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eSIM報告:誰在加速創新?(附產業圖譜)

2025-10-27 09:26

創造新模式,培育新業態。

日前,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官宣,其不僅拿到eSIM手機運營服務商用試驗批覆,還全面上線 eSIM 手機業務。這一突破讓eSIM技術在國內從物聯網智能穿戴領域延伸至手機端,開啟商用新篇章,更將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新助力。

在業內看來,中國eSIM手機試商用的啟動,正成為全球 eSIM 手機產業規模化擴張的關鍵推力。此前,中國 eSIM 業務的應用場景集中在智能手錶、平板電腦等小品類終端,而手機作為用户基數最大、市場規模最廣的終端品類之一加入后,將為整個 eSIM 產業鏈注入強勁動能。

這一突破的核心優勢在於中國的產業基礎,全球 80% 的手機產能集中在中國,這意味着 eSIM手機的生產製造能依託成熟的供應鏈快速落地。

同時,中國市場的試商用將加速 eSIM 產品設計標準、製造流程的全球協同,推動產業走向一體化。這種一體化不僅能幫助產業鏈上下游廠商壓縮研發與生產成本,還能打破區域技術壁壘,為 eSIM 手機在全球範圍內的普及鋪平道路,最終實現產業規模與市場滲透率的雙重提升。

事實上,小小的eSIM背后撬動的是大的產業鏈,eSIM產業鏈涵蓋了芯片設計製造、平臺運營、網絡服務、終端集成與場景應用等多個彼此協同的環節。隨着產業鏈持續投入技術研發與商用驗證,一系列面向早期市場的產品方案已落地,率先覆蓋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等消費終端,並延伸至車載、智能表計等物聯網場景。《通信產業報》全媒體研究組試圖繪製產業鏈圖譜,呈現從芯片源頭到終端應用的完整鏈路,為行業梳理技術演進脈絡、識別核心參與者,進而洞察 eSIM 產業未來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上游:

芯片廠商蓄勢待發

芯片設計位於eSIM產業鏈的最上游,是決定整機性能、安全等級與成本的關鍵環節,隨着eSIM芯片技術的不斷完善,其集成度和安全性顯著提升,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為下游應用提供了更可靠的技術支撐,加速了eSIM在各類終端設備中的普及進程。

全球eSIM主戰場仍由歐美廠商把持。意法半導體、英飛凌、捷德等巨頭牢牢佔據高端賽道,以高算力、高安全等級的芯片方案鎖定運營商、車企及旗艦終端訂單,形成事實上的技術壁壘和利潤護城河。

近年來,華大電子、紫光同芯等國產芯片廠商積極轉向eSIM芯片領域,相繼跨過量產紅線,產品批量導入智能手機、可穿戴及物聯網模組,帶動國產eSIM出貨規模快速抬升。儘管高端市場仍待突破,但消費電子物聯終端的龐大內需,已為本土廠商打開一條清晰的商業上升通道。

例如,華大電子全新發布國內首顆通過 「GSMA eSA 認證」 的安全芯片CIU98_G50。CIU98_G50 是華大電子針對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及便攜式終端設計的消費eSIM 解決方案;CIU98_G25 是針對國內 eSIM 應用需求定製優化的解決方案;針對物聯網車聯網設備,華大電子同步推出 CIU98_G01 解決方案。

作為中國eSIM產業的先行者與建設者,紫光同芯多品類eSIM解決方案已在全球眾多國家和地區實現商用:符合GSMA SGP22 V2.5標準,支持全球多制式網絡無縫切換,覆蓋全球400+運營商,成功導入多家知名設備商。

相較於傳統 SIM 卡一顆芯片對應一個固定碼號的簡單模式,eSIM 芯片能夠通過空中下載技術存儲多個碼號。然而,eSIM 芯片在底層肩負着保障eSIM業務平穩安全運行的重任。它的發展給傳統SIM芯片帶來了諸多新挑戰,從安全性到可靠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業內備受關注的安全問題,從芯片設計到製造過程的嚴謹把控,再到測試環節的精準篩查,以及個人化的精細處理,eSIM的安全在於生態鏈相互協作系統化解決。近年來,芯片廠商推出了支持國密算法的eSIM芯片,提升數據加密等級,防範身份克隆風險。目前,國內芯片廠商已與 COS(卡操作系統)、LPA(本地配置助手)、DP+(遠程管理平臺)廠商攜手共進,形成了緊密的生態閉環,共同推動上下游產業協同進步,助力整個產業鏈的發展。

