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美媒:互聯網經濟應鼓勵多數人創新

2025-10-28 06:54

來源:環球

美國《紐約時報》10月25日文章,原題:大型科技公司的掠奪性模式未必會成為我們的未來  21世紀初,不少人認為互聯網會讓每個人都變得富有。樂觀主義者相信,互聯網能夠讓個人賣家與小型商户以較低成本接觸全球客户市場,同時,互聯網也讓人們更容易找到工作、理財投資和學習新技能。

然而,事實證明,這個預測是錯誤的。誠然,如亞馬遜、谷歌這類大型科技公司創造了難以估量的鉅額財富,甚至改變了社會架構。但其產出的金錢和權力並未得到廣泛分配。相反,這些大公司攫取了其中絕大部分,導致社會財富高度集中,這不由得令人想起「鍍金時代」(1865年—1900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后至20世紀初的工業化快速發展時期,特點是經濟繁榮與貧富分化加劇)。世界上的普通人勞碌終生,讓一批又一批的富人更加富有。

重新挖掘互聯網經濟的潛力

不過我們仍然可以重拾互聯網時代早期的樂觀主義精神和對機遇的無限憧憬。雖然時光無法倒流,但我們可以通過頒佈適當的法律和政策,重新挖掘互聯網經濟的潛力,將其發展重心轉向鼓勵多數人的創新創業。這也是打造更公平、更有活力的經濟社會的「良方」。

不可否認,大型科技平臺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部分,也為許多經濟活動提供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但「必不可少」並不意味着這些平臺擁有不受約束地從普通人身上榨取財富的權力。

長期以來,經濟體的平穩運轉依賴各類企業和平臺,無論是商店市場、城市街道,還是鐵路、橋樑等基礎設施。19世紀初,美國波士頓的私人收費橋查爾斯河大橋產生的經濟效益對當地商業發展至關重要,使其成為美國最賺錢的經濟體之一。美國農民的收入也完全依賴鐵路運輸行業的突飛猛進。

限制大企業用「稀缺性」牟利

歷史上,美國政府一直限制大型企業從依賴它們的客户羣體那里獲取過多資金,以及防止大企業利用其「不可或缺性」為自己牟利。這些限制政策並非爲了阻礙經濟增長,恰恰相反,是爲了促進經濟增長:這些政策法規保護了其他經濟參與者在市場上投資和創新的動力。這些政策最終也使財富在社會階層和地理區域之間的分配更加公平。

反之,如果不對大型企業加以控制,它們的「鉅額抽成」會成為經濟和創新發展的桎梏。電子商務研究公司Marketplace Pulse數據顯示,去年,美國科技巨頭亞馬遜公司平均向私人賣家收取其銷售額50%—60%的費用。這樣的規定會阻礙商業投資和科技創新。現在,幾乎每一家經濟領域的中小企業都必須面對一個難題:有多少收益需要與某個大型平臺分享。這實際上是一個加劇不平等的私人徵稅體系。

儘管美國國會舉行了無數次聽證會,卻未能為中小企業在與大型互聯網平臺打交道時提供哪怕是最基本的保護措施。法律應該要求平臺保持中立,以使平臺不能偏袒某些賣家;禁止對自家產品進行特殊對待,例如亞馬遜在用户搜索浴巾等產品時不能優先顯示亞馬遜牌浴巾;允許某些形式的集體談判,以使新聞機構可以聯合起來向谷歌施壓,使其為新聞內容支付更多費用。

建設多權力中心的經濟社會

這類法律會抑制經濟增長或損害互聯網經濟嗎?部分人士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他們認為,監管必然會削弱經濟建設的動力。但這種論點忽略了一個關鍵問題:限制大平臺的收入也會創造經濟發展的動力,並能有效地促進創新創業。不少歷史案例都能支持這一結論。美國建築的黃金時代,如運河時代、鐵路時代、電力時代等,都以依靠大型網絡基礎設施運轉的繁榮經濟為特徵。20世紀中葉的美國沒有人否認電力的實用性或投資電氣化的必要性。但當時人們並不認為,電力公司可以「創造未來」,因此能隨意定價。事實上,大型電力公司受到監管,留給了無數小型電器發明家巨大的創新空間,如微波爐、激光器和個人電腦的發明者。

將我們的未來押注在少數幾個大平臺上實在太冒險了。然而,現在的美國社會卻任由谷歌、亞馬遜和「臉書」割據天下。更糟糕的是,大型平臺的榨取模式正從科技領域蔓延到其他經濟領域。在醫療保健領域,私募股權公司試圖將該行業重組為所謂的「大平臺模式」。實際上,這意味着在抬高醫藥產品價格的同時,醫生和護士的工作價值也被榨乾。同樣,住房租賃行業也受到了租房平臺企業興起的影響:租賃房屋所有權的集中化以及中介費的穩步上漲,令房東和租客的利益受到損害。

這一趨勢對於文化教育的影響更為致命:整整一代美國人從小就認為,掠奪纔是致富之路,而非創新創造。這種前景令人沮喪。爲了重拾美國商業曾經擁有的樂觀和機遇,美國人需要相信,即使不為某個平臺拼命工作,他們也能收穫自己播種的果實。 

恢復市場平衡是關鍵。建設一個擁有多個權力中心而非少數權力中心的經濟社會,我們需要回歸更古老、更真實的繁榮願景,即各行各地的眾多公司都是重要的財富來源。這將賦予我們一個更公平、更具活力的經濟未來,也給新一代希望。(作者蒂姆·烏,李林譯)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