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劍指英偉達?高通殺入AI芯片戰場!

2025-10-28 11:48

AI芯片戰場硝煙再起,又有巨頭攪局!

高通最新宣佈進軍人工智能芯片,向AMD、英偉達等發起挑戰。

受消息提振,高通美股盤中一度狂拉近21%,創2019年以來最大日內漲幅。

該股最終收漲11.09%報187.68美元,目前總市值2025.07億美元。

 

高通猛攻數據中心


10月27日,高通宣佈推出人工智能芯片AI200AI250,正式進軍數據中心市場。

據悉,兩款芯片均採用高通Hexagon NPU,預計將分別於2026年2027年實現商用。

這也意味着這家全球最大手機芯片製造商的戰略轉型,並正式向英偉達的霸主地位發起挑戰。

此前,高通主要專注於無線連接和移動設備半導體領域,而非大型數據中心業務。

來源:高通官網

據公司介紹,AI200和AI250是基於芯片加速卡和機架的解決方案,均採用其神經處理單元(NPU)技術。

兩款產品都有卓越的內存容量,能夠以行業領先的總體擁有成本(TCO)提供AI推理所需的卓越性能。

Qualcomm AI200 推出一款專用機架級 AI 推理解決方案,旨在為大型語言和多模態模型 (LLM、LMM) 推理及其他 AI 工作負載提供低總擁有成本 (TCO) 和優化的性能。它支持每卡 768 GB LPDDR,可提供更高的內存容量和更低的成本,從而為 AI 推理提供卓越的擴展性和靈活性。  

 Qualcomm AI250 解決方案將首次採用基於近內存計算的創新內存架構,通過提供超過 10 倍的有效內存帶寬和更低的功耗,為 AI 推理工作負載帶來效率和性能的跨越式提升。這不僅支持分解式 AI 推理,還能高效利用硬件資源,同時滿足客户對性能和成本的要求。 

兩款機架解決方案均採用直接液冷的散熱方案,支持通過PCIe進行縱向擴展、以太網進行橫向擴展。高通透露,單機櫃功耗為160千瓦。

高通技術規劃、邊緣解決方案與數據中心高級副總裁兼總經理Durga Malladi 表示,憑藉 Qualcomm AI200 和 AI250,我們正在重新定義機架級 AI 推理的可能性。

另外,高通數據中心路線圖還將每年更新一次。


 

挑戰英偉達霸主地位?

高通殺入數據中心領域,標誌着技術領域增長最快的市場出現了新的競爭。

據麥肯錫估計,到2030年數據中心的資本支出將接近6.7萬億美元,其中大部分將用於基於AI芯片的系統。

值得關注的是,英偉達一直穩居AI芯片霸主地位,AMD次之。

數據顯示,英偉達GPU迄今佔據了超過 90%的市場份額,其銷售額推動該公司市值超過4.5 萬億美元。

雖然高通目前仍以手機芯片為主,但近年來其一直試圖在AI芯片佔據一席之地。

這並非高通首次進軍數據中心市場。

早在2017年,高通宣佈與微軟合作打造高通Centriq 2400平臺,但由於來自英特爾和AMD的激烈競爭以及一系列訴訟問題導致該計劃折戟。

在沉寂多年后,高通正式重返數據中心市場。

高通目前也推出了自己的Al 100 Ultra卡,不過它被設計為現成服務器的插入式卡;AI200 和AI250 則旨在用於專用 A1 系統。

全球AI熱潮如火如荼,算力飢渴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眼下,科技巨頭們正試圖減少對英偉達的依賴,像OpenAI這樣的科技巨頭一直在尋找替代方案。

本月早些時候,OpenAI宣佈計劃從AMD購買芯片,並可能入股該公司。谷歌、亞馬遜和微軟等其他公司也在為其雲服務開發自己的 AI加速器。

對此,高通便「對症下藥」。公司宣稱其芯片低成本、低功耗、大內存,性價比拉滿!

此外,專注於推理或運行人工智能模型,而不是訓練。高通還將單獨出售其 AI芯片和其他部件,尤其是針對那些喜歡自行設計機架的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客户。

「我們試圖確保我們的客户能夠選擇全部購買,或者説「我要混合搭配’。」 

高通表示,其AI芯片在功耗、擁有成本以及內存處理的新方法方面均優於其他加速器。AI卡支持768GB內存,高於英偉達和AMD的產品。

今年5月,高通宣佈與沙特阿拉伯的Humain公司合作,為該地區的數據中心提供AI推理芯片。Humain將成為高通的客户,並承諾部署最多可使用200兆瓦電力的系統。

財報顯示,高通第三季度總營收為104億美元,同比增長10%;GAAP每股收益增長29%至2.43美元,非GAAP每股收益增長19%至2.77美元。

其中,手機業務營收增長7%達63億美元,但其未公佈數據中心業務營收。

高通預計,第四季度公司營業收入在103億至111億美元之間,QCT營業收入預計在90億至96億美元之間,QTL營業收入預計在12.5億至14.5億美元之間。

公司繼續專注於人工智能處理、高性能計算和先進的連接解決方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