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減持騰訊阿里,加倉茅臺……張坤最新「思路」曝光

2025-10-28 11:47

今日,易方達張坤管理的多隻基金披露了三季報。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除了產品規模的變化,三季度張坤調整了醫藥、消費和科技等行業的持倉結構,其中易方達藍籌精選、易方達優質精選混合均減持了騰訊控股、阿里巴巴-W,但加倉了貴州茅臺

易方達優質企業三年持有基金除了減持騰訊控股、阿里巴巴-W等個股,還減持了貴州茅臺等白酒股;值得注意的是,谷歌公司新進到易方達亞洲精選的前十大重倉股。

在三季報中,張坤繼續分享了對於投資的一些看法,他表示:「市場的風格難以預測,但我們會堅持自己的投資風格。‘市場先生’的悲觀只是放大了短期的困難,並沒有長期存在的基礎。」

最新披露的三季報顯示,張坤管理的基金累計規模約565億元,相比於二季度末的550億元,有小幅增長,主要是來自於淨值的增長,如果看基金份額,多隻產品的份額在三季度還是有所下滑。

持倉方面,先看規模最大的易方達藍籌精選,三季度主要的變化在於順豐控股退出前十大,分眾傳媒新進前十大。

其它個股主要是持倉數量的變化,三季度其減持了騰訊控股、阿里巴巴-W、瀘州老窖等個股,加倉了貴州茅臺、百勝中國等。

再看易方達優質精選混合,順豐控股、普拉達退出前十大,新進前十大的是京東健康和分眾傳媒。另外,基金三季度同樣減持了騰訊控股、阿里巴巴-W等個股,也加倉了貴州茅臺。

接着看易方達優質企業三年持有,三季度前十大重倉股主要的變化在於持倉數量的增減,包括騰訊控股、阿里巴巴-W在內的大部分個股,均出現了比較明顯的持倉數量下降,其中僅百勝中國持倉量有明顯增加。

張坤管理的另外一隻QDII產品是易方達亞洲精選,這隻基金的前十大重倉股經常出現一些科技公司的身影,從三季度調倉情況來看,阿斯麥、SK海力士退出了前十大,谷歌公司、普拉達新進前十大。

張坤在三季報中繼續分享了自己的一些觀點,他表示:「我們認為,市場的風格難以預測,但我們會堅持自己的投資風格,通過自下而上的深度研究,尋找商業模式優秀、有顯著的競爭力和議價能力、行業有持續成長空間以及明智地再分配資本的少數公司。通過長期持有,作為股東分享這些公司自由現金流和內在價值的成長。長期來看,‘市場先生’會較爲準確地‘稱重’一個企業的價值。但短期來看,‘市場先生’的情緒時常不穩定,時而過於興奮,時而過於沮喪,有時放大短期的因素,而忽略了長期重要的結構性因素。」

此外,張坤還從宏觀角度闡述了自己對於投資組合的一些看法。張坤錶示:「組合中有相當比例是內需相關的公司,我們認為現階段‘市場先生’挑戰的核心點在於‘行業有持續成長空間’。考慮最近兩年多GDP平減指數持續為負,今年過半月份的CPI為負,房地產銷售額相比四年前幾乎減半,‘市場先生’反應併線性外推了短期的困難。然而,投資者沒有理由忽視長期的結構性因素。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雖然我國GDP總量位於全球第二,但2024年我國仍是人均GDP約1.3萬美元的發展中國家,人均GDP仍略低於全球平均水平,考慮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水平’的目標,我們至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GDP增速會超過全球平均。」

「同時,中國居民消費佔GDP的比例已經在全球主要國家中接近最低水平,我們認為這個比例提升的概率要遠遠高於繼續下降。綜上,長期來看,我們認為最可能的情形是‘中國消費增速>中國GDP增速>全球GDP增速’。而且,相比於有差異的若干小市場經營,14億人的統一巨大市場帶來的產品、研發和銷售的規模效應無法忽視,企業可以將優勢更充分地放大。我們認為'市場先生'的悲觀只是放大了短期的困難,並沒有長期存在的基礎。」

此外,張坤還指出:「‘市場先生’的另一個挑戰在於價格指數的負向循環。過去兩年多,我國的名義GDP增速都低於實際GDP增速,而企業的收入增速與名義GDP增速更為相關,成本費用的上升幅度則取決於產業鏈上的議價能力。整體來看,對於優秀的企業,通脹的環境如同順水行舟,經營難度相對要小一些,這也是出口企業總體感受較好的原因之一。在這個問題上,不論是通縮對經濟活力的長期損害,還是走出通縮后的正面效應,都有其他國家的成熟案例。我們認為,長期來看這一點不值得擔心,有其他國家的案例在前,決策層有足夠的工具和智慧解決問題。」

「綜上,我們認為,在基礎概率上,中國的內需消費市場長期仍是投資的沃土,而當前較低的估值水平提供了充足的安全邊際。如果企業依然滿足投資標準,我們會充分理解‘市場先生’的情緒波動和收益分佈的不均勻性。我們相信,企業經營不斷累積的自由現金流將反映到內在價值的積累中,而不斷增長的內在價值終將投射到市值的增長中。」張坤説道。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