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劉強東,「悄悄」殺入6000億市場

2025-10-28 08:31

京東,低調殺入香港保險業。

一場佈局正在悄然發生——

10月14日,據香港保險業監管局登記資料顯示,一家名為Jingda HK Trading Co., Limited的公司正式拿到香港保險經紀牌照,可經營的業務為一般及長期業務(包括相連長期保險),有效期至2028年10月13日。

來源:港虎Louis

頗具玩味的是,時隔2天,該公司就正式更名為「京東保險顧問(香港)有限公司」。

而該公司董事為一名中英文名為「章力(ZHANG LI)」的人士,與京東旗下印尼分公司總經理姓名相同。

另外,這家公司股東為京東創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亦由劉強東旗下公司持股。

這也就意味着,批牌到更名的兩個動作,背后或是京東在佈局落子。

雖然針對以上消息,京東方面尚未迴應,香港保監局也回覆媒體稱不會評論個別牌照情況。

但結合此前,有消息稱,京東在香港申請保險牌照,且近段時間,京東在招聘平臺上放出了一些香港保險團隊的職位,包括合規負責人 ( 香港 ) 、保險銷售推動崗、運營總監等。

京東入局港險,或已從公司、牌照、團隊三方面齊頭並進。

可謂,緊鑼密鼓準備進場。

一年6378億港元,京東也下場了

具體來看,京東佈局港險,主要就是三條主線。

其中,公司更名、批牌已經完成,剩下的就是招兵買馬,組建本地團隊。

據明報財經內容顯示,京東近月在多個內地及香港招聘平臺上以「京東」「京東保險」「京東科技」等名義,招聘保險相關崗位。

這些職位的工作地點均位於香港,集中招募核心崗位包括香港IS、保險TR、保險出單員、運營總監、合規負責人(香港)等。

來源:港險之星

從招聘內容上看,應聘者需具備香港本地保險資質,對香港保險市場有深入瞭解與實戰經驗,熟悉保險產品等等。

其中,合規負責人(香港)要求具有香港保險經紀公司8年以上的實際管理經驗,職責涵蓋統籌保險經紀公司日常運營、對接香港保監局及保險公司、並對經營績效負責。

其余崗位多要求應聘人員持有相關保險牌照,熟悉本地保險產品,具備高淨值客户服務經驗及實戰能力。

另外,根據招聘內容顯示,京東在香港招聘的運營總監、金融業務經理,要求應聘人負責香港證監會1號和9號牌的營運管理工作。

而1號牌和9號牌則分別對應的是證券交易和資產管理。

1號牌核心業務包括股票、債券、基金等證券產品的買賣及經紀服務,適用於券商和財富管理機構,持有該牌照的機構可為客户買賣港股、美股等證券產品,並參與新股發行等業務。

9號牌則主要提供全權委託管理客户投資組合的服務(如私募基金、家族辦公室),需專業團隊和高資本要求,持牌機構可為客户進行全權賬户管理,包括投資策略制定、資產配置及風險控制等。

