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8 12:02
昨天凌晨,我在看黃金盤,跌的都要哭了。
然而,電腦瀏覽器通知推送了一條新聞,標題寫着: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公司 Nvidia,剛剛遇到一個新的美國對手。
一開始,我沒太在意,以為又是哪家芯片廠蹭熱點。可往下翻了兩行,看到了一個名字,高通。我愣了一下。
高通?不就是做手機芯片的那家公司嗎?怎麼突然殺進了英偉達的腹地?於是,趕緊去看了這個新聞,到底在説什麼?
事情是這樣:高通突然宣佈要做 AI 數據中心芯片,名字叫 AI200 和 AI250,直接對標英偉達。問題是:它為什麼要這麼干呢?
要理解這個動作,得先看清三個事實。第一塊是算力。
這兩年,整個 AI 行業都被「算力」綁住了。不論訓練模型、推理應用,還是搭一個最普通的 API,背后都在燒 GPU。
可 GPU 已經貴到離譜。
一張英偉達 H100,市場價三萬美元起;整櫃 NVL72 的系統,動輒一百萬美元以上,還得排隊。企業在「等卡」,AI 的門票,被一家公司壟斷了。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數據,2024 年全球數據中心耗電量突破460 太瓦時(TWh),其中約20%用於 AI 訓練與推理,這相當於整個阿根廷一年的用電量。
算力已經成了電力的下游產業,GPU 更像「電力的中間商」。當算力成了「新石油」,英偉達自然成了新的 OPEC。
然而,石油越貴,世界越焦慮——算法再聰明,也逃不過電費的天花板。怎麼辦?所有人都在想:有沒有一種更便宜的能源?
在能源這件事上,高通最有發言權,它的基因是「在有限電力里榨出極限性能」。
過去十年,高通靠手機芯片吃飯。一顆驍龍芯片,要同時搞定圖像、AI 推理、網絡連接、續航、散熱。它的核心競爭力是能效:用更少的電,干更多的活。
現在,它把這種邏輯從手機搬進了數據中心,你可以理解為,它是把舊基因放大了;手機時代,它解決「電池有限」的問題;AI 時代,它要解決「電力有限」的問題。
所以,英偉達靠堆算力,讓電腦更聰明,高通是追求更持久;當所有人都在想 AI 怎麼造神,它開始想着怎麼幫 AI 節能。
於是,就有了 AI200、AI250。它的目標很簡單,把「每瓦推理產出」做高。
要説第三塊是高通自己的焦慮。
手機市場的紅利早就見頂。安卓飽和,蘋果自研芯片,高通的利潤被一刀一刀削,它 2023 年的手機芯片營收下降超過20%,品牌記憶也在減弱。
在資本眼里,這家公司仍然「穩定」,但在產業里,它正在被邊緣化;英偉達在講智能的故事,蘋果在講生態的故事,唯獨高通沒故事可講。
它必須找到第二條增長曲線,而這條曲線,得換一套「底層邏輯」;於是它開始賭AI最基層的東西:電力。看誰跑的更久。
看懂這三點,你也許能懂了它的動機。表面造芯片,本質造「能源系統」,它想把這套能效邏輯,賣給整個世界。
新聞還沒過1個小時,它緊接着公佈了首個客户:沙特 HumAiN。
沙特,一個靠石油養大的國家,一個從能源邏輯里長出來的國家。這個國家的信仰是能源,邏輯是能源,命脈也是能源。
而現在,它第一次,把錢砸進了「硅能源」。要知道,HumAiN 是沙特主權基金 PIF 投的項目,背后是 Vision 2030 計劃的一部分。
