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聚焦科技創新賦能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2025中國商業發展論壇藍色峰會在福建霞浦成功舉辦

2025-10-28 10:03

  10月26日,由商業發展中心主辦,福建省人民政府參事室、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聯合主辦,國商(北京)商業管理有限公司、福建福寧灣圍墾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2025中國商業發展論壇藍色峰會」在福建霞浦成功舉辦。峰會以「科技創新賦能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博鰲亞洲論壇原祕書長、商業發展中心顧問龍永圖,知名學者、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鄭強,京東集團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輝等嘉賓出席並作主旨演講,共同探討海洋經濟發展新路徑。

  主辦方代表,中國商業發展論壇祕書長、商業發展中心副書記陳偉在開幕致辭中表示,本屆藍色峰會廣邀政、產、學、研各方代表參加,峰會的舉辦也將發揮三大作用:一是政策銜接的紐帶作用,通過邀請相關專家學者進行中央政策的解讀和未來發展趨勢的研判,為出臺因地制宜的地方海洋經濟發展政策提供支持;二是資源整合的平臺作用,通過搭建產學研對接橋樑,促進涉海高校、科研平臺與企業的深度合作;三是問題解決的智庫作用,通過企業的分享和交流,來發現行業痛點和堵點,並共同尋找解決辦法,為產業發展提供決策參考。並表示企業應主動擁抱科技創新浪潮,在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中展現更大作為,未來可以在海洋食品、綠色漁業、海洋旅遊、低碳航運、海洋清潔能源等生態產業中發現新的機會,從而推動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

  福建省人民政府參事室主任吳南翔在致辭中強調,科技創新不再是福建海洋經濟的點綴,而是其核心引擎。關於科技創新如何更好賦能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吳南翔主任提出四點看法:一是探索協同創新,以省級創新實驗室為牽引,成立海洋科技創新聯盟,加快集聚涉海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領軍企業力量。二是推動數智轉型,在海洋傳統產業方面,運用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產業轉型升級;在海洋新型產業方面,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三是加快成果轉化,從平臺搭建、政策激勵、產業融合等方面持續深化。四是完善要素保障,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扶持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建立多元化金融服務體系,設立海洋金融服務平臺,推動藍色債券等金融創新產品發行,為長期投資提供支持。

  在主旨演講環節,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博鰲亞洲論壇原祕書長、商業發展中心顧問龍永圖就「當前經濟形勢與高水平對外開放」發表演講,深刻闡述了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內涵是制度性、全方位、互利共贏的開放。「十八大」之前中國最重要的制度型開放舉措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十八大」之后最重要的制度型開放實踐就是「一帶一路」倡議。十年來在一帶一路框架下與簽訂的二百三十多個國際協議,共同構建了一套中國主導的國際規則體系。儘管當前全球關税秩序失衡、世貿組織面臨困境,但長遠無須悲觀,眼下的變局實則為中國創造了有利條件,在多極化的世界中強化了中國作為秩序遵守者的大國地位,因此更要堅定信心,堅持高水平開放。他在分享中指出,科技沒有國界,科技創新與對外開放相輔相成。一方面,科技發展需要高投入,而高投入需要全球大市場。另一方面,當前快速迭代的科技創新,為發展中國家創造了難得的「彎道超車」機遇,在前沿領域的突破,使中國憑藉科技創新的實力更深入地參與全球治理,實現了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知名學者、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鄭強以「關於AI、新質生產力以及產業轉型的理念與思考」為題,強調科技發展始終要以人為本,人工智能的發展應用於服務人,而非取代人;對當下熱門的新技術、新行業,要理性對待,產業發展更要因地制宜,盲目追從無法復刻成功。從教育工作者的視角,他強調,科技創新與海洋產業的發展,最終都離不開人才培養,特別是高等教育的培養,因此,發展海洋產業,建設海洋強國,一定需要建設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的海洋大學,從而培養出一批面向未來的複合型海洋人才。

  京東集團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結合京東實踐,分享了「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路徑。當前經濟和消費形勢下,居民消費佔GDP比重較低,部分地產需求消失,關税風暴帶來的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高,產能過剩及其衍生衝擊都值得關注。提振消費的政策可以從擴大以舊換新支持品類、加大對服務消費的支持力度、鼓勵中高端消費等角度着手。在此背景下,船舶製造等傳統海洋產業,可以依靠大數據等技術支持,向數智化、定製化發展,向高附加值轉型,比如發展遊艇經濟;還可以與服務業結合,激發服務消費的潛力,並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不同產業的融合發展,釋放經濟發展的乘數效應。

  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祕書長潘新春在以「向海圖強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為題的主旨演講中,系統闡述了「十八大」以來,我國海洋經濟發展傲人成績:海洋經濟形成十五大產業,總產值位居世界第一; 海洋油氣業、海洋交通運輸等傳統產業升級加快;海洋藥物和生物製品業、海洋裝備製造業、海洋可再生能源產業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海事商事服務業、涉海金融服務業等海洋服務業不斷拓展;信息基礎設施初具規模,「數字海洋」底座不斷夯實,海洋數字經濟發展迅速。同時積極參與全球海洋治理,成立聯合國「海洋十年」中國委員會,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的海上絲路項目,也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並在一系列重要國際會議中,向國際社會發出了中國聲音,貢獻了中國智慧,提升了中國在全球的海洋地位。

