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8 11:14
剛過完國慶,又到了雙十一。今年雙十一確實又早了一點,京東和抖音都緊接着國慶中秋假期無縫銜接,天貓也在 10 月 15 日啟動,戰線直接拉長到了一個月左右。
同樣越來越早的還有旗艦手機,並且與往年不同的是,在 iPhone 17、小米 17 之后,手機廠商們似乎心有靈犀,幾乎在同一時間集體掀起了新旗艦發佈潮:繼vivo X300 系列、OPPO Find X9 系列、榮耀 Magic8 系列、紅魔 11 Pro、iQOO 15,10月27日晚一加也終於發佈了新旗艦一加 15。
一場「羣龍混戰」的高端旗艦對決,提前在 10 月中下旬打響。
vivo X300 Pro,圖片來源:雷科技
但這種扎堆發佈也並非巧合。對廠商而言,10 月是芯片換代的起點,驍龍 8 Elite Gen 5 與天璣 9500 的提前登場,讓旗艦迭代進入新周期。而雙十一又是全年最大的消費節點,誰先拿下用户心智,誰就能在價格戰開始前穩住高端陣地。
不過對消費者來説,這也讓今年雙十一的旗艦機選購更像是一場看不過來的「選秀」。一邊是各家旗艦拼電池、拼影像、拼 AI;另一邊,平臺算法把優惠戰線拉長、價格策略愈發複雜。面對琳琅滿目的「新旗艦」,用户不得不思考:性能、影像、AI、設計——到底該怎麼選?
過去幾年,影像和性能一直是旗艦機最核心的突破和升級,今年當然也不例外,但與此同時也在更底層的硬件與體驗層面實現了集體「共振」。無論是小米 17 系列、vivo X300,還是 OPPO Find X9、一加 15、榮耀 Magic 8,它們都在向同一個方向靠攏——續航更長、遊戲更爽、拍得更好、AI 更聰明。
升級一:續航焦慮終於被硬件正面解決。
最近發佈的新一代旗艦手機,幾乎沒有一臺電池低於 6000 mAh,而 7000 mAh 正逐漸成為新常態。小米 17 Pro Max、紅魔 11 Pro、iQOO 15 都邁過了 7000 mAh 門檻,OPPO Find X9 Pro 甚至採用 7500 mAh 硅碳電池。更激進的還有紅魔 11 Pro,直接塞入了一塊 8000 mAh 的大電池,都快要趕上常規充電寶。
OPPO Find X9 Pro,圖片來源:雷科技
電池變大帶來的不是簡單的續航提升,還有「使用節奏」的根本變化,用户可以大幅減少充電頻率,今年的旗艦手機可以説基本擺脫了續航焦慮,也爲了軟件的「耗電」擺脫了束縛。與此同時,百瓦快充與 50 W 以上無線快充也逐漸成為一種標準,讓大電池不需要等待太久就能充滿。
升級二:高刷重回升級軌道。
遊戲對於旗艦手機的意義不言而喻,甚至可以説是每年升級性能最重要的動力之一,而高刷體驗對於遊戲同樣不言而喻。今年,一加 15 將刷新率推至 165 Hz,真我 GT8 Pro 維持 144 Hz 高刷,iQOO 15 則在 2K LTPO 屏上實現 144 Hz 與自適應刷新共存。
iQOO 15《三角洲行動》測試,圖片來源:雷科技
更重要的是,這些性能向,或者説遊戲向的旗艦不只是單純追求屏幕刷新率的「高」,同時也在追求遊戲體驗的「穩」,主打手遊體驗的又高又穩。更關鍵的是,廠商開始系統化地優化高刷生態。以一加為例,一方面是在硬件層面深入渲染管線和算力調度的底層,實現 165 幀高畫質的原生輸出,一方面也在拉攏手遊生態的上下游——芯片廠商和遊戲廠商共建 165Hz 生態。
現在還難説成功與否,但超高刷遊戲生態相信也會是未來幾年非常值得關注的升級方向。
升級三:大底高像素,廠商集體卷向長焦。
不同於過去卷廣角主攝,今年廠商集體卷向長焦,vivo X300 Pro、OPPO Find X9 Pro、真我 GT8 Pro、榮耀 Magic8 Pro 等機型都採用了 2 億像素潛望長焦。而除了 vivo 的頂級旗艦,此前各家基本只有主攝規格達到「2 億像素」。甚至就連 iPhone 17 Pro 系列,中長焦端的傳感器尺寸和像素數也都迎來了一次大幅升級,像素直接提升 4 倍至 4800 萬像素。
原生 85mm 放大到 170mm 下的長焦表現,圖片來源:雷科技
在一定程度上,這也充分說明了旗艦手機在影像這個賽道上的競爭烈度。
與此同時,AI 算法也是影像賽道的另一個競爭核心,各家都在想辦法通過傳統算法和生成式 AI 的結合,突破夜景、演唱會等複雜場景下的效果和體驗,讓遠距夜拍可用性顯著提升。事實上,這可能也是今年各廠商在長焦升級上最具實際意義的一點。而在這個手機廠商都喊出萬元以下最強相機的時間節點,長焦毫無疑問纔是真正撬動普通消費者認知的關鍵。