一般來説,金融機構若需同時開展經紀服務和資產管理業務,通常會同時申請1號和9號牌照。

如此來看,保險可能只是京東的第一步棋,后續或還有意發展資管/基金業務。

事實上,就這兩塊業務來説,京東在港的佈局最早可追溯到2010年。

當時,京東收購君盛亞洲投資有限公司,並更名為「京東證券有限公司」,曾持有證監會1、4、9號牌照。

不過,1號牌於2023年1月到期未續,4號及9號牌於2024年7月到期未續。

從現在京東的人員招聘要求來看,京東已經在組建相關團隊,如若重新申請牌照,京東於港的金融業務也將會隨即形成「保險+資管」的綜合金融生態。

而這次京東盯上港險,着手佈局,於外,也是大勢所趨。

香港的保險業歷史悠久,目前已是全球最發達的保險市場之一。

2024年數據顯示,香港保險密度亞洲第一、全球第二,保險滲透率達18.2%。

其中,全年香港保險市場的毛保費總額達6378億港元,全年新保單保費總額達2198億港元,同比增長22%,創十年新高。

同時,2024年內地訪客在港購買的保單保費高達628億港元,佔整體近3成,市場需求旺盛。

另據香港保監局在2025年7月披露的臨時統計數字顯示,今年首季,長期業務(不包括退休計劃業務)的新保單保費為934億港元,同比增長43.1%。

可見近兩年香港保險市場正迎來強勁增長。

而在京東之前,阿里跟騰訊早已入局,論證了市場的吸引力。

2017年8月,雲鋒金融就聯合螞蟻金服、新加坡投資公司(GIC)等機構,斥資131億港元收購了美國萬通在中國香港和澳門的業務,即萬通保險亞洲。

其中雲鋒持股60%,並於2018年11月正式完成交付,如今萬通保險已經成長為香港保險業不可忽視的新興保險公司,保險板塊也成為雲鋒金融最大收入來源之一。

根據雲峰金融最新財報,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公司保險業務尤為亮眼:新業務年度化保費(APE)達22.22億港元,同比勁增107%。新業務價值(VNB)達6.1億港元,同比大增81%。按香港財務報告準則的股東應占盈利為4.9億港元,同比激增139%。

在阿里系進軍香港保險市場一年后,騰訊聯合英傑華集團、高瓴資本打造香港首家網上人壽保險公司Blue,其中騰訊持股比例為兩成。

后者以「無紙化、全線上、AI驅動」為特色,徹底顛覆傳統投保流程,亦成為港險科技化的標杆案例。

而於內,京東也早就浸潤保險業多年,積累了不少行業經驗,可以複用。

2018年,京東通過北京京東叁佰陸拾度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持股京東安聯財產保險有限公司,目前為第二大股東,持有33%的股份。

同時,京東還通過京東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公司全資持有京東保險代理有限公司和京東保險經紀(天津)有限公司,形成「財險+經紀+代理」的全牌照矩陣。

在業務層面,京東保險依託電商場景,推出退貨運費險、手機碎屏險等定製化產品,並通過大數據風控優化理賠效率。2024年,京東安聯財險保費收入突破百億元,其中互聯網渠道佔比超60%。

加之去年年底,京東保險板塊副總裁、京東安聯保險副總經理郭實曾在公開場合介紹,京東保險板塊是京東集團重要業務板塊之一。

這些數據與過往,無疑都為京東此番進軍港險提供了支點。

加碼香港,劉強東10年佈局現提速

當然,港險市場潛力大,競爭也不小。

目前香港共有約160家獲授權的保險公司,以及3家以香港作為集團監管基地的國際保險集團,在眾多的保險公司中,就有14家全球20強保險巨頭。

羣雄逐鹿,加上互聯網三巨頭會師,作為新晉成員的京東想要分一杯羹,挑戰可想而知。

故而入局港險這件事,在有利可圖+經驗支撐外,還得放置到京東佈局香港這個更大的語境去看。

梳理時間線會發現,京東押注香港由來已久。

早在2015年,京東就在香港開設了物流與電商相關業務分支,積極佈局本地市場。

2018年起,京東就已在香港有物流業務,尤其是其在香港的直郵倉、保税倉已開始運作,標誌着其在港倉儲物流體系從佈局進入實戰,能更高效地承接本地及跨境物流需求。

當時,包括快遞小哥在內,京東快遞香港團隊規模超過數百人。

前期的蟄伏,為后續的爆發做足了準備。

國家郵管局數據顯示,2023年,國際/港澳臺快遞業務量同比增長52.0%,處於高位增長。

也就是這一年,京東的電商和物流協同在香港打出了一套提速的組合拳。

京東不僅正式面向香港、澳門推出跨境電商平臺——京東港澳站,涵蓋家電、服飾、玩具、食品和日用品等多個品類,還推出了免運費政策,並同步啟動了商家入駐激勵計劃,積極吸引香港本地品牌入駐。