中游:

為卡商打開新增長空間

eSIM芯片的下游,東信和平、握奇數據、恆寶股份(維權)楚天龍等智能卡商進行軟件協同,由這些卡商提供eSIM產品解決方案及數字安全解決方案等服務。近些年,隨着智能卡的發展和移動支付的推動,SIM卡、銀行卡等逐漸進入綜合交通領域,公共交通一卡通行業面臨着激烈的競爭。

這種競爭的激烈程度可以從部分上市公司業績上得以印證。例如,東信和平2025年上半年營業收入6.4億元,同比下降11.24%。淨利潤8046.67萬元,同比增長1.48%,經過營收實現兩位數增長,但利潤增速不足2%。恆寶股份則呈現營收淨利雙下滑的狀況,上半年營業收入為4.30億元,同比下降8.64%;歸母淨利潤為3535.41萬元,同比下降44.41%。

楚天龍經營業績承壓更為明顯,2025年上半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57億元,同比下滑4.83%;歸母淨利潤虧損0.40億元,同比下滑213.07%。對此,楚天龍稱,上半年,由於市場競爭加劇以及產品需求波動,部分智能硬件、軟件及服務項目的驗收期較長等影響,公司收入同比出現小幅下滑,其中嵌入式安全產品由於平均單價下降導致收入下滑,智能硬件、軟件及服務業務同比增長較大。

eSIM的佈局來看,恆寶股份eSIM領域的佈局較為積極。恆寶股份作為全球首批通過 eSIM 平臺 SM 全系列產品認證,並支持海外雲節點部署及認證的企業,已構建起覆蓋全產業鏈的技術方案。

東信和平已經構建了四個系統軟件平臺:號卡管理平臺、eSIM遠程訂閲管理平臺、可信數字身份安全管控平臺和數字化資產管理平臺。東信和平表示,「持續強化以eSIM可信安全硬件為核心的技術基礎,深化軟件平臺、行業應用與智能終端的融合賦能戰略。」

儘管東信和平恆寶股份等智能卡商短期面臨傳統業務競爭加劇帶來的業績承壓,但 eSIM 技術的規模化落地正成為其突破增長瓶頸的核心變量,為長期發展打開全新價值空間。作為數字連接的核心入口,eSIM 在手機端試商用的啟動與車聯網物聯網等場景的深度滲透形成共振,重塑了智能卡商的增長邏輯。

下游:

聯通搶跑運營商跟進 場景持續擴容

根據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的預測,到2025年底全球或將有約10億eSIM智能手機連接,到2030年這個數字將增長到69億。中國作為最大市場之一,到2025年底,eSIM智能手機滲透率預計達20%至35%(約3.5億台)。物聯網設備領域的增速更加可觀,2023年的eSIM物聯網連接僅2200萬,2026年或將飆升至1.95億,複合增長率超80%,2030年全球物聯網eSIM需求預計達智能手機的數十倍。

在運營商領域,早在2015年,聯通華盛就率先啟動eSIM技術研究,成為國內最早介入eSIM業務的運營商;2018年,中國聯通成立eSIM產業合作聯盟,聯合華為、聯想高通等企業推動生態建設;2022年,中國聯通建成國內首個自主知識產權的eSIM管理平臺,具備一號雙終端、獨立號碼雙業務能力。

今年9月,iPhone Air取消了實體SIM卡槽,僅支持eSIM中國聯通是首家支持iPhone Air eSIM業務的運營商。

截至2025年10月13日上午,中國聯通eSIM業務預約人數已突破6萬人,且持續增長。用户可通過中國聯通APP、微信公眾號或線下營業廳提交申請,但正式開通需等待后續通知。

對於中國聯通而言,eSIM是實現差異化競爭的重要抓手,通過率先佈局新技術,吸引對eSIM敏感的高價值用户,優化用户結構,提升市場份額。同時,中國聯通終端渠道業務在當年推廣得最好,率先在手機端推出eSIM業務,由其來拓展打開市場符合商業規律。