升級四:讓端側 AI 跨越對話,開始行動。
驍龍 8 Elite Gen 5 與天璣 9500 的 NPU 性能提升,讓端側 AI 有了算力基礎。如果説去年手機 AI 的真正價值還停留在意圖識別、AI 修圖等層面,今年的旗艦手機終於開始讓 AI 真正深入使用體驗,而 AI Agent(智能體)則是新的核心。
榮耀 Magic8 發佈現場,圖片來源:雷科技
在榮耀 Magic 8 系列在系統中集成 YOYO 智能助理,支持跨應用的語義理解與任務執行,還實現了 AI 追色等功能。比較積極探索 AI 落地的還有 OPPO,在搭載 ColorOS 16 的 Find X9 系列上,在系統應用上幾乎全面升級了 AI 體驗。
雖然目前來説,AI 在手機上更多還是錦上添花的功能,但幾乎可以預見,AI 正在成為手機操作系統的「第二內核」。
在覈心參數幾乎被卷滿的時代,想靠一兩個配置脫穎而出已經很難了。今年的新旗艦們似乎也都意識到這一點,紛紛開始在體驗、交互、系統層面尋找差異化的核心競爭力。而在今年共同的升級方向背后,其實每家都還有不同的「偏執」。
從今年幾款代表性旗艦機的表現看,小米在形態上走出了一條新路,vivo 延續了自研影像路線,OPPO 強化系統底層的算力調度,榮耀在 AI 影像上快人一步,一加則高刷暢玩作為方向,而 iPhone 則在輕量與專業影像兩端同時出招。
在所有今年的新旗艦中,小米 17 Pro Max 的背部副屏無疑是最具話題性的設計之一。它不只是裝飾,還是一個可交互的第二界面,自拍取景、AI 提詞、通知提醒、倒計時……都能在這塊小屏上完成。小米的意圖其實很清晰——當正面已經被挖孔、曲面和邊框優化到極限,交互的突破口只能向另一面延伸。
iPhone 17 Pro Max,圖片來源:雷科技
而背屏帶來的不僅是功能拓展,更是一種形態創新的再嘗試。理論上,它也能讓桌面寵物 AI 化,成為肉眼可見的外化智能。但顯然,小米現在還遠沒有做到。
OPPO Find X9 系列沒有在形態上大做文章,而是把重點放在底層算力架構上。過去兩年 OPPO 一直在強調最基礎的「流暢」,而解決方案則是從底層硬件和軟件尋求突破,結果就是潮汐引擎。而事實上從去年搭載 ColorOS 15 的 Find X8 系列到今年搭載 ColorOS 16 的 Find X9 系列,OPPO 的流暢也大幅提到了它在極客和大眾用户中的評價。
圖片來源:雷科技
另外,OPPO 今年還打造了支持哈蘇鏡頭的外接鏡頭系統,進一步拉開了手機「專業影像」的另一章——在它這里,手機不只是隨身拍照設備,而是可以持續拓展的專業創作工具。
不過在影像這個大命題下,各家都有明顯差異化的路線,比如 vivo X300 Pro 把主攝、長焦都拉到了 3 億像素,在主打長焦遠距拍攝的同時,也主打全焦段的人像。而榮耀 Magic8 系列則把 AI 影像貫徹到底,將 AI 技術大規模引入日常拍攝、后期體驗。
與此同時,蘋果今年的策略則是「拉開兩頭」。iPhone 17 標準版延續輕量化設計,僅 177g,卻保留完整的旗艦配置,讓「輕旗艦」重新回到用户選擇序列。而 iPhone 17 Pro 在硬件升級的同時,繼續 ProRes/LOG 以及生態優勢徹底佔領專業影像高地。
圖片來源:微博@影視颶風
最近的例子就是前段時間,影視颶風用數十臺 iPhone 17 Pro,在 Vogue 時尚雜誌舉行的晚會上為眾多明星拍攝了子彈時間樣片。儘管各家今年都在發力視頻拍攝,比如 vivo X300 上線了 log 視頻支持,但從拍攝到專業剪輯的上下游都離蘋果還有很大的距離。
從今年這波旗艦集體爆發的勢頭來看,手機行業似乎又重新進入了一個新的拐點。廠商們已經不再滿足於性能、影像這些顯性競爭,而是在形態、交互、系統智能上重新尋找突破口。背部副屏、主動液冷、算力調度、AI 影像、輕量化設計……這些看似分散的創新,其實都指向了同一個方向——讓手機重新「有感覺」。
這也是消費者最真實的需求。我們不再需要每年多一點性能跑分,而是想要更持久的續航、更聰明的系統、更流暢的體驗和更有温度的交互。雙十一的戰場仍在繼續,價格戰、營銷戰依舊激烈,但真正能留在消費者記憶里的,不會是折扣,而是體驗。
本文來自「雷科技」,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