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從 「投遍互聯網」 到 「死磕機器人」,孫正義的轉身,藏着軟銀野心

2025-10-27 18:15

不投虛的,軟銀要做「能落地的物理智能」。

作者| 路永麗

當多數人緊盯眼前收益時,孫正義卻以「看 300 年」的視野佈局未來。

從PC時代創辦軟銀,到移動互聯網時代拿下iPhone日本獨家代理權,再到AI浪潮中收購ABB、構建「物理AI」帝國,孫正義的每一步都踩在時代變革的臨界點上。他的故事里,既有「時間機器」投資理論的傳奇驗證,也藏着從激進擴張到理性深耕的蜕變。

在AI重塑世界格局的當下,孫正義預見未來AI將超越人類智能萬倍,而機器人將是AI從數字世界走向物理現實的關鍵載體。為此,他一邊綁定英偉達算力、投資 OpenAI、依託ARM築牢數字端AI生態,一邊從早期押注Pepper、波士頓動力,到如今投資思靈、優艾智合、傅利葉,並豪擲 53.75 億美元收購 ABB,持續攻堅物理端機器人領域。

他不是追逐短期風口,而是以長期視野圍繞"AI+機器人"建造一個橫跨數字世界與物理現實的AI帝國。這一次,孫正義能否在AI 時代續寫屬於他的傳奇?

一、從PC到移動互聯網,

孫正義的300年未來視野

1973年,16歲的孫正義因讀了一本著作對日本麥當勞社長藤田田敬慕不已,費盡周折求得一次當面請教的機會。當孫正義問及創業方向時,藤田田説「不要看過去的行業,要看未來的行業,計算機值得關注。」這番前瞻性的指引徹底改寫了孫正義的人生軌跡。

同年,孫正義赴美留學,其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讀書期間展現出驚人的商業天賦,憑藉在校園內販賣日本遊戲機(半年獲利超150萬美元)及發明世界上第一臺電子翻譯機(后以170萬美元專利費出讓給夏普公司)賺得第一桶金

隨后,他用這筆資金創辦了Unison World公司,卻在初具規模后以200萬美元價格將其出售並返回日本。在后續採訪中,孫正義表示離開硅谷是爲了履行對母親「赴美只為求學,終將回國」的承諾。

實則,這一決定背后有着深層考量,其早期求學與創業經歷浸潤於硅谷高科技產業氛圍,在這里他目睹了計算機革命的興起,深受比爾・蓋茨、史蒂夫・喬布斯等人事蹟的鼓舞。他回國時,恰逢日本經濟進入高度繁榮期,市場對新技術渴望已久。

彼時PC行業剛剛興起,孫正義憑藉對本土市場與文化的深刻認知以及在美國積累的技術視野和商業經驗,敏鋭地捕捉到日本市場對軟件和信息技術的需求,並於1981年成立軟銀(SoftBank),軟銀寓意「軟件銀行」,早期從事軟件分銷業務。1994年,軟銀在日本上市,市值達30億美元,為未來擴張奠定基礎。

積累一定資本后,為實現擴張,孫正義將目光投向了投資領域。1995-1996年間,在雅虎尚未盈利的初創期,他敏鋭洞察到互聯網流量的巨大價值,先后投資1.05億美元獲得35%股權。這筆投資不僅拯救了雅虎,更助其確立了全球互聯網門户霸主地位。1996年雅虎上市,后股價飆升,為軟銀帶來超100倍的回報。

孫正義乘勢推動成立雅虎日本,該平臺后續成長為日本最大的門户網站,進一步鞏固了軟銀在互聯網領域的行業地位。

而孫正義在互聯網領域最傳奇的投資當屬2000年與馬雲6分鍾會談后,決定向阿里巴巴投資2000萬美元。他看中馬雲的願景與執行力,認為中國電商潛力巨大。2014年阿里上市,軟銀持股價值超600億美元,回報超3000倍,成為投資史上的經典案例。

然而,巔峰之后,危機接踵而至。1999-2001年,全球科技股泡沫破裂。重押了300家互聯網企業的軟銀股價在六個月內暴跌99%,市值從2000億美元跌至20億美元,孫正義個人資產蒸發約700億美元,公司瀕臨破產。

但孫正義未被擊垮,他堅信互聯網泡沫只是短期震盪,長期價值終將釋放。這種長期主義視角成為他后續行動的哲學基礎。同時,他深刻反思,開始強化風險控制,調整投資組合,並積極拓展新賽道。

2004年,軟銀收購日本電信株式會社,進入固定電話通信領域。

「那時,我判斷是進入下一個階段的時候了,互聯網會變成移動互聯網。」孫正義在採訪中曾這樣覆盤當時的戰略判斷。據其描述爲了搶佔移動互聯網先機,他在申請移動通信牌照遭拒后,與政府對簿公堂近一年,最終推動市場開放。

