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給出建築行業逆勢增長的樣本答案,中國建築國際(3311.HK)如何穿越周期?

2025-10-28 10:16

近期「十五五」規劃出爐,其中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擴大內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等新提法、新方向為基建相關行業帶來轉型升級和結構性機遇。

在此背景下,具備智能建造和綠色低碳、城市更新和民生工程、國際市場與技術輸出等特徵的企業,被市場認為將迎來新一輪的估值重塑。

恰逢企業三季度財報密集發佈,給了投資者一個不錯的觀察窗口。筆者留意到,中國建築國際(3311.HK)交出了一份高質量的2025年三季度業績。

財報顯示,中國建築國際前三季度營收為777億元,其中科技帶動類營業額271.4億元,本年同比增長53.2%,前三季度經營溢利及應占合營企業盈利保持正增長。這在行業整體資金面偏緊、業績普遍下滑虧損的背景下,展現出盈利韌性。

下文將從利潤驅動因素和與業務結構性機遇這兩大維度,剖析中國建築國際的投資價值。

經營質量再提升,利潤逆勢上行的三重驅動

2025年作為「十四五」收官之年,承接「十五五」規劃,也是驗收中國建築國際經營成果的關鍵一年。客觀來説,公司的經營質量提升並非偶然,而是堅持區域深耕、業務變革、成本管控的結果。

其一,深耕港澳,標杆項目與民生工程夯實龍頭地位。中國建築國際2020-2024年港澳新籤合約額從404億港元躍升至1001億港元,提前實現「千億港澳」突破,這體現出公司強勁的增長動能。具體到項目上,公司佈局展現出極強的戰略縱深,由此不斷夯實港澳龍頭地位。

一方面,新界西堆填區擴建、啟德新急症醫院等項目深度契合香港發展規劃,還鎖定了北部都會區超千億港元合約,提前佔據香港未來基建增量所在的核心陣地。另一方面,啟德簡約公屋、澳門長者公寓等民生工程,響應港澳公營房屋供應、長者友善樓宇改造政策。

通過深耕港澳,標杆項目的高附加值和民生工程的穩定現金流,已經是公司在港澳市場實現高質量增長的「壓艙石」。

其二,科技業務佔比提升並建立技術壁壘。科技帶動類業務切中了國家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大方向,契合「智能建造引領新質生產力」、「綠色建築與低碳轉型」趨勢,逐漸成長為公司支柱型增長動力。

以MiC技術為例,公司落地北京樺皮廠衚衕8號樓舊改等標杆項目,成為城市更新實踐範本。今年圍繞「北上廣深」四大城市也持續兑現成果,比如拓展北京西城區三里河一區中心花園28號樓改建、徐匯區田林路城市更新項目封頂,進一步驗證技術的差異化優勢。

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科技帶動類項目的新籤合約額佔比從19.6%升至48.5%,營業額佔比從18.9%升至34.9%。(2021-2022年數據剔除防疫項目影響)。科技帶動類項目基本不涉及前期投資,隨着該部分貢獻逐步提升,能夠持續優化公司周轉率以及現金流表現,有效拉動盈利上行。

其三,項目結構優化與回款管理顯現成效。對於投資業務,公司堅決推進「長改短」,2020年后無PPP新增合約,當前投資帶動類新籤以周期四年左右的政府定購類為主(2024年佔比73%),並向內地六個主力省份集中。與此同時,公司堅持以回款為核心的投資體系,平衡規模發展與現金流改善。

今年上半年內地投資業務營業額收現比首次接近100%,可見上述策略成效顯著,同時釋放出積極的經營信號:公司手握具備回款周期短、財政支付保障強等特點的項目,提升風險管控能力,得以優化公司資產負債結構;並集中資源深耕經濟大省,迎接充足的優質機會,一方面享受地方政府政策紅利,又藉助區域經濟實力保障項目回款能力。

這契合行業「穩投資、防風險」的行業趨勢,有助於公司經營獲得穩定現金流支撐,從而讓盈利能力實現穩步提升。

以技術滲透市場,錨定港澳政策紅利與內地增量

展望未來,中國建築國際在港澳、內地雙市場拓展業務佈局,並以MiC技術創新應用穿透市場,這構建了一個立體發展格局,公司將持續享受到政策利好、需求擴容帶來的增長機遇。

