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7 18:33
轉自:北京日報客户端
北京市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創新研討會近日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舉行。記者從會上了解到,《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指南(2025年)》(以下簡稱《指南》)目前已正式發佈,首次提出「以智助建」這一類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新應用場景。
2024年10月,北京市發佈了《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指南(2024年)》。作為全國首個全學段AI教育應用系統方案,這份指南為首都智能化教育發展繪製了發展路線圖、提供了應用工具箱,並劃定了安全紅線,確保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科學、安全、可持續落地。此次研討會上,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對新發布的《指南》及配套《實施導引》進行了深入解讀。
據介紹,新版《指南》創新性提出了「北極星—地平線—新航道—紅綠燈」四維框架,構建了「總指南統領+分學段導引支撐」的「1+4」立體化動態指南體系:
1個總指南明確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技術發展與應用概述、基本原則、應用場景、規範要求」,統籌技術應用與治理規範,為各類教育協同發展提供總綱領。
4個實施導引涵蓋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終身教育,突出各級各類教育特色。
新版《指南》提出了「以智助教、學、評、育、研、管、建」七大領域的 67 個典型場景(文末附完整內容)、100個優秀案例,形成「全學段、全鏈條、全維度」的 AI 賦能體系,為各級各類教育場景的人工智能應用提供實踐指引。《指南》文本已經在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官網公佈。
《指南》聚焦專業、課程、教材、教師、基地、資源、平臺等重點要素建設,首次提出「以智助建」,豐富了人工智能賦能教學的應用場景。
《指南》建議,高等教育要聚焦「金課程、金教師、金專業、金教材」體系建設,深入探索人工智能在學科大模型、AI 融合課程、師生 AI 素養提升、專業結構與內涵升級、教材形態及應用模式革新等多元場景中的智能應用。
在職業教育領域,《指南》提出,藉助職業教育行業專業大模型,促進專業、課程、教材、師資、實習實訓基地等教學關鍵要素聯動,實現「建—用—管—評」全鏈條賦能,促進職業教育專業數字化升級和育人範式變革。
在基礎教育領域,《指南》建議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賦能課程建設、教材優化與資源建設,以滿足課程設計、教材內容、教學資源的多元化創作與動態更新需求。打破傳統教育時空邊界,優化教學關鍵要素配置,重塑智能時代基礎教育教學體系,推動構建素養導向、關注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和諧課堂,助力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均衡和大規模因材施教。
在終身教育領域,《指南》提出,在學習型社會構建中,以技術創新深度賦能課程建設、資源建設與學習平臺建設,形成「數據驅動、能力本位、生態協同」的智慧型終身教育服務體系,為不同羣體的終身學習需求提供精準化、動態化、協同化支撐。通過各領域關鍵要素優化,推動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多層次、多維度、可持續的人工智能應用生態,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與教育服務新質生產力,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北京將持續推進《指南》落地,通過政策引領、案例示範、技術支持與平臺推廣,讓更多成熟的AI教育應用成果走進課堂、服務師生,構建安全、科學、可複製的教育智能化新生態,為全國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可借鑑的「北京樣本」。
此次研討會由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教育學院聯合主辦,組織大、中、小學和職業院校領域代表,共同分享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前沿理念與創新探索。海淀區教委、人大高瓴人工智能學院、人大附中、人大附小聯合展示了大中小貫通AI賦能創新人才培養的區域實踐及「AI+X」跨學科賦能教學的鮮活案例。
作為《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指南(2025年)》的具體落地實踐展示,海淀區中關村二小、北京市廣渠門中學、北京八十中和北京昌平職業學校等四所代表性學校,分享了AI創新思政教育和科學教育、AI助力教師專業成長、AI賦能破解答疑困局、智能製造數字孿生場景助力實訓教學等典型案例,幫助與會者更好地理解指南在不同學段、不同場景的應用路徑。研討會還聚焦大中小教育一體化、人工智能賦能科學與人文教育、通識教育分學科研究等主題設立九個分論壇,市區教研員與各學校一線教師們深入探討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跨學科應用與教學創新。
來源:現代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