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文少卿:蒙古國的「茶杯風暴」,會影響西伯利亞力量2號管道嗎?

2025-10-28 09:13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文少卿】

十月的烏蘭巴托,寒氣逼人,政壇卻驟然升溫。

短短數日內,蒙古國上演了一場罕見的政治風暴:議會罷免總理,議長隨即辭職,總統否決議會決議,三權之間陷入互相制衡的僵局,憲法法院最終出面「一錘定音」。更耐人尋味的是,這場權力震盪的主角們——總理、議長、總統——竟全部來自同一個政黨:蒙古人民黨。

換言之,這不是朝野對峙,也非黨派攻防,而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執政黨內訌。其激烈程度,令人想起百年前舊中國的「府院之爭」,但其複雜性與戲劇性,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場「茶杯里的風暴」之所以引發廣泛關注,不僅因其內部撕裂之烈,更因其發生的時間點格外敏感。

就在幾周前的9月初,中、俄、蒙三國剛剛簽署協議,正式啟動總值逾400億美元的戰略性工程——「西伯利亞力量2號」天然氣管道。這條橫貫三國的能源大動脈,被廣泛視為俄羅斯在俄烏衝突后「能源東轉」戰略的關鍵支點。而今蒙古政局突變,時機之巧,難免引發外界猜測:這是否又是一場由外部勢力煽動的「顏色革命」?

但這類猜測恐怕過慮了。

蒙古政治危機的結構性根源

整場風波的戲劇性堪比莎士比亞。10月16日,經過長達24小時的激烈辯論,蒙古國家大呼拉爾(議會)以71票贊成(共126席)通過罷免總理貢布扎夫·贊丹沙塔爾的動議。次日,議長阿瑪爾巴伊斯格楞宣佈辭職,公開指責總理「道德敗壞」,並痛陳人民黨「正在自我吞噬」。

9月28日,蒙古國國家大呼拉爾主席(議長)阿瑪爾巴伊斯格楞當選執政黨蒙古人民黨主席

幾小時后,總統烏赫那·呼日勒蘇赫迅速出手,以程序違憲為由否決罷免決議,並將爭議提交憲法法院。10月22日,法院裁定議會罷免無效,贊丹沙塔爾得以留任。

這一連串急轉直下的操作,令觀察家不禁感嘆:這不是政權更迭,而是一次體制內部的系統性失序。表面看是總理與議長的個人恩怨,實則折射出蒙古人民黨內部「老干部派」與「改革派」的終極對決。前者盤踞於國有礦業集團與地方寡頭網絡,后者則試圖以反腐與制度化推動轉型。

蒙古常被稱作后蘇聯地帶中「最民主」的國家之一,但其民主制度始終脆弱。政黨缺乏清晰意識形態,政局更迭頻繁,腐敗與利益集團深度捆綁,危機早已成為常態。自1992年實行議會制以來,蒙古已更換18任總理,平均每20個月一換。議會權力雖大,卻常淪為黨內山頭角力的舞臺。

此次危機的導火索,正是贊丹沙塔爾試圖調整涉及煤炭出口腐敗案的內閣人事,觸動了盤根錯節的利益鏈條。議長阿瑪爾巴伊斯格楞順勢發起罷免,迅速在議會集結多數支持。説到底,這場「十月風暴」並非突發事件,而是舊疾的周期性發作——只是這一次,恰好撞上了「西伯利亞力量2號」啟動的關鍵節點。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場權力博弈中,反對總理的議長阿瑪爾巴伊斯格楞一派,恰恰被視為更親近中國的政治力量。而被罷免的總理贊丹沙塔爾及其支持者,則被外界視為傾向美國——華盛頓自2023年以來已承諾向其提供超過5000萬美元援助,並持續推動每年一度的「可汗探索」聯合軍演。贊丹沙塔爾本人曾以「爭取更有利條款」為由,試圖延緩「西伯利亞力量2號」天然氣管道的推進;相比之下,阿瑪爾巴伊斯格楞長期堅定支持該項目,並積極推動南戈壁地區甘其毛都—嘎順蘇海圖跨境鐵路建設,這條跨境鐵路是中蒙煤炭貿易的關鍵通道。他還曾公開批評美援不過是「象徵性姿態」,難解蒙古發展之渴。