他們要在沙漠里建一座 AI 城市,目標是造算力。
官宣的這筆訂單是200 兆瓦。200兆瓦有多大?相當於一座中等城市一整年的數據中心電力消耗。
再換個角度,如果全換算成英偉達 H100 的功率,大約能同時點亮五萬張 GPU。你甚至可以理解成,沙特一次性買下了半個硅谷的「大腦」。
強大吧。換句話説,沙特在買「AI 發電站」。這意味着,能源定義在變。
過去它賣石油,現在它買算力;從「出口能源」到「進口智能」,沙特正在完成一場地緣反轉。因為它明白,未來石油,是瓦數。誰掌握算力,誰就掌握智能社會的發電機。
這也是高通為什麼激動,它第一次把芯片,賣成了能源;而買家,恰好是能源王國本身。
所以,智遠認為,這件事上高通想借沙特,去驗證一個更大的敍事:智能時代的能源革命,正在從硅谷轉向中東。
后來一直在想,為什麼世界上所有人都盯着英偉達呢?我認為,有一個詞很關鍵:信仰。
英偉達每次一出面,幾乎都成了「社交貨幣」。它像一臺「信仰製造機」,整個 AI 行業的情緒,包括資本的情緒,都被它牽着走。
黃仁勛太會造夢了。
他在各種公開場合講生態、講未來、講人類的新紀元,那種敍事,像當年的喬布斯在宣講一種文明。
所以,當所有人都在喊「創新」時,沒有人敢得罪他,因為離開它,就等於「斷電」;模型公司、雲廠、科研機構,幾乎都在靠它的 GPU 呼吸。
我讓Agent跑了一下最新數據:
2025 Q1,NVIDIA 在插件顯卡市場份額約92%;2025 Q2,升至94%;在 AI 加速器/數據中心 GPU 市場,它的份額長期保持在90% 以上。
更離譜的是,全球數據中心 GPU 市場規模預計,2024 年約 873 億美元,2025 年它的份額增至約 1 200 億美元。
而英偉達的數據中心業務毛利率,已經高達 78%。一張卡的利潤,比汽車行業整車利潤還高。這意味着,它賣的是一種「通行權」。
所以,這哪是買芯片,就像你走進了它的生態,它變成了你的基礎設施,你成了被它控制的一環。
還有更離離原上譜的,這種信仰,是用「稀缺」換來的;它控制着交付周期、定價節奏、出貨節拍,像在演一場「人工饑荒」,GPU 越難買,信仰就越貴。
但凡一個系統靠信仰維繫,它的終點就是泡沫,泡沫盡頭是分裂,到這一步,問題就成了結構性的了。
為什麼是結構?怎麼破結構呢?
我發現,這事,有點像水。水往低處流,流着流着,就會自己找到平衡。技術也這樣,一個領域被壟斷太久,自己就會想辦法分裂。
回頭看歷史,
Intel 曾經是 CPU 世界的霸主,后來 ARM 崛起;微軟一家獨大時,Google、蘋果從邊上繞出來;能源領域也是這樣,OPEC 定價太狠,就會有人搞新能源。
英偉達也類似,當一家公司的利潤率高到離譜、交貨周期長到荒謬時,新玩家就一定會出現,而這次改革者是:高通。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種自然規律:技術壟斷需要一種替代、修正,要靠新的能量去重組舊的系統,每個時代都會這樣,先有造夢者,再有修正者。
這就是科技的節奏:造神、滯漲、再平衡,也是這場 AI 戰爭的底層邏輯。
説實在,我認為算力這件事,現在已經從敍事周期,變成了工程周期。
前幾年大家都在講「智能革命」,一夜之間冒出無數模型、Agent、AI操作系統。可現在人開始問:到底誰能真的跑得起來?
