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8 07:31
本報訊 記者趙天乙報道 秋風拂過田野,玉米香飄四野。眼下,鐵嶺市清河區的玉米種植區正迎來豐收旺季,收割機的轟鳴在田間迴盪,金黃的玉米棒堆滿運輸車輛,農民忙碌的身影與燦爛的笑容,勾勒出一幅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
今年,該區玉米不僅種植面積穩定,更創下歷史高產紀錄——北大荒鐵嶺墾地共建示範區玉米理論畝產達1251.45公斤,成功邁入「噸糧」行列,全區預計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1.15億公斤,同比增長近10%。
在楊木林子鎮九社村,種糧大户盧永旺的800多畝玉米田一派繁忙。大型收割機穿梭田間,摘穗、剝皮、秸稈粉碎一氣呵成,金黃的玉米直接裝車轉運。「今年最高畝產到了1200公斤,比往年多收250多公斤!」盧永旺笑着説。自2023年學習水肥一體化技術,去年投入應用后,他還搭配大壟雙行種植與秸稈還田(還田率70%~80%),不僅降低了土地流轉成本,還提升了土壤肥力。如今,他的種植規模從450畝擴大到800多畝,預計總產量能突破95萬公斤。
作為九社村黨總支書記,盧永旺致富不忘鄉親。在他的帶動下,九社村近1500畝土地採用大壟雙行技術,清河區推廣水肥一體化的玉米田更是達到5000畝。「下一步打算把整村土地託管,保證百姓基本收入不賠,虧損由合作社承擔,多余效益歸村集體,還能增加集體收入。」盧永旺的規劃,讓村民們對增收更有盼頭。
更高產的突破出現在北大荒鐵嶺墾地共建示範區。這里採用「籽粒直收」技術,聯合收割機一次性完成脱粒、清選、入倉,秸稈同步粉碎還田。經測算,示範區玉米每畝種植4500株,子粒含水量28.1%,標準畝產量1024公斤,理論畝產達1251.45公斤,為全市玉米高產栽培樹立了新標杆。
這樣的豐收,離不開科技賦能與政策支持。近年來,清河區圍繞「穩面積、增單產、提效益」目標,一方面,推廣保護性耕作、水肥一體化模式,引進高產抗逆玉米品種;另一方面,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提供全流程技術指導,區農業農村局還為種植戶提供打井、滴灌帶及鋪設人工等扶持,切實降低農户成本。
「今年全區糧食播種面積18.75萬畝,預計總產量突破1.18億公斤,首次邁上1.15億公斤臺階,連續五年穩定在1.1億公斤以上。」清河區農業農村局局長範永介紹,目前全區秋收進度已超九成,10月底前可全部完成。下一步,該區將深化與北大荒集團合作,推進玉米單產提升工程,持續夯實糧食生產基礎,讓「糧袋子」更穩,農民「錢袋子」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