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武漢,即將跑出一個明星IPO

2025-10-28 11:10

無產品獲批、無銷售收入、連年虧損,卻因全球首個進入III期臨牀的HSV-2溶瘤病毒候選藥物而備受資本追捧。

這家公司就是武漢濱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攻創新癌症免疫療法。它成立於2010年,近期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主板上市申請,採用第18A章規則。

IPO前,公司累計完成7輪融資,投后估值已達32.2億元。投資方陣容包括龍磐投資、樂普醫療、分享投資、揚子江藥業、中金資本、前海母基金、達晨、祥峰、博潤投資、光谷創投、德諾資本、匯鼎、湖北高投、英飛尼迪資本等機構。

濱會生物的上市也為炙手可熱的溶瘤病毒領域再添一把火。2024年初,CG Oncology在納斯達克上市,首日股價飆升100%,市值一度突破22億美元,極大地提振了賽道信心。

溶瘤病毒賽道的「火」與「擠」,源於它正從一個前沿科學概念,快步走向成熟的產業方向。這背后,還包括技術迭代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療效,巨大的市場空間吸引了資本,而CG Oncology成功IPO的案例則照亮了前進的道路。

62歲科學家,攻克「溶瘤病毒」

什麼是「溶瘤病毒」?

簡單來説,溶瘤病毒是一類經過基因改造或自然篩選的病毒,它們被專門用來精準感染並摧毀癌細胞,同時儘量避免傷害正常細胞。癌細胞被病毒撐破、死亡的過程,就是「溶瘤」。

溶瘤病毒的優勢在於,能夠直接裂解癌細胞與激活全身免疫相結合。相比傳統放化療,其副作用通常更輕,還能與現有療法協同,特別是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用,已被證實能實現1+1>2的效果。它代表的是一種極具前景的癌症治療方案。

全球溶瘤病毒治療市場正快速成長,預計2024至2032年間的年複合增長率為26.9%。全球目前僅有4款溶瘤病毒藥物獲監管批准,進入III期臨牀的候選藥物也僅有4款,成功上市者將享有巨大先發優勢。濱會生物是其中進度最快的生物科技企業之一。

創始人是劉濱磊,今年62歲,是一位在腫瘤免疫學領域已深耕30余年的科學家。他先后獲得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醫學學士學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醫學碩士學位,后赴英國南安普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在學術積累后,他加入了英國生物製藥公司BioVex,成為首個獲FDA批准的溶瘤病毒藥物IMLYGIC®原研發團隊的核心成員。這段經歷也為他日后創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0年,劉濱磊在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創辦濱會生物,專注於創新癌症免疫療法的發現、開發及商業化。公司命名「濱會」二字,寓意着「濱海相會」,凝聚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科學家。

濱會生物從成立之初就確立了明確的技術路徑——專注於II型單純皰疹病毒(HSV-2)載體平臺的開發。

這與當時行業普遍採用I型單純皰疹病毒(HSV-1)的策略形成差異化競爭。在劉濱磊看來,HSV-2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更大的基因容量,為后續創新療法開發留下充足空間。

經過十余年發展,濱會生物已建立起涵蓋溶瘤病毒、核酸療法及蛋白生物製劑三大策略系列的多元化管線,包含五項處於不同開發階段的產品。其中多項產品具有全球同類首創的潛力。

核心產品BS001(OH2注射液)是全球首個進入III期關鍵試驗的以HSV-2(II型單純皰疹病毒)為骨架的溶瘤病毒候選藥物,目前已在中、美、歐三地同步開展臨牀試驗。BS001已獲中國藥品審評中心突破性療法認定,獲FDA授予孤兒藥資格與快速通道資格。

另一關鍵產品BS006是全球首個進入臨牀階段的雙抗溶瘤病毒。目前,BS006已在美國進入I期臨牀試驗,2025年8月獲中國國家藥監局IND批准。

此外,濱會生物的產品組合還包括以BR003及BS051為代表的核酸系列,以及以BR016為代表的蛋白生物製劑系列。

「零收入」與高研發

翻閲濱會生物財務數據,和那些無產品上市、高投入的生物科技企業中一樣,依然是營收與龐大的研發投入形成的鮮明對比。

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分別僅為98萬元、172.5萬元和14萬元。

這些收入主要來自對外提供研發服務、銷售研發用途的試劑及消耗品以及設備租賃,而非藥物銷售。

同期,公司淨虧損分別達1.10億元、1.13億元和4422萬元,兩年半累計虧損超過2.7億元。

如此巨大的虧損源自公司高強度的研發投入。2023年,公司研發費用高達1.07億元,佔總支出的92%;2024年研發佔比仍超過85%。

資金主要投向核心產品BS001的全球III期臨牀試驗及BS006的臨牀推進。與許多處於研發階段的生物科技企業一樣,濱會生物目前尚無產品獲批准進行商業銷售,往績記錄期間中從藥物產品銷售的收入為0。

公司現金儲備也值得關注。截至2025年6月30日,濱會生物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1.66億元。

招股書顯示,公司營運資金足以覆蓋未來12個月成本的至少125%。值得注意的是,儘管2024年淨虧損達1.13億元,但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已從2023年的-1.27億元收窄至-7913萬元,顯示出資金管理方面的優化。

7輪融資,投后估值超32億

濱會生物的資本之路也是一波三折。2021年,公司曾考慮在聯交所上市,但並未提交正式申請。2023年后,公司曾於武漢股權交易中心和新三板掛牌。直至2025年近期才正式遞交港交所主板上市申請。

儘管上市之路坎坷,但濱會生物在一級市場卻備受青睞。招股書顯示,公司累計完成7輪融資,募資金額超10億元。

2011年至2012年間,博潤投資、萬鉅國際投資、光谷創投投了天使輪;2015年的增資中,東湖創投加入、博潤投資繼續加碼;A輪前,龍磐投資、達晨也加入了投資陣營。

2018年,樂普醫療投資其1.1億元A輪;2021年,中金、龍磐、分享投資、英飛尼迪資本、祥峰投資、前海母基金共計投入超6億元B輪融資;2022年,揚子江、匯鼎投資、德諾資本、小明投資、九州通、湖北高投集團投資其B+輪,金額為超2.3億元。2023年12月后續融資中,中博聚力加入。濱會生物IPO投后已達32.2億元。

股權結構方面,劉濱磊直接持股20.79%,通過控制數家平臺合計控制公司26.32%的股份,為單一最大股東集團。其他重要股東中,樂普生物科技持股11.84%,為第二大股東。

溶瘤病毒賽道近年來持續升溫。除了CG Oncology成功上市外,2025年,向港股遞交招股書的亦諾微醫藥也同樣專注於溶瘤病毒療法。

全球目前開展的200多項溶瘤病毒相關臨牀試驗中,有半數來自中國。

濱會生物憑藉其HSV-2載體平臺的全球領先性構築了競爭優勢,公司不僅擁有豐富的產品管線,更擁有垂直整合CMC及商業規模生產能力,是中國少數實現溶瘤病毒從研發到生產全閉環管理的公司。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濱會生物是全國唯一一家就溶瘤病毒藥物持有藥品生產許可證A證的公司,這為其后續規模化生產與商業化落地提供了保障。目前,濱會生物已建立了年產20萬支的GMP車間。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東四十條資本」,作者:黎曼,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