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8 10:32
中國工業報 王珊珊 吳晨
根據最新發布的上市公司三季報,包括美林、高盛、摩根大通、瑞銀在內的多家全球頂尖金融機構,在今年第三季度同步增持或新晉多隻A股,其佈局範圍覆蓋科技、醫療、化工材料等多個關鍵領域。
業內專家分析指出,此次外資巨頭步調一致地「抱團」加倉,向市場傳遞了積極信號。這反映出國際資本正基於對中國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前景的長期看好,積極捕捉A股市場中藴含的結構性投資機遇。
外資巨頭扎堆進場買入多隻A股
根據Choice數據及最新披露的上市公司三季報,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共有22家A股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中出現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身影。值得注意的是,多隻個股在三季度獲得兩家或以上QFII機構「抱團」買入。
中策橡膠成為外資佈局的重點標的。截至三季度末,四家知名QFII——美林國際、高盛公司、摩根大通與摩根士丹利集體新進其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其中,美林國際持股635.56萬股,位列第一大流通股東。作為全球領先的輪胎製造企業,中金公司研報指出,中策橡膠在2025年至2026年間國內外在建產能充足,有望迎來快速增長。
星網宇達同樣吸引多家QFII共同入駐。瑞銀集團、摩根士丹利和巴克萊銀行在三季度「抱團」新進其前十大流通股東,高盛公司亦同步增持1.39萬股。
在祥生醫療的股東名單中,瑞銀集團與巴克萊銀行也雙雙新進,分別持股30.7萬股和30.6萬股,位列第八、第九大流通股東。
此外,新瀚新材亦獲外資青睞。摩根大通與瑞銀集團在三季度新進成為其前十大流通股東,持股數量分別為92.2萬股和74.56萬股。
對於外資機構「抱團」增持特定A股公司(如中策橡膠、星網宇達等)的現象,主要是基於這些公司哪些共同的、突出的特質?
對此,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青年研究員石少卿接受中國工業報時表示,有三大共同特質:
一是行業龍頭地位突出,中策橡膠為全球輪胎行業前列企業,星網宇達是無人系統與智能裝備領域領先者,具有顯著技術壁壘和市場份額優勢;二是業績高成長與盈利改善,如中策橡膠2025年三季度淨利潤同比大增76.56%,星網宇達第三季度淨利潤同比增長816%,業績彈性強、增長確定性高;三是深度契合中國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方向,涉及高端製造、智能科技、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具備長期增長潛力和政策紅利支持。
這些特質疊加當前估值優勢,使外資巨頭對中國產業升級和結構性機會抱有堅定信心,推動其積極佈局。
前金融從業者、現深圳東風環境有限公司副總裁胡雙在接受中國工業報採訪時表示,外資機構,尤其是長線投資機構(如主權基金、養老金、頂級對衝基金),其投資決策通常以深度基本面研究為基礎,追求長期穩健的回報。它們「抱團」增持特定公司,絕非跟風炒作,而是基於這些公司具備的一些符合全球頂級資本口味的突出特質。以中策橡膠、星網宇達等為例,其共同特質可以歸納為以幾點:首先都是「隱形冠軍」,這些公司通常在各自的細分領域是絕對的領導者,擁有極高的市場份額和強大的定價權。例如,中策橡膠是中國最大的輪胎製造商,在全球輪胎行業也名列前茅;星網宇達在慣性導航、衞星通信領域是國內的頭部企業,在產業鏈中是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
其次,深度嵌入全球供應鏈與出口競爭力,這些公司往往具有強大的出口能力,其產品在全球範圍內具備顯著的性價比或技術優勢。中策橡膠的輪胎遠銷海外,星網宇達的技術應用於眾多出口型裝備。這不僅意味着收入來源多元化,能對衝單一經濟體風險,更代表公司經歷了國際市場的嚴格檢驗,具備真正的全球競爭力。外資機構看重這種能夠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智造」的全球化能力。這些公司所處的行業(如高端製造、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航空航天、信息技術)與國家重點支持的「專精特新」、產業鏈自主可控等戰略方向高度契合。
第三,外資正在重新評估中國資產,將配置重心從過去的互聯網、金融等轉向能夠驅動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新引擎」領域,儘管是行業龍頭,但這些公司在經歷市場整體調整后,其估值(如市盈率、市淨率)可能已處於歷史相對低位,或相較於全球同類公司存在折價。
常信科技CEO葛林波對中國工業報分析,在外部技術限制持續的背景下,國產替代成為國家戰略重點,短期若外部擾動未緩解,政策對芯片產業鏈的扶持力度或進一步加大,從研發補貼、產能建設到下游應用端,形成全鏈條支持,為行業提供明確增長預期。一方面,國內新能源汽車、AI、數據中心等下游產業快速發展,帶動芯片需求持續擴張;另一方面,頭部企業如聯芸科技等已實現技術突破,部分細分領域(如固態硬盤主控芯片)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打破海外壟斷,逐步實現從「可用」到「好用」的升級,業績釋放確定性強。高盛、瑞銀等外資已開始佈局該領域優質小盤股,同時國家大基金二期等產業資本加持,為產業鏈注入資金與資源,加速技術迭代與產能落地,形成投資合力。
外資把脈A股結構性機會
多家外資機構指出,A股市場在經歷階段性調整后,估值已處於具有吸引力的水平,結構性投資機會正不斷顯現。哪些具體的「結構」以及細分方向最值得關注?其核心投資邏輯和潛在風險是什麼?
