手工課。還有民宿結合槳板運動、鄉村騎行等户外項目,讓住客在動靜之間感受水鄉獨特魅力。
田野民宿的商業本質,是銷售以空間為載體、高度定製化的生活方式解決方案。讓消費者買單的並非只是睡覺的地方,而是一套完整的、不可複製的體驗。它通過較高的客單價和停留時間,直接拉動了本地農副產品、手工藝品的銷售,併爲當地居民創造了就業崗位,如管家、廚師、活動向導等。更重要的是,它作為一個流量入口,能有效帶動周邊區域的旅遊消費,形成一個以民宿為核心的微型商業生態。
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一種與自然重新連接的對話方式正在悄然興起。年輕人不再滿足於屏幕里的虛擬農場,而是選擇走進現實中的田園,通過「認養」一方土地來收穫屬於自己的新鮮蔬菜,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零距離體驗。
這種被稱為「認養農業」的新興模式,其核心在於消費者通過預付費用的方式,獲得指定地塊農產品的專屬收穫權。農場則承諾以綠色、有機的種植標準進行管理,確保食品的安全與品質。
*圖片來源:田園種地種菜養雞小程序
通常情況下,農場會將耕地劃分爲若干單元供消費者選擇認養。認養者既可以親身參與播種、施肥、除草等農事活動,感受「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田園樂趣;也可以委託農場進行專業管理,通過線上平臺隨時瞭解作物的生長狀況。待到收穫時節,認養人便能收到來自「自家地塊」的新鮮農產品。
這種創新的農業模式不僅滿足了現代人對健康飲食的追求,更讓久居都市的人們得以親近土地,體驗春播秋收的喜悦,同時也為農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寬了農民的收入渠道,實現了消費者與生產者的雙贏。
值得一提的是,鄉村認養也在推動鄉村產業實現轉型——從單純的「賣產品」向綜合的「賣服務」與「賣體驗」升級。無論是郊區租地的社交功能,還是認養模式延伸出的代種植、個性化採摘、播種節、豐收祭等多元化服務,都將一次性的交易轉化為長期的互動。
都市人的「田園生活」或許無法完全消解現代生活的壓力,但這些實踐無疑預示着一個嶄新的農業經濟形態正在形成。在這個以「數字田園」為載體的場景中,農業不僅滿足着人們的物質需求,更將持續滋養着都市人的精神世界,為城鄉融合發展開闢出充滿生機的新路徑。
在鄉村振興的實踐推進中,如何處置那些承載村落集體記憶、卻已喪失原有功能的閒置建築,是亟待迴應的現實命題。簡單拆除會割裂村落的記憶脈絡,任其荒廢則造成存量資產的閒置浪費。因此,將廢棄校舍、糧倉、老宅與舊工業園等,通過創意設計轉化為文創空間,成為有效的解決方案。
文創改造的邏輯在於藉助創意設計激活老建築的「歷史基因」,以對話式思維挖掘其潛在價值。斑駁的牆面肌理、裸露的木構桁架、甚至是遺留的標語,這些曾因功能迭代而顯得「過時」的元素,在設計視角下成為獨特的美學符號與敍事載體。
例如,老糧倉可依託高敞空間轉型為工業風美術館,原有的結構框架恰好適配大型藝術裝置的陳列;廢棄校舍的教室可拆分重構為獨立工作室或複合型書店,走廊則自然轉化為展覽動線;廢棄的工業園保留設備做展覽……此類改造不僅在物理層面實現了建築遺產的保護與活化,更在文化層面完成了鄉村文脈的轉譯,使老建築真正「活」在當下。
*圖片來源:新華網
在經濟價值層面,改造后的空間本身成為鄉村新的文化地標與旅遊吸引點,能夠有效帶動人流,並促進周邊農產品銷售、農家餐飲與鄉土體驗等業態發展。更重要的是,這些空間對藝術家、設計師與文創從業者等「新鄉村建設者」形成強大吸引力。他們的入駐不僅為鄉村帶來新的審美視野與創作活力,更可能引入跨領域的知識體系與創新資源,為傳統產業賦能。
隨着創意社羣的聚集,鄉村文化生態被快速激活,進而催生具有內生動力的產業集羣。圍繞核心文創空間,精品民宿、主題餐飲與手工工坊等配套業態逐步生長,形成有機聯動的創意經濟生態圈,不僅實現自身資產價值的大幅提升,更在延續鄉土記憶的基礎上,為鄉村注入了持續發展的文化動能,走出一條兼顧文化傳承與產業振興的鄉村發展之路。
傳統的鄉村市集,遵循着古老的時空節奏,周期性出現,服務固定區域。而在數字時代,鄉村市集正在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革新,進化為一個線上線下無縫融合、持續運營的立體化銷售與體驗網絡。它不再只是農產品交易的場所,而是整合了產品、體驗、社交與文化的「場景化消費」平臺,成為推動鄉村品牌化與消費升級的重要引擎。
線下市集的升級,關鍵在於「場景」的營造。它超越了單純買賣的功能,致力於打造一個具有高度吸引力的消費場域。一個成功的線下市集,往往以一個鮮明的主題為核心,例如「秋收藝術節」「鄉村藝術節」「趣野新集」。在這個主題場景下,本地的農產品、手工藝品與現場的鄉土美食體驗、互動工作坊乃至整體的視覺陳設融為一體,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可沉浸其中的休閒娛樂場景。對城市消費者而言,單純的購物成為一場融合鄉土風情與審美體驗的周末微旅行。
*圖片來源:上海長寧公眾號
與此同時,線上市集作為延伸渠道,通過小程序、電商平臺與社交媒體,將鄉村好物持續對接城市消費羣體。線下活動的現場氛圍、真實互動與內容傳播,為線上渠道做傳播;而線上積累的用户社羣與反饋數據,又反哺線下市集的主題策劃與產品優化,形成雙向賦能。
在這一模式下,鄉村市集完成了從「節慶式交易」向「常態化運營」的關鍵轉型。線上線下渠道的深度融合,不僅拓寬了銷售半徑、提升了經濟效益,更通過持續的數據反饋,推動供應鏈的優化與產品迭代,驅動鄉村經濟不斷發展。
從臨時性聚集到持續性鏈接,從單一交易到複合體驗,線上線下融合的市集模式,已然成為推動鄉村品牌化、拉動消費升級的重要引擎。它讓鄉村資源在更廣闊的維度上煥發新生,構建出一個可持續的價值循環體系,不斷拓展鄉村發展的可能性。
當咖啡香飄過稻田,當星空成為課堂,當老建築在創意中重獲新生,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新業態的興起,更是城鄉關係正在被重新定義。
在這里,鄉村不再是單向接收輻射的末端,而是能夠持續輸出價值、與城市平等對話的重要角色。
隨着更多創新模式的生根發芽,未來的鄉村必將以其獨特的包容性與生命力,成為越來越多人向往的生活選擇,在與城市的雙向滋養中,共同開啟城鄉融合的新可能。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驚蟄研究所」,作者:驚蟄研究所消費組,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