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7 19:08
廈門國際銀行10月27日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擬公開發行2025年金融債券(第二期),募集規模最高可達70億元(基本發行規模為40億元,若債券的實際全場申購倍數α≥1.4,發行人有權選擇行使超額增發權,即在本期債券的基本發行規模之外,增加發行不超過30億元;若本期債券實際全場申購倍數α<1.4,按照基本發行規模發行)。
廈門國際銀行披露的募集説明書顯示,不良貸款率從2022年末的1.26%攀升至2025年6月末的2.11%,撥備覆蓋率從2022年末的168.42%跌至2025年6月末的103.94%,跌破150%監管紅線;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8.72%,逼近7.5%監管標準。境外附屬機構持續虧損,淨利潤較2022年高峰縮水超七成。這家曾以「國際化」為標籤的城商行,正面臨資產質量惡化、資本消耗與盈利下滑的三重夾擊。
資產質量持續承壓,風險緩衝墊變薄
資產質量是銀行經營的生命線。然而,廈門國際銀行的這份生命線正面臨考驗。
根據募集説明書數據,廈門國際銀行不良貸款率已從2022年末的1.26%,連續攀升至2023年末的1.96%、2024年末的2.12%,並在2025年6月末維持在2.11%的高位。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不良貸款率上升了85個基點,增幅超過67%。
更為嚴峻的是,衡量銀行風險抵禦能力的撥備覆蓋率出現了大幅下滑。該指標從2022年末的168.42%,下降至2023年末的116.18%,繼而降至2024年末的105.47%,到2025年6月末為103.94%。這意味着,其撥備覆蓋率已連續兩年低於150%的監管要求。銀行用於抵禦風險的「安全墊」正在顯著變薄。
此外,潛在的風險資產也在增加。關注類貸款佔比從2022年末的2.32%升至2025年6月末的5.29%。關注類貸款雖未劃入不良,但已是風險信號,規模的擴大預示着未來不良貸款仍有上升壓力。
廈門國際銀行在募集説明書中承認,近年來全球經濟形勢複雜,實體經濟受到衝擊,導致「發行人資產質量持續承壓」。為應對壓力,2025年1—6月、2024年度、2023年度和2022年度,廈門國際銀行信用減值損失分別為25.82億元、83.43億元、72.81億元和50.10億元。大量利潤被用於覈銷和計提撥備。
盈利能力大幅波動,收入結構亟待優化
盈利能力的劇烈波動,是廈門國際銀行面臨的另一核心挑戰。其利潤表現如同「過山車」,穩定性不足。
2022年,廈門國際銀行實現淨利潤58.79億元。2023年淨利潤驟降至9.72億元,同比下滑超過83%。2024年,淨利潤小幅回升至15.04億元,但僅大致相當於2022年水平的四分之一。2025年上半年,淨利潤為10.30億元。
導致利潤劇烈波動的首要因素是利息淨收入的大幅收縮。作為銀行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該行的利息淨收入從2022年的127.31億元,降至2023年的77.15億元,並在2024年進一步降至65.44億元。兩年間,核心收入來源縮水近一半。2025年上半年,廈門國際銀行利息淨收入為37.12億元。
對於利息淨收入的下降,募集説明書給出了部分解釋:一是發行人主動採取防禦策略、收緊風險偏好,加大對本地優質企業貸款投放,導致貸款利率下降;二是人民幣市場利率持續下行,帶動貸款收益水平下行;三是存款成本下降幅度不及貸款利率。
另一方面,非利息收入的波動性也加大了盈利的不確定性。其中,投資收益從2023年的46.24億元躍升至2024年的64.84億元,成為支撐當年利潤的關鍵。該行解釋稱,這主要是由於「2024年國債利率下行,發行人把握市場機會兑現債券價差」。但這種依賴於市場機會的投資收益,其可持續性存疑。2025年上半年,隨着市場行情反轉,其投資收益便回落至13.41億元。
這種收入結構反映出,廈門國際銀行在依賴傳統存貸業務的同時,正試圖通過金融市場交易來平滑業績,但這也使其盈利更容易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
資本充足率持續下行,內生增長能力承壓
在資產質量壓力和盈利波動之下,廈門國際銀行的資本充足指標滿足監管標準,但已呈現明確的下行趨勢,內生資本積累能力受到關注。
根據最新監管辦法計量,廈門國際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從2022年末的9.03%,逐步下降至2023年末的8.83%、2024年末的8.81%,直至2025年6月末的8.72%。一級資本充足率也從2022年末的10.35%降至2025年6月末的10.06%。
廈門國際銀行核心一級資本的持續走低,與其盈利能力的下滑形成呼應。利潤的減少直接削弱了銀行通過內源性渠道補充資本的能力。
面對資本壓力,銀行通常有兩種選擇:一是外部融資,二是調整資產結構。廈門國際銀行顯然採取了雙管齊下的策略。
在外部融資方面,該行近年來頻繁通過發行資本債券和金融債券來「補血」。募集説明書顯示,截至文件出具日,發行人已發行未到期的人民幣金融債券(含二級資本債券、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合計達560億元。本次繼續發行最高70億元的金融債券,也是這一邏輯的延續。
在資產結構方面,該行總資產中的「發放貸款和墊款」佔比,從2022年末的55.67%降至2025年6月末的50.40%。適度壓降風險權重較高的信貸資產,有助於節約資本消耗,但這可能以犧牲一定的利息收入為代價,與前述的盈利壓力形成兩難。
聯合資信對廈門國際銀行的評級報告給予其主體長期信用等級和本期債券信用等級均為AAA,評級展望為穩定,表明該行違約風險極低,但同時也提示了以下五個方面的潛在風險或挑戰:
1、信貸資產質量及撥備承壓。
受經濟低位運行和港澳地區銀行業環境影響,廈門國際銀行自2023年起對部分重組貸款下調五級分類,導致不良貸款和關注類貸款規模上升,信貸資產質量面臨壓力,同時撥備水平也受到一定影響,需警惕外部環境變化對資產質量的進一步衝擊。
2、存貸款業務發展承壓。
公司存款因負債結構調整及境外機構存款下降而減少;同時,在國際形勢複雜、國內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企業和個人信貸需求疲軟,疊加銀行主動壓降異地業務,導致公司貸款和個人貸款規模也出現下降,相關業務發展面臨挑戰。
3、核心資本面臨補充壓力。
銀行持續加大服務實體經濟力度,業務擴張對資本形成消耗,核心資本充足水平面臨補充壓力,需要關注其資本補充計劃與資本充足性指標的后續變化。
4、盈利能力承壓。
淨息差因利率下行、減費讓利及外幣存款成本上升而收窄;同時,銀行加快風險出清、增提減值損失,對利潤造成較大負面影響,整體盈利能力面臨較大壓力。
5、外部環境及國際化戰略帶來風險管理挑戰。
在宏觀經濟下行和金融監管趨嚴背景下,信貸與投資資產面臨的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增加;同時,作為一家「國際化」定位的銀行,其不斷擴展的境外分支機構對整體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持續關注其風控體系的有效性。
不良貸款的攀升侵蝕了利潤,利潤的波動削弱了內源性資本積累的能力,而資本的承壓又可能限制其未來風險資產的擴張能力,甚至影響其服務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債雖能解一時之渴,但並未從根本上解決盈利與風控的難題。
如何打破這個負向循環,廈門國際銀行在支持實體經濟、管理資產風險和維護資本充足之間找到一個可持續的平衡點,是管理層必須直面的長期課題。市場的目光,將聚焦於其能否拿出切實的轉型方案,而不僅僅是融資計劃。
責任編輯:王馨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