由此可見,當前的政治亂局,本質上是蒙古精英階層圍繞資源分配、利益格局與對外戰略取向的內部分歧,而非外部勢力操控的結果,更談不上針對「西伯利亞力量2號」的蓄意破壞。事實上,近年來西方對蒙古的投入持續萎縮,無論在經濟援助、輿論引導還是社會滲透層面,都遠不具備發動「顏色革命」的能力。蒙古近年的抗議浪潮——無論是反腐敗示威、環保運動,還是對貧富差距的憤怒——幾乎全部源於國內治理失靈,而非外部煽動。

俄羅斯的「穩定術」

從現實政治角度看,中俄在蒙古的影響力早已深度嵌入其經濟與戰略結構。能源、貿易、交通、金融乃至輿論場,蒙古無不處於中俄,尤其是中俄蒙三邊合作框架的輻射之下。作為一個夾在兩大鄰國之間、經濟高度依賴外部市場的內陸國,蒙古幾乎沒有「選邊站」的戰略空間,更遑論成為大國博弈的顛覆性棋子。即便有人心存幻想,也不過是蚍蜉撼樹。

歷史經驗表明,大國在推進戰略性能源通道時,無不將沿線政治穩定視為頭等大事。20世紀初,英法為保障美索不達米亞的石油管道安全,不惜扶植代理人、干預地方政權。今天的中俄雖奉行不同外交哲學,但邏輯如出一轍:一旦管道成為國家命脈,穩定便成為最高優先級。

中俄天然氣管道「西伯利亞力量2號」的規劃路線(灰色虛線)

中國始終恪守「不干涉內政」原則,不會介入蒙古內部權力鬥爭;但俄羅斯可沒有這個規矩,而且向來擅長在后蘇聯空間施展政治影響力,手段老辣、佈局深遠。對莫斯科而言,「西伯利亞力量2號」不僅關乎能源出口,更是一條維繫其地緣存在感的生命線,絕不可能坐視其受阻。

事實上,自項目提出以來,蒙古國內反應總體平靜。無論是執政黨還是反對派,均未將該管道作為政治攻訐的工具。偶有質疑之聲,也迅速歸於沉寂。蒙古政府早早便批准了管道的技術可行性研究,環境影響評估亦在穩步推進。種種跡象表明,俄羅斯的政治影響力已經滲透進烏蘭巴托的決策層,甚至可能通過既有的腐敗網絡與利益交換機制,悄然加固其戰略佈局。

早在2018年,蒙古國總統就在俄羅斯東方經濟論壇上明確表態:「我們已準備好合作,讓計劃中從俄羅斯通往中國的天然氣管道經由蒙古領土鋪設。」次年,在中方默許下,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與蒙古國有能源企業「珍寶公司」(Erdenes Mongol)正式啟動「西伯利亞力量2號」蒙古段,即「聯盟-東方」管道的可行性研究。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僅數日后,雙方迅速簽署工程設計協議,計劃於2024年正式開工。

儘管烏蘭巴托缺乏天然氣管道建設經驗,但無論是蒙古政治精英還是俄方,似乎都無意引入第三方參與這一項目。「聯盟-東方」從未成為蒙古國內的政治議題,甚至連在該國異常活躍的環保組織也未發起實質性抗議。顯然,各主要政黨對此項目心照不宣,無人願意公開反對。

這一罕見的「政治共識」背后,是俄羅斯近年來對蒙古持續而系統的軟實力滲透。自2010年代中期起,莫斯科顯著加大了在蒙俄語教育、文化推廣和媒體合作的投入;同時提供包括戰鬥機和無人偵察機在內的軍事援助,並出資修繕遍佈蒙古各地的蘇聯時期戰爭紀念碑。更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將5月9日「勝利日」慶典以近乎複製的形式移植至烏蘭巴托,甚至將蒙古獨有的戰爭記憶——如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以及其在二戰期間對蘇聯的支援——巧妙融入本國新的紀念敍事中,例如莫斯科郊外的俄羅斯武裝部隊主教堂內,便專門設有蒙古貢獻的展示板塊。