同年10月,京東快遞便宣佈全面升級「港澳快遞服務」,在港澳新增快遞運營中心,實現全環節自營與揀運環節優化,大幅提升了末端配送效率與服務穩定性。

半年后,京東快遞在港澳市場的日均單量增長近10倍,港澳兩地與內地互寄單量增長3倍。

數據的增勢,也讓劉強東對香港加碼得更為強烈。

去年9月,京東宣佈初期15億元重投香港市場,用於商品價格、物流補貼、服務優化。香港消費者購買京東自營商品,滿188元人民幣免運費、最快次日達。

同時,京東明確表示,對香港市場的長期投入上不封頂,展現出長期佈局的決心。

今年3月,京東在香港又宣佈啟動新一輪投入,面向當地消費者推出「買貴就賠」服務,並覆蓋自營全品類商品。

同時,還首次在香港針對家電商品實施大規模補貼策略,並提供自營家電「30天內包退、180天內有壞換新」、「一件包郵」等服務,攻佔香港市場勢頭強勁。

同月,京東快遞港島運營中心正式投入運營,標誌着京東快遞在香港的快遞網絡覆蓋能力和服務效率邁上新臺階。

據京東物流黑板報,目前京東快遞在香港的日均攬收快遞量增長超50倍,內地與香港之間的互寄快遞量增長更是超130倍。

而在物流和電商側逐步成熟后,京東也對香港的線下零售開始加倉,從生鮮到商場開始全品類覆蓋。

8月,京東先是官宣完成對香港佳寶超級市場的收購,同時成立創新零售-佳寶業務部,以后者90余家門店網絡的資源,實現京東供應鏈與佳寶本土化網絡的強強聯合。

隨后一個月,京東又與華潤隆地正式達成戰略合作,宣佈京東MALL香港首店將落户灣仔華潤灣景中心大廈,設置電競遊戲、智能家居等體驗專區,預計於2026年開業。

再就是如今入局港險,補齊金融這一步。

不難發現,從電商到物流,再到實體零售,京東對香港的加碼,是打造「零售-物流-金融」全域服務生態,形成協同效應的一場循序漸進。

保險業務可以進一步激活其已有的零售、物流業務,完善用户體驗;而電商、物流場景中的數據,又可以轉化為京東保險業務的核心競爭力,實現更精準的風險定價和個性化產品推薦,為京東逐鹿香港市場添加更多籌碼。

而香港之所以被京東層層加碼,繞不開劉強東所説的全球化戰略。

2014年,劉強東曾表態,國際化是他「心里面最后一個夢」。那時他便斷言,「是否國際化,決定了京東未來的生死。」

到今年6月,劉強東再次強調了過去的説法, 並放話「未來,於京東而言,最重要的是國際」。

如此一來,香港作為內地和全球的重要樞紐,征戰該市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事實上,重注香港的還不止京東。

近日,伴隨着螞蟻集團董事長井賢棟的一句「我們對加碼香港充滿信心」,10月17日,螞蟻集團和阿里巴巴宣佈共同投資9.25億美元(約66億元),購置香港銅鑼灣港島一號中心共13層商業寫字樓,設立兩家公司的香港總部。

此前,耀才證券金融一紙公告稱,螞蟻集團旗下子公司以總價28.14億港元(近25.6億元)發起的要約收購,已獲得香港證監會批准。

值得一提的是,耀才證券擁有香港證監會1、2、4、5、6、9號全業務牌照,幾乎覆蓋了證券交易、期貨諮詢、資產管理、外匯交易等所有核心金融領域。

也就是説,這筆交易背后,螞蟻謀求的是香港金融全牌照。

而伴隨着互聯網巨頭們的加速進場,香港市場亦將會煥發出新的活力。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獵雲精選」,作者:孫媛,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