在香港市場,不久前李家超特首發表2025年施政報告,再次着重提高北部都會區的重要性,施政報告在開發模式、審批制度、規劃落地三大維度推出突破性舉措,將進一步降低門檻、打破效率瓶頸,並推進產業生態加速成型,這為建築市場注入政策強確定性。

具體來看,政策驅動下的區域開發將直接拉動市場總量回升。一方面,大學城、新田科技城等重大規劃的落地,將不斷催生基建、地產開發及產業配套需求;另一方面,審批效率提升與交通改善將加速人口與產業導入,進一步放大市場空間。北部都會區作為公司的重要增量需求來源,將為業務發展提供持續的訂單支撐。

在此基礎上,土地招標推行「雙信封制」將為公司盈利提升提供重要的契機。該模式重點考慮企業的投資規模、產業貢獻及營運能力,弱化了傳統「價高者得」的同質化競爭。這一導向有望讓公司充分發揮差異化的競爭優勢,不僅能提升項目獲取成功率,更可通過產業綁定實現項目溢價,為公司項目盈利能力提供了保障。

目前,中國建築國際通過多年實踐,已形成成熟的MiC技術體系,能夠有效彌補香港建築行業勞動力短缺、工期宂長等不足,大幅縮短建設周期,與北部都會區建設加速推進的目標高度契合,同時滿足綠色低碳、提升住宅居住品質等建設需求,有望加速滲透香港市場。

今年6月,發展局與建造業議會發布未來MiC需求預測,2025-2030年間將完工的MiC樓面面積約共250萬平方米,可以預見公司將持續受益。

在內地市場,中國建築國際的MiC技術實力亦與政策高度契合,業務發展潛力巨大。

今年,住建部發布《裝配式建築可複製可推廣技術體系和產品目錄(第一批)》,明確將MiC列為重點推廣技術;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時隔10年再次召開,以城市更新激活內需、以好房子建設驅動供給側升級成為政策核心,長期將拉動先進建造科技和功能性民生工程需求,這為MiC技術應用奠定了基調。

城市層面也在促進MiC技術規模化落地。比如廣州住建局發佈《關於大力發展智能建造與工業化建築加快建設建築業現代產業的實施意見(徵求意見稿)》,提到2026年起全市出讓的居住用地100%實施裝配式建築;每年度出讓用地中實施模塊化建築的建築面積佔新建項目總建築面積的比例不低於10%。

目前,公司已在「北上廣深」等城市實現MiC技術落地,並在其他高能級城市拓展,在城市更新、保障房、新基建項目中積累實踐經驗,隨着公司MiC技術加速滲透內地市場,相關業務將成為公司業績上揚的新曲線,兑現樂觀的利潤增長。

對於政策利好MiC技術應用方面,還可以展開更多想象空間。「十五五」規劃中,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上,強調優化提升傳統產業;在擴大內需上,保持投資合理增長,高質量推進「兩重」項目建設,實施一批重大標誌性工程,優化投資結構;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上,注重新型城鎮化實施城市更新等。

因此可以期待港澳和內地有更多政策融入到國家發展大局,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激發對MiC技術更多的潛在需求,中國建築國際將始終面向廣闊的發展機會。

結語:

將中國建築國際和同業對比,筆者選取同樣在港股上市的建築央企中國中鐵、中國中冶,涉及裝配式建築業務的A股上市公司精工鋼構、鴻路鋼構,涉及幕牆BIPV的江河集團作為可比公司。

中國建築國際的財報數據最引人注目的並非營收規模,而是其高質量的經營表現和稀缺的科技屬性。

公司成本優勢顯著,毛利率高於傳統建築企業,淨利潤率優於其他大型建築央企,利潤增長亦在行業逆周期中表現出現韌性,這反映出公司技術實力與項目運營管理能力。科技帶動類項目新籤合約和營業額大幅增長,表明其從傳統承建商向建築科技解決方案提供者的角色變化已初見成效,將在未來獲得更高的市場估值。

此外,中國建築國際長期穩定的股息政策,則驗證了公司能夠通過提升發展質量和價值創造能力來持續股東,會是價值投資者密切關注的投資標的。

整體而言,中國建築國際實現業績穩健增長,科技賦能的戰略驅動業務變革,優化商業模式和盈利能力,並構築競爭護城河,同時企業成長已嵌入到城市更新、綠色低碳、民生改善等國家戰略敍事之中,將迎來基本面和估值共振。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