模型再聰明,也得有人買單,得有電、有芯片、有效率。所以,敍事紅利結束,是工程敍事的開始。
目前我觀察到三個方向在同時發力。
第一個是模型輕量化。
前陣子,UNESCO 和 UCL 發了一份聯合報告,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倫敦大學學院,他們做了個實驗:刪掉大模型里冗余的部分,能耗居然能降 90%。
這説明,模型夠不夠大不重要了,能不能高效地跑才關鍵;模型輕量化讓電少了、響應快了、成本低了,於是,它才能讓中小企業插隊。
而第二個方向,是推理去中心化。
AMD 的 CTO Mark Papermaster 前陣子説,AI 推理正在從數據中心往手機、筆記本、汽車這些終端遷移,這句話很關鍵,算力重心,正在從「集中」變成「分佈」。
當算力不再只屬於雲廠商,而能在每個終端節點跑起來,AI 就成了更廣義的「社會基礎設施」;因為只有推理去中心化,智能才能離場景更近,也離我們更近。
第三,是芯片的低功耗化。
高通這次推出 AI200 和 AI250 ,其實奔着「能效」去的,它的目標是「每瓦產出更高」,你可以理解為,它想做 AI 世界的「節能電廠」。
這背后的邏輯很現實:當一瓦能多跑兩倍推理,算力的門票就被撕開了一道縫;從性能競爭到能效競爭,這是整個產業從「造夢」走向「造系統」的轉折。
所以,三股力量疊在一起,就是「算力平權」。
我不知道説的夠不夠清楚,模型輕量化讓算法不再只屬於巨頭;芯片低功耗化讓硬件不再只屬於數據中心;而推理去中心化讓智能不再只屬於雲端。
所以,只有技術正從「貴族配置」變成「公共設施」,AI 的使用權,才能一點點回到更多人手里,跑到智能終端上。
寫到這問題來了,那未來誰在新平衡中站穩腳呢?
智遠的分析認為,老玩家不會被淘汰,他們會換一種方式留下來,英偉達還在塔尖上,但故事已經變了,未來它會往生態方面佈局。
比如:
CUDA、DGX系統、企業平臺服務。在這個生態里,開發者、算法公司、雲廠商是它的語言。
所以,你會發現,它未來會從「造卡公司」變成了「AI的微軟」,賣系統,一種基礎規則。
而在英偉達的陰影之外,中層力量正在上升。谷歌自己也在造芯,它的第七代自研AI芯片,已經不再依賴英偉達,專門為大模型推理提速。
亞馬遜也跟上了,推出了自研的 Trainium2,用在 AWS 雲服務上,專門幫客户節省算力成本;微軟更狠,自己造出一顆 Maia 100 芯片,打算在自家 Azure 雲上替換部分英偉達卡。
連Meta都在測試自己的AI芯片,名字叫 MTIA,它想靠這塊芯片,讓內部AI系統少受制於人。
這意味什麼?雲巨頭們已經不想再「排隊買卡」了,都要自己造,都在試圖在不推翻英偉達的前提下,慢慢「去依賴化」。
現在高端算力依舊在英偉達手里,但系統能量,已經在外溢;新的平衡,是芯片和算力的權力,開始分散到更多玩家手中。
可這場競爭到這里還沒完,真正博弈,還是生態層。為什麼是生態層?你想想看,這幾年,巨頭們都在做什麼?
谷歌先動的,Gemini進了 Gmail、Docs、YouTube,你寫郵件、做文檔、看視頻,它都在旁邊幫你,它要的,是讓你每天都離不開它的服務。
再看 OpenAI,ChatGPT Enterprise 是它給企業做的「專業版助手」,能連公司知識庫、能定製安全規則、能全員協同。現在已經有 300 萬家企業 在用。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它在做一個AI App Store,開發者在里面建 Agent、賣服務、做插件,這是「生態粘性」,也是「入口戰爭」。
微軟的打法更直接。它把 Copilot 植入了 Word、Excel、Teams、Windows,讓工作場景徹底AI化,你不用再學新軟件,AI 直接出現在你熟悉的界面里。
亞馬遜的邏輯是雲,它推出 Bedrock,把各種模型打包成雲服務,企業客户只要登錄 AWS,就能選模型、調接口、上線產品。
國內更不用說了,幾乎所有大廠都在搭自己的生態,有人靠模型,有人靠雲,有人靠應用。說白了,這場AI競賽,到最后拼誰能讓別人離不開自己。
你看,這些動作不同,但指向一致,生態比拼的是黏性。技術只是入口,控制力纔是終點;算力,終究會從中心回到終端,回到以人為主的服務里。
就像蘋果做的那樣,拼命想把「Apple Intelligence」藏進每一個設備,以后悄悄讓每個人都能用上;所以,新平衡世界,應該各自歸位。
或許,當AI和人重新建立連接,技術纔算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吧。當然,話說回來,要高通真把這套邏輯跑出來——它的股價,會不會起飛?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王智遠」(ID:Z201440),作者:王智遠,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