對此,石少卿分析,在當前經濟與市場環境下,最值得關注的結構性機會集中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兩大主線,可以關注以下兩個細分方向。
第一、AI應用與算力產業鏈。AI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隨着大模型技術日趨成熟,其正從雲端走向終端,賦能千行百業,從自動駕駛、智能機器人到工業互聯網、醫療診斷,應用場景不斷落地,將催生巨大的商業價值。這直接帶動了對上游算力和中游算法平臺的強勁需求,相關企業有望迎來業績與估值的「戴維斯雙擊」。從潛在風險來看,其技術迭代速度快,存在研發投入巨大但技術路線被顛覆的風險;部分細分領域競爭加劇,可能導致盈利能力不及預期;同時,地緣政治因素可能對關鍵硬件供應鏈造成擾動。
第二、專精特新與高端製造。在全球產業鏈重構和國內「雙循環」戰略背景下,實現關鍵領域的自主可控已成為國家核心利益。專注於細分市場、具備強大技術壁壘和全球競爭力的「專精特新」企業,是解決「卡脖子」問題的主力軍。無論是高端數控機牀、半導體設備,還是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這些企業正受益於國產替代的巨大市場空間和政策扶持,成長路徑清晰。從潛在風險來看,其技術研發周期長、投入高,存在不確定性;下游需求可能受宏觀經濟波動影響;部分企業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且面臨國際巨頭的激烈競爭。
胡雙認為,當前A股市場確實呈現出明顯的結構性特徵,「全面牛市」難現,但「結構性的春天」已然開啟。在經濟温和復甦、政策精準滴灌的背景下,以下兩個細分方向尤其值得關注:
一是高端製造與自動化(工業母機、工業機器人)國產替代的迫切性與確定性,這是最核心的邏輯。在關鍵領域實現技術自主可控是國家層面的戰略需求。尤其是在高端數控機牀、核心工業機器人零部件(如控制器、減速器)等領域,國內企業與海外龍頭的差距正在迅速縮小,進口替代的空間巨大。內生需求復甦與「機器換人」,隨着經濟温和復甦,製造業資本開支有望回升。同時,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勞動力成本上升,使得「機器換人」的經濟性日益凸顯,自動化需求具備長期剛性。
二是人工智能(AI)的數據與應用層。從「模型熱」到「應用盈」的演進,市場初期的焦點在大模型上,但真正的價值兑現在於AI技術與千行百業的結合。能夠利用AI技術切實為企業降本增效、為消費者創造新體驗的應用層公司,將迎來爆發式增長。中國龐大的應用場景與數據優勢,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和最豐富的消費互聯網場景(如金融、醫療、教育、智能駕駛、內容創作等)。這為AI應用提供了無與倫比的「試驗田」和數據燃料。
在選擇結構性方向時,應緊扣「國產替代」和「科技賦能」兩大時代主線。高端製造是支撐中國經濟的「脊樑」,而AI應用則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大腦」。投資時,需要精挑細選那些技術壁壘高、商業模式清晰、估值尚未完全泡沫化的真正龍頭。
高政揚分析,從中期來看,我國宏觀經濟呈現出結構性復甦的態勢。數據顯示,我國前三季度出口同比增長7.1%,其中9月單月出口同比增長8.4%,出口高增速下為出口鏈企業的業績形成了有力支撐。在工業生產方面,裝備製造業與高技術製造業的增加值增速表現亮眼,分別達到9.7%和9.6%,增速分別快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3.5個百分點、3.4個百分點,始終維持着較高的景氣度。結合具體業績情況來看,從目前已經披露的三季報業績數據來看,硬件設備、汽車與零配件、電氣設備、有色金屬等板塊的業績表現較好。因此,受出口高增速帶動的出口鏈相關領域,如海風、家電、汽車與零配件等,以及具備較高景氣度的光伏逆變器、動力電池、有色金屬、高端設備等板塊,都具備顯著的配置機會。
從長期來看,我國將通過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來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機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佔產業發展制高點,同時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為2035年科技實力大幅躍升奠定基礎。因此,新質生產力與硬科技領域仍將是國家核心發展方向。當前,新一輪產業革命已經進入關鍵節點,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已成為中美競爭的核心賽道,硬科技的核心戰略地位也隨之進一步鞏固。未來五年,科技領域將成為國家重點攻堅的方向,政策層面預計會持續加大對相關領域的支持傾斜力度,配套細則也有望逐步落地實施,從而推動培育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全球性科技領軍企業。在這樣的趨勢下,科技板塊具備明確的長期配置價值,后續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高端芯片等核心技術賽道擁有長期配置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