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吉利陳益民:汽車低碳轉型直面長供應鏈挑戰,中國新能源「勢不可擋」

2025-10-27 11:44

來源:鳳凰網財經

鳳凰網財經訊 10月24日,鳳凰衞視集團聯合多家國際機構舉辦「零碳使命國際氣候峰會2025」,以「十年共識·五年同行」為主題,旨在匯聚各方智慧,共同探討在氣候治理新格局下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與行動,積極助力中國碳中和願景及全球減排目標的實現。

論壇期間,吉利控股集團高級副總裁兼總法律顧問、首席合規官(CCO)陳益民與鳳凰網財經對話,直指全球大型汽車集團實現零碳目標所面臨的核心困境。

「汽車產業鏈太長、範圍太寬,可能延伸到第十級、第十二級供應商。碳足跡貢獻的大頭實際上集中在上游的能源、礦產和原材料領域,而這些環節離我們最終產品最遠。」

在他看來,這場席捲全球的綠色革命,對汽車產業而言,最大的難點並非終端製造環節的技術革新,而是對漫長供應鏈的碳管理以及由此產生的成本控制與傳導挑戰。

吉利控股集團高級副總裁兼總法律顧問、首席合規官(CCO)陳益民

車企之手,難夠礦山的「碳」

陳益民進一步解釋,整車廠商作為產業鏈的終端,想要直接拉動遠在上游的能源、礦產等層級實現碳中和,「不管是從經濟上還是實際管理手段上都是有限的」。他坦言,如果這些高碳排的上游環節不主動進行減排,終端製造環節想單獨實現碳中和將極為困難,這構成了零碳轉型道路上最嚴峻的挑戰之一。

陳益民強調,如何激勵或驅動上游的能源、原材料等關鍵行業主動進行碳減排,是整個汽車產業能否實現碳中和願景的命門所在。

因此,他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確保國家政策在上游企業中得到更完善的落地,這需要國家與企業的雙向奔赴。於國家而言,在這方面實施管理驅動,讓上游企業有動力來做這件事。與此同時,企業則應變被動執行為主動規劃,將遵守政策視為提升ESG(環境、社會和治理)水平和長期競爭力的戰略機遇,並積極探索將政策要求轉化為新產品、新市場的可能性,實現社會責任與商業價值的統一。

消費者會為環保買單嗎?

除了管理半徑的挑戰,零碳轉型帶來的成本上升是另一大現實難題。使用綠色材料、綠色能源以及開發減排技術,都意味着更高的投入。這部分增加的成本最終會不可避免地傳導至消費端,導致低碳產品價格更高。

如何讓用户,尤其是消費觀念更為成熟的海外用户,心甘情願地為這份「綠色」溢價買單?陳益民的答案是,理想主義與務實主義相結合,「雙管齊下」。

「首先,我認為環境保護是人類共同面對的議題,它本身帶有理想主義的成分。大家需要建立起這個認知,即成本是需要考慮,但不是唯一的因素。」陳益民説,社會共識是接受綠色溢價的基礎。

僅依靠理想主義是不夠的。他指出更為務實和關鍵的一環:「另一方面,企業最好能做到讓低碳產品與非低碳產品在價格或價值上具有同等的競爭力。也就是説,我們能開發出更好的、低碳的、高質量的產品,但成本並沒有明顯提高。這自然就能推動用户接受和使用。」

壁壘背后的裁判權爭奪戰

當話題轉向國際上日益嚴苛的環保法規時,陳益民直言,當前以碳中和為代表的綠色法規,在很大程度上是傳統發達國家爲了重構全球競爭規則、重塑行業競爭力主導權的體現。

「我一直認為,這是因為中國的發展太快,中國的產品、技術、管理、資本,原來西方發達國家傳統擁有的優勢都逐漸被我們趕上甚至超過了。」陳益民分析道,「所以他們會採取新的手段來制衡你的競爭力,以保護他們的市場。我認為碳中和或環保法規是這些戰略工具的一部分。」

這一判斷,使得吉利面臨的合規要求從性質上發生了根本變化。「現在面臨的合規要求,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一種成本考量,現在可能上升爲一種爭奪規則主導權的競爭。」陳益民表示。

面對新的競爭維度,吉利乃至中國汽車產業的應對策略不再是簡單的被動合規,而是轉向系統的、主動的規則塑造。陳益民表示,首先應積極構建符合國際標準規範的碳覈算體系,並推動建立綠色產業鏈、零碳工業園,從根本上提升出口產品的綠色競爭力。

其次,是更為前瞻性的參與和博弈。「我們可以跟行業上下游共同努力、支持共享,我們可以主動參與國際規則的談判,甚至在法律司法途徑上進行一些反制措施的探討。」

陳益民表示,通過這樣的共同努力,目標是讓企業「從被動的合規部門,變成一個主動的規則塑造型組織」,從而既能照顧到貿易的公平,也能實現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中國汽車出海勢不可擋

當被問及這些挑戰會在多大程度上延緩中國汽車全球化的步伐時,陳益民展現了堅定的信心。他承認,複雜的國際規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們造成挑戰」,令出口步伐「稍微慢一些」。

但他話鋒一轉,強調中國產品本身的硬實力。「我認為中國產品的競爭力,尤其是現在的新能源產品的競爭力,是勢不可擋的。」陳益民説,「你(海外競爭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我們,但是中國產品憑藉其優異的品質、合理的成本、卓越的乘坐體驗和舒適性,再加上傳統機械製造水平的全面提升,我認為我們一定可以成功跨入國際市場,並在市場上大獲全勝。」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