期間,他意識到需要一款具有顛覆性的產品來支撐業務發展,於是帶着基於iPod功能的手機草圖前往美國會見喬布斯,希望合作推出音樂定製手機。

然而,喬布斯當場否定了他的方案,並透露了正在研發iPhone的計劃。孫正義敏鋭地意識到iPhone的潛力,當場提出希望獲得日本市場的獨家銷售權,這一請求被喬布斯質疑,軟銀當時還未擁有移動通信運營商資質,兩人達成口頭約定。

此后,孫正義迅速行動。2006年,他以高達2萬億日元(約200億美元)的代價,收購了日本沃達豐(后更名軟銀移動)躋身日本三大通信運營商之列。在后續談判中,他接受了蘋果所有苛刻條件,並以極具創新的日本市場推廣方案打動了喬布斯,於2008年成功拿下iPhone在日本的獨家代理權,奠定了軟銀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優勢地位。

從軟件分銷到互聯網投資,從固定電話到移動通信,孫正義的每一步都緊扣未來趨勢。他常説:「我看的不是30年后而是300年后;我不看昨天,不看現在,我看的是未來。」他將投資視作塑造未來的重要方式而非單純獲取財務回報的手段,並將其比作「時間機器」,主張通過支持創新企業提前佈局未來技術趨勢。

二、AI豪賭與救贖:豪擲千億願景基金,

靠ARM上市回

2012 年,孫正義用 220 億美元收購美國第三大移動通信商 Sprint,並積極推動其與美國第四大電信運營商T-Mobile合併,希望把當年在日本的神奇操作複製到北美。

2016年又斥資320億美元以溢價43%的代價收購了芯片王者ARM,這是軟銀歷史上最大的收購,儘管當時市場普遍質疑其商業性價比,但在孫正義的戰略佈局中,ARM被視為抓住物聯網及AI大潮的門票。

這位極具前瞻性的投資「狂人」早就洞見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下一代信息革命的曙光。他在后續訪談中明確表示:「CPU、存儲、通信三大核心技術過去30年已實現100萬倍提升,未來仍將延續這一趨勢,為AI的全面落地奠定基礎。」他對此深信不疑,而這需要大規模長期投資來佈局未來科技生態。

基於這一判斷,2017年,孫正義發起規模高達千億美元的願景基金,明確將AI作為核心投資方向。該基金規模超過了當時全球風險資本的總和,其中450億美元來自沙特王儲,既是資本工具,更是軟銀從電信運營商向科技投資平臺轉型的核心載體。

願景基金採取高估值、強控制權的投資策略,密集押注Uber、WeWork、字節跳動等全球科技獨角獸,試圖以資本推動技術商業化,構建一個互聯互通的AI生態。

據說孫正義的投資方式非常簡單粗暴,要麼不投,要投就「砸錢」佔股三分之一,單筆金額高達1億至2億美元,如果對方猶豫就以「不接就投給對手」説服創業者。

馬雲曾評價他 「極具遠見、膽識過人,擁有世界上鮮有人及的勇氣」,孫正義卻調侃 「這份勇氣讓我虧了不少錢」。

2019至2021年市場下行,願景基金遭遇鉅額虧損:2019財年因WeWork上市失敗(估值從700億美元跌至78億美元),錄得1.8萬億日元(約1176億人民幣)虧損;2021財年因滴滴、Coupang等重倉企業股價大幅下挫,疊加阿里等核心持倉市值縮水,虧損進一步擴大至2.64萬億日元(約1400億人民幣),軟銀集團因此揹負數百億美元整體虧損。

這場危機引發外界對其投資策略的質疑。2022年軟銀財報會上,孫正義認錯並宣佈退出軟銀和願景基金日常管理,將主要精力放在推動芯片設計公司ARM的增長和IPO上。

彼時,ARM受物聯網發展不及預期影響,成本攀升、利潤下滑,2019年淨利潤不足3億美元。孫正義曾計劃出售ARM,2020年與英偉達達成400億美元交易,卻因反壟斷審查失敗,交易於2022年終止。這一挫折讓孫正義徹底轉變思路,決定推動ARM獨立上市。

為確保上市成功,孫正義傾注大量精力主導籌備工作:一方面牽頭優化ARM業務結構,聚焦AI芯片等高增長賽道,強化核心技術競爭力;另一方面積極協調全球監管機構,解決跨境上市的合規性問題,並組建專業團隊推進財務梳理與投資者關係維護,為ARM登陸資本市場掃清障礙。

2023年9月,ARM在納斯達克上市,發行價51美元/股,首日漲25%。2024年,隨着AI熱潮興起,ARM市值飆升,較發行價上漲3.5倍,市值一度突破1900億美元。軟銀持股約90%,通過ARM上市,不僅回籠資金,更因ARM股價暴漲實現鉅額賬面盈利,孫正義也藉此翻身。

不過,由於願景基金的鉅額虧損,他錯失兩次關鍵 AI 機遇:一是未入局Open AI早期融資,僅在2024年ARM上市回籠資金后,以5億美元參與其66億美元后續融資,錯失價值爆發的黃金期;二是2017年斥資40億美元購入英偉達股份,2019年因財務壓力全部減持,錯失算力需求激增帶來的股價紅利。

