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遇見小面年入11億衝刺IPO!擴張速度驚人,問題也來了

2025-10-27 14:48

(來源:第一風口)

近日,經營中式麪館連鎖品牌「遇見小面」的廣州遇見小面餐飲股份有限公司獲得證監會境外上市備案后,迅速更新港股招股書,向「中式麪館第一股」發起衝刺。

從2014年創立至今,這家由三位華南理工大學校友創辦的麪館品牌已擁有451家門店,計劃年內突破500家。其營收從2022年的4.18億元增至2024年的11.54億元,並在2023年成功扭虧為盈。然而,在這些光鮮數字背后,客單價連續四年下滑、同店銷售額下降、資產負債率高企等隱憂也逐漸浮現。

規模擴張「加速度」背后

公開資料顯示,遇見小面品牌創立於2014年,主打以重慶小面為主的川渝風味品牌,除重慶小面外,還拓展了川渝特色小吃、燒烤等多樣化生產線。

遇見小面位於某商場內的門店

近幾年,遇見小面的擴張速度持續加快。招股書顯示,2022年末,遇見小面門店數為170家,2023年末增至252家,2024年末進一步達360家,2025年上半年升至417家,三年多時間里,遇見小面以近「三天開一店」的驚人速度擴張,整體呈現加速增長的規模化趨勢。這一快速擴張的勢頭在2025年仍在延續,截至10月8日,遇見小面的門店總數已達451家,其中內地440家,香港11家,另外還有101家新店籌備中,預計年內可突破500家,其中直營門店佔比近八成。

圖源:遇見小面招股書(下同)

圖源:遇見小面招股書(下同)

規模擴張直接推動了營收增長。2022-2024年,遇見小面總收入分別約為4.18億元、8億元、11.54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66.2%,2025年上半年其營收同比再度增長33.8%至7.03億元,淨利潤4183.4萬元,同比增長95.77%。

然而,這樣的增長更多是建立在門店數量增加的基礎上,而非單店經營效率的提升。若細究利潤數據的變化,可見遇見小面的規模增長背后,隱藏着「以價換量」帶來的「增收不增利」困境。

2022-2025年上半年,遇見小面淨利潤分別為-0.36億元、0.46億元、0.61億元、0.42億元,儘管2023年已實現扭虧為盈,但近幾年淨利潤幾乎只有營收的零頭,利潤率始終偏低,即便是經調整后的淨利潤率,也僅維持在5%左右。這讓人不禁疑問:門店越開越多,為什麼賺錢卻這麼難?

降價未能換量

問題的答案,或許藏在遇見小面的定價策略里。

在競爭激烈的中式麪館賽道,2024年遇見小面雖位列行業第四,但其市場份額仍不到1%。為搶佔市場,品牌選擇了「以價換量」的路徑。

以直營門店為例,2022年訂單平均消費額為36.2元,2023年為34.2元,2024年為32.1元,三年內降幅超過10%,2025年上半年,這種降價態勢仍在持續,客單價進一步降價至31.8元,較2024年全年下滑約0.93%。

對此,遇見小面在招股書中解釋:「主動將客單價從36元降至32元以換取客流,短期壓制利潤率但保障了長期規模優勢。」

然而,降價並未帶來預期的客流增長。從招股書來看,以直營門店為例,整體翻座率2022年為3.1次/天,2023年提升至3.9次/天,同比增加25.8%,2024年微降至3.8次/天,2025年上半年進一步降至3.4次/天,同比2024年上半年下滑10.3%,較2023年翻座率峰值下滑12.8%

翻座率的下滑直接導致了單店單量的減少。直營餐廳整體單店日均單量2022年329單,2023年409單,增幅24.3%,這主要歸因於復甦與運營提效,但2024年降至389單,同比下滑4.9%。2025年上半年進一步降至371單,同比2024年上半年下滑4.7%。

客單價、單量、翻座率同步下滑,最終導致單店平均消費額的全面下降。直營店由2023年的1.39萬元下降至2024年的1.24萬元,2025年上半年進一步下滑至1.18萬元;特許經營店由2023年1.35萬元下降至2024年1.23萬元,2025年上半年繼續下降至1.14萬元。

流動負債壓力突出

早期遇見小面得以迅速擴張,離不開資本的加持。品牌先后獲得九毛九、弘毅投資、碧桂園創投、喜家德水餃創始人高德福等累計超3億元注資,2021年B輪后估值達30億元。

在股權方面,淮安創韜是遇見小面的最大股東,持有約49.04%的股份。該合夥企業由創始人宋奇、蘇旭翔於2016年4月共同成立,二人分別持有66.67%和33.33%的合夥權益。第二、三大股東為百福控股及顧東生,分別持有15.44%及7.91%股權。

值得一提的是,百福控股現有股權為今年8月減持后權益。這位遇見小面外部的最大「金主」在當月以4800萬元對價轉讓了遇見小面1.71%的股權,持股比例從17.16%降至15.46%。對此,百福控股表示,中國餐飲業目前處於成長階段,出售股份可適時回籠初始投資成本。

更值得關注的是公司的財務結構。截至2024年底,公司資產負債率高達89.86%,雖然較2022年的95.77%有所下降,但仍處於行業高位。同時,公司的流動比率僅0.5倍,流動資產淨值持續為負,2025年上半年達到-2.55億元。截至2024年底,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為5000萬元,而短期借款達5000萬元,另有受限制銀行存款3132.4萬元。

在財務承壓的情況下,公司卻在IPO前實施突擊分紅。2023年宣派股息1950萬元,2025年3月再次派息1470萬元,累計分紅3420萬元。這種上市前分配本已緊張的資金儲備,進一步加劇了流動性壓力。公司解釋,流動負債增加主要由於動用流動資產為直營餐廳網絡拓展提供資金,以及根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將部分租賃負債入賬列作流動負債。

隨着門店急速擴張,品控與管理問題也逐漸暴露。2024年6月被北京市海淀區市監局點名整改,11月因經營環境不潔遭警告處罰。截至2025年10月25日,黑貓投訴 【下載黑貓投訴客户端】平臺相關投訴達237條,涉及食品內有異物、食后不適及服務態度不佳等。

針對上述問題,風口財經向遇見小面方面發送採訪函,截至發稿未獲迴應。

在資本加持下,遇見小面用規模擴張換來了增長故事,但能否將規模轉化為可持續的盈利能力,仍是其上市后必須面對的靈魂拷問。

撰寫/風口財經記者 趙衝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