  隨后舉行的首場圓桌對話以「科技創新賦能海洋產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為主題。知名學者、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鄭強,京東集團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祕書長潘新春,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原農業經濟首席專家曾玉榮,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董事長秦海鷗共同參與討論,從政策引領、人才培養、商業實踐、產業升級等維度展開探討,並借鑑了大灣區「四鏈融合」等前沿實踐的系統性經驗,共同為海洋產業的創新發展路徑建言獻策。鳳凰衞視主持人陳琳主持了圓桌對話。

  聚焦海洋食品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的專題會場,同樣匯集多位資深嘉賓分享前沿實踐、探討行業痛點並交流創新解決方案。

  廣東恆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丹分享了其企業三十余年深耕藍海的寶貴經驗,通過構建智慧漁業系統發展深遠海養殖,實現從「種苗」到「餐桌」的全產業鏈科技創新實踐。在產業鏈上游,恆興自主研發」U魚「智慧漁業系統,通過物聯網、大數據實現養殖環境精準調控,推動傳統水產養殖向智能化轉型。中游環節,企業聯合科研機構突破深遠海養殖裝備技術,實現從依賴進口到自主製造的重大跨越,養殖規模和管理效率顯著提升。下游領域,恆興大力發展海洋食品精深加工,通過技術創新延伸產業鏈,提升水產品附加值,保障優質海洋蛋白供應。通過構建全產業鏈創新體系,恆興為夯實「藍色糧倉」提供了堅實的科技與產業支撐。

  中國海洋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高艷在演講中指出,食物作為人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之一,與人類生存發展息息相關。海洋食品每年為人類提供約20%的優質蛋白,不僅承載着解決人類糧食安全的重擔,也肩負着提高人類健康和生活質量的使命。海洋產業是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關鍵抓手,海洋食品產業是海洋產業的重要分支,也是大食物觀理念下食物的重要來源和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海洋食品產業在「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健康中國戰略」等國家戰略中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以科技為內核,驅動食品產業在傳承與創新中發展,提升國內食品行業競爭力,是我國食品科技界、產業界和教育界需要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所以,談海洋食品產業、海洋食品產業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山東省泰山產業領軍人才馮立田則介紹了「海蟲草」作為一種革命性的全海水灌溉新型海洋蔬菜,正引領海洋食品產業的新浪潮。它不僅是營養豐富的高端保健蔬菜,更是深加工的寶貴原料。產業已突破其鮮品季節性限制,開發出生物鹽(天然低鈉平衡鹽)、代用茶、泡騰片、膠囊等一系列高附加值功能性食品。其中,海蟲草生物鹽作為傳統食鹽的健康替代品,潛力巨大。「海蟲草」的開發利用,有效將鹽鹼地、海水養殖尾水等劣勢資源轉化為食品產業新增長點,為市場提供了獨具特色的海洋健康食品解決方案。

  福建盼盼食品有限公司總裁蔡金釵從市場端出發,指出當前海洋食品市場已經出現了一些突破,某些產品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整體市場仍面臨着品種集中、場景單一等結構性瓶頸。未來產品創新三大方向,一是將海洋食品原料融入主流飲食場景,如海藻粉可製成高纖維餅乾;二是以「輕功能」切入日常健康需求,宣傳海洋食品時,避免使用「治療級」的表述,而強調「日常養護」的功能;三是用現代包裝與體驗提升親和力,從規格場景化、信息透明化和情感連接化入手,吸引消費者購買。在展望海洋食品產業未來趨勢的同時,他指出福建要利用好豐富的海產資源,打通從優質原料獲取、穩定加工生產、創新產品研發到鋪設全國渠道的全鏈條,實現海洋食品從源頭到市場的高效流通,提升產品的整體質量和市場覆蓋範圍。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輝綜合新質生產力、產業數字化與消費變革三大視角,分析了海洋食品產業從初級加工向高值化利用、從沿海市場向全國乃至全球市場擴展的必然趨勢。他指出, 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是一個系統工程,是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有機統一、協同發力的產物。當前我國海產「養殖為主、捕撈下降」的格局,海洋捕撈受到嚴格約束。需要以可持續的水產養殖,在保障海洋食品供給的同時保護生態。當前海洋食品產業大部分處在初級簡單加工階段,亟需通過精細化加工提高附加值。海洋生態系統作為生物活性物質的金礦,儲備着豐富的食品成分資源,功能性海洋食品因具有獨特健康功效,市場需求旺盛,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隨后的圓桌對話環節,特邀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輝、廣東恆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丹、中國海洋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高艷、山東省泰山產業領軍人才馮立田、福建農林大學海洋學院水產養殖系主任邵建春、北京鄉村振興研究院首席專家王弢圍繞「福建如何更好地發展海洋食品產業」展開討論,並從貫通產業鏈、夯實人才基礎、打通轉化通道等路徑,探討了產業升級的可行方案。對話由《財經》區域經濟與產業研究院院長王延春主持。

  本屆中國商業發展論壇藍色峰會通過多維度的思想碰撞、前沿的行業洞察與務實的對策研討,為推動我國海洋經濟通過科技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