與此同時,烏蘭巴托的親俄政界人士也在系統性地推廣與俄羅斯相近的價值觀體系,從歷史觀到安全觀,逐步塑造一種「俄蒙命運共同體」的認知氛圍。

克里姆林宮的邏輯清晰而冷靜:只要能源通道暢通,誰在烏蘭巴托執政並不重要。俄羅斯的目標並非操控選舉,而是確保政策的連續性與政治環境的可預測性——穩定,纔是其真正的戰略紅線。

2024年9月3日,俄羅斯總統普京應邀訪問烏蘭巴托,並與蒙古國總統呼日勒蘇赫舉行會談

當然,「西伯利亞力量2號」對蒙古自身亦意義重大。據估算,未來30年,僅過境費一項就將給蒙古帶來超過100億美元收入,並創造上萬個建設與運維崗位。部分天然氣還將用於國內發電與冬季供暖,有望顯著降低對煤炭的依賴,緩解烏蘭巴托常年冬季的嚴重霧霾。此外,中俄兩國已承諾為沿線環境保護提供專項資金,並在蒙古農村地區援建學校。在外交層面,兩國的支持更助力蒙古成功申辦2026年《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七次締約方大會(COP17)。

「蒙古的‘第三鄰國’戰略已然式微」

「西伯利亞力量2號」只是中蒙俄三方合作宏大圖景中的一環。近年來,三國正加速推進跨境鐵路、公路、電網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今年9月,在北京舉行的中蒙俄元首峰會上,蒙古總統呼日勒蘇赫明確表示,將本國「草原之路」倡議全面對接中國的「一帶一路」與俄羅斯的歐亞經濟聯盟,這一表態較以往的謹慎措辭明顯更為積極。蒙古領導人多次公開強調,將在能源、礦產、交通、綠色轉型等戰略領域深化與中俄協作。對此,西方智庫難掩焦慮,直言:「蒙古的’第三鄰國’戰略已成過去。」

所謂「第三鄰國」戰略,是蒙古在冷戰結束后為平衡中俄影響力而採取的外交方針,即通過拓展與美國、日本、韓國及歐盟的關係,維持戰略迴旋空間。然而過去數年,這一戰略的現實基礎持續萎縮:美國在蒙古的存在感日漸稀薄,日本受困於經濟疲軟,歐盟則對遙遠的內陸國興趣有限。面對現實利益的召喚,蒙古選擇了更務實的道路——向能源與市場所在的中俄靠攏。

今年9月,中蒙俄三國舉行「邊防合作-2025」聯合演習,這一罕見的三方軍事協作被美國官員視為「有意冷落」。正如日本《外交官》雜誌所評:

「蒙古國放棄上合組織觀察員地位,轉而尋求擴大與中俄的三邊合作,這不僅是一個地區性事件,更折射出歐亞大陸格局更廣泛的變遷。當美國聚焦印太聯盟、歐洲埋首能源轉型之際,中國和俄羅斯正在以上合組織、歐亞經濟聯盟以及’西伯利亞力量2號’等項目為基礎,構建一個平行於西方秩序的區域體系。對於蒙古國這樣的小國而言,選擇已不再是’站隊或中立’,而是’參與或被邊緣化’……蒙古的轉向對西方是一個警示:冷戰后歐亞大陸的單極時代已然終結。小國正越來越多地根據實際利益,而非意識形態來選擇夥伴。而對中國和俄羅斯來説,這恰恰印證了他們所倡導的‘基於主權、不干涉和務實合作’的歐亞新秩序正在落地生根。」

從這一視角看,無論蒙古政壇的「十月地震」多麼劇烈,都難以撼動既定的地緣格局。只要「西伯利亞力量2號」的經濟邏輯依然成立,只要中俄在該地區的戰略意志不減,烏蘭巴托的風雲變幻終將歸於平靜。它或許會暫時延緩項目的行政審批節奏,卻無法改變其根本方向。這場風暴,更像是蒙古權力版圖內部的利益重組,而非國家戰略的轉向。

正如一位蒙古學者所言:「我們的政治可以混亂,但地理不會變。」地理決定命運,也框定了國家政策的理性邊界。對中俄而言,蒙古的穩定就是亞歐能源大通道的安全;對蒙古而言,在地緣十字路口上維繫與兩大鄰國的合作與平衡,纔是小國生存的現實智慧。

因此,這場「十月風暴」,不過是草原上的一場短暫塵暴。風停之后,草原依舊,管道的方向,從未偏移。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閲讀趣味文章。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