與此同時,模組廠商也正在物聯網領域打開新的想象空間。例如,8月6日,模組廠商移遠通信在投資者關係平臺上答覆投資者表示,公司模組支持eSIM服務,並攜手合作夥伴,圍繞eUICC卡、模組硬件、eSIM遠程管理平臺、連接管理平臺,及設備管理平臺,聯合打造了一套統一高效的IoT eSIM端到端解決方案。

作為全球領先的無線通信模組和AI解決方案提供商,廣和通全棧式解決方案覆蓋AIoT模組、AI模型、智能體、全球資費和雲服務。在eSIM領域,目前,該公司支持 eSIM 的無線通信模組產品型號較為豐富,相關產品主要應用於各種物聯網設備。

eSIM並非孤立的技術,它與5g、AI、物聯網等技術的融合,正在催生新的應用形態。比如在車聯網領域,搭載eSIM的智能汽車能在跨國行駛時自動切換當地運營商網絡,保障導航、自動駕駛數據傳輸的連續性;在工業互聯網中,eSIM與邊緣計算結合,可實現設備的實時數據採集與遠程監控,為預測性維護提供通信支撐。

eSIM 的應用場景正持續擴容,手機端應用僅是其 「全場景閉環」 的最后一環,當前已廣泛滲透至消費電子、工業互聯、智慧出行等多元領域。在消費電子領域,eSIM 支持範圍不斷擴大,以中國聯通為例,目前已覆蓋智能手錶、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及物聯網終端等 75 款設備。在產業與技術層面,eSIM 應用向更深層次延伸,在工業互聯、智慧出行等場景不斷落地。

eSIM 手機商用的突破,本質上是為數字經濟發展搭建了更高效的連接底座。其通過 「無卡化」 革新降低設備互聯成本,提升終端智能化水平,推動消費電子與產業互聯網的深度融合。產業鏈各環節在技術協同與需求驅動中形成的發展動能,不僅將加速中國通信產業的自主可控進程,更將為全球 eSIM 產業貢獻標準制定、生態構建的中國方案。從長期看,eSIM 所撬動的不僅是千億級的終端市場,更是萬物智能互聯時代的產業新生態,成為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中國eSIM發展正當時:

創造新模式 培育新業態

隨着eSIM 技術的不斷推廣,對終端用户、設備廠商以及運營商等多層面都產生了深遠且積極的影響。 對於運營商而言,傳統獲客模式主要依賴線下門店、網點以及實體 SIM 卡的發放,成本高昂且效率有限。eSIM 技術的普及,使運營商能夠通過線上渠道便捷地發展用户,無需再承擔寄送SIM卡的成本,顯著降低了獲客成本,提高了業務拓展效率。

對於終端廠商而言,帶來的更多是利好。隨着終端產品形態的日益豐富,如穿戴設備、智能眼鏡、智能戒指等小型化設備不斷涌現,傳統SIM卡的物理插拔方式已難以適配。eSIM 技術憑藉其無需物理插拔、僅需芯片集成的優勢,為設備廠商提供了更友好的解決方案,不僅提升了設備的防水性能,還為產品的創新設計與功能拓展提供了更多空間,有力推動了終端設備的多樣化發展。

此外,eSIM 卡小巧體積最直接的影響是減少了終端設備的空間,國內絕大部分用户Nano-SIM 的物理規格是12.3 毫米×8.8毫米×0.67 毫米,相比之下,eSIM卡佔用空間僅為Nano SIM卡的1/3,且以貼片形式直接焊在主板上,免去了卡槽與托盤,不僅提升了整機的密封等級和防水防塵能力,還把省下的空間讓給電池、相機模組等部件,進一步幫助設備做薄做輕。

eSIM 商用試驗的落地,是中國通信行業順應全球技術潮流與 5g-A、物聯網發展需求的必然選擇,標誌着 「無卡化」 時代加速到來。從聯通先行到三大運營商齊動,其背后是技術儲備、產業協同與政策環境的成熟,更折射出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決心。這一變革不僅通過精簡設備空間、優化用户體驗賦能終端創新,更撬動芯片、平臺、場景應用全產業鏈升級,為 AIoT 等新興領域提供關鍵支撐。儘管安全風險、用户習慣與模式轉型仍是挑戰,但eSIM 作為萬物智聯的 「新鑰匙」,將加速通信業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未來邁進。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