經此起伏,孫正義以ARM上市為轉機,認清核心技術資產的長期價值,變得更加理性成熟,投資策略從激進擴張轉向審慎穩健,更注重風險防控與價值錨定,將資源集中於AI、半導體等具備底層壁壘的硬核領域,為下一輪科技浪潮蓄力。

三、從Pepper停產到押注ABB,

物理AI願景砸進工業現實

孫正義的野心遠不止於投資。他曾直言:「別拿我與蓋茨、扎克伯格比,他們只經營一個業務,而我參與了上百個。我控制的是整個科技生態系統。我不是CEO,我正在打造一個帝國。與我對應的應該是拿破崙、成吉思汗或秦始皇」。

孫正義堅信,人工智能將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革命,未來一切都應該重新定義。在他看來,未來將由"代理式AI"與"物理AI"共同構成。個人代理將在2-3年內廣泛普及,並完成從「信息工具」到「智能夥伴」的本質蜕變。

機器人作為「物理AI」的核心載體,是AI從數字世界進入物理世界的關鍵,在孫正義的AI帝國藍圖中,始終佔據核心地位。

軟銀的機器人征程始於2012年對法國Aldebaran的收購,並在此基礎上組建了軟銀機器人公司(SBRH)。2014年,其首款情感交互機器人Pepper問世;2017年,軟銀又將業界標杆波士頓動力收入囊中。

然而,這些明星產品均因技術願景與市場現實脱節而折戟。由於功能侷限、成本高昂且可靠性差未能支撐其情感機器人定位,Pepper最終未打開消費市場,被迫在2020年停產,波士頓動力后續也因始終未能解決商業落地問題,在2021年80%的股權被轉賣給現代汽車。

接連受挫促使軟銀徹底調整機器人戰略,從追求"通用人形"的強干預收購,轉向攻堅"通用能力"的多層次生態投資。戰略重心轉向工業、物流等具備明確商業價值的場景,着力在能產生直接經濟效益的領域建立標準與落地範式。

在工業與物流自動化領域,軟銀於2021年通過投資協作機器人企業思靈機器人、收購倉儲物流機器人公司Berkshire Grey及參與工業移動機器公司優艾智合融資,構建了從工業高精度控制到智能倉儲分揀的完整自動化鏈條。

同年,軟銀分別投資擎朗智能(餐飲酒店配送)與高仙機器人(商用清潔),卡位"無人配送"和"無人清潔"這兩個場景明確、易於規模化的細分領域。

2022年,軟銀進一步拓展至醫療康復領域,傅利葉智能注資4億元人民幣,該筆投資不僅着眼於康復機器人的市場潛力,也為軟銀未來參與通用人形機器人技術研發埋下伏筆。

與此同時,軟銀也在同步強化底層能力佈局,2024年,軟銀領投SkildAI,強化機器人"通用大腦"能力在算力與芯片層孫正義在2023年投入200億日元建設算力平臺,並深化與英偉達合作,次年,軟銀收購英國芯片公司Graphcore,2025年增持英偉達與臺積電股份,並向英特爾投資20億美元,全面強化對AI芯片與先進製程的掌控力; 

在平臺與訓練資源層,2025年,軟銀與OpenAI、甲骨文共同啟動「星際之門」數據中心計劃,總投資規模預計達5000億美元,並承諾向OpenAI投入鉅額資金(報道稱約300億美元),據10月26日最新消息,軟銀集團董事會已批准向OpenAI追加225億美元投資,加上此前已撥付的75億美元,其 300 億美元投資計劃進入實質性落地階段。

這一系列佈局彰顯了軟銀"物理AI"生態的長期佈局,以垂直場景應用為牽引,以全棧技術能力為支撐,持續推進其"AI時代全球組織者"的願景。

2025年10月,軟銀以53.75億美元收購ABB機器人業務,這不僅是一次資產併購,更標誌着孫正義的AI戰略正式邁入系統整合階段。這一收購帶來三重核心價值:

首先,重塑軟銀角色,推動軟銀從單純以資本鏈接資源的「生態投資者」,轉變為掌控ABB生產工具、可主導生態規則與技術落地的「生態主導者」

其次,獲取工業場景的核心資產,作為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ABB成熟的自動化技術與全球市場佈局,全球工廠網絡,為軟銀AI技術提供了真實的測試場,其工業級數據成為訓練「物理AI」的寶貴資源;

最后,完成了戰略整合閉環。ABB成為串聯軟銀前期機器人佈局的主線,將分散的投資轉化為協同增長的生態體系。

軟銀在機器人領域的佈局,清晰展現了孫正義從試圖以資本催熟未來的「投資狂人」到尊重商業規律的「生態組織者」的蜕變。正如硅谷投資人比爾·格利所言:「Benchmark想要的是賺錢,而孫正義,他想要的是傳奇。」在AI重塑產業的時代,孫正義能否續寫傳奇,將取決於他能否通過ABB這一支點,將「物理AI」的技術藍圖轉化為真正可持續的商業帝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