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比特幣「已不再夠用」:礦商轉向人工智能推動股價飆升

2025-10-27 21:15

  比特幣礦商正利用其算力為需求旺盛的人工智能熱潮提供支持,這一趨勢已引起投資者關注。

  曾經專注於挖掘數字代幣的企業,如今正簽署長期合同,將其土地、能源和數據中心資源用於處理人工智能工作負載。

  IREN(股票代碼 IREN)、Riot(股票代碼 RIOT)、TeraWulf(股票代碼 WULF)和 Cipher Miner(股票代碼 CIFR)等礦商,只是眾多將資源轉向高性能計算(HPC)基礎設施和人工智能領域的企業中的一部分。

  行業內部人士指出,人工智能領域有望帶來比加密貨幣挖礦更高的回報。

  雲基礎設施公司 InFlux Technologies 的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丹尼爾・凱勒(Daniel Keller)向雅虎財經表示:「比特幣挖礦如今已不再夠用了。」

  挖礦領域競爭激烈,加之比特幣價格波動,導致礦商利潤空間被擠壓。傑富瑞(Jefferies)分析師指出,高度競爭的挖礦環境和價格波動可能會影響企業淨利潤。他們估算,由於 9 月比特幣價格下跌,礦商利潤降幅超過 7%。

  比特幣每四年會發生一次 「減半」 事件,即挖礦獎勵減半,長此以往將進一步侵蝕礦商收入。

  凱勒表示:「受減半周期影響,從長期來看,挖礦的盈利能力不如人工智能計算。」

  他補充道:「此外,目前人工智能工作負載的需求激增,而比特幣礦商恰好擁有人工智能數據中心所需的條件:價格低廉且供應穩定的電力,以及位於温帶環境中的場地。」

  礦商轉向人工智能領域的背景是,當前人工智能需求激增,ChatGPT 開發商 OpenAI(股票代碼 OPAI.PVT)、英偉達(NVDA)、超威半導體(AMD)、博通(AVGO)等行業巨頭紛紛在該領域簽署新合作協議。

谷歌(股票代碼 GOOG、GOOGL)、微軟(MSFT)、亞馬遜(AMZN)等雲服務巨頭,在擴建人工智能數據中心時面臨電網建設和審批流程的多年延誤,這為規模較小但電力供應充足的運營商創造了機會,使其能夠助力滿足市場需求。

  伯恩斯坦(Bernstein)分析師高塔姆・丘加尼(Gautam Chhugani)在本月早些時候的一份報告中表示:「比特幣礦商能夠獲取現成且廉價的可再生能源,同時具備數據中心運營能力,這使其成為人工智能雲服務提供商眼中頗具吸引力的合作伙伴 —— 這些提供商希望加快產品上市速度,並打造具備韌性的高性能計算集羣。」

  伯恩斯坦分析師估算,比特幣礦商已接入電網的電力資源,最多可將數據中心的部署時間縮短 75%。此外,與傳統數據中心相比,礦商現有的基礎設施 「更接近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的需求標準」。

  丘加尼在報告中寫道:「這使得比特幣礦商能夠以較低的增量資本支出,將現有的比特幣挖礦設施改造為適用於人工智能 / 高性能計算的場所。」

  本周早些時候,比特幣礦商 CleanSpark(股票代碼 CLSK)宣佈進軍人工智能數據中心領域,計劃利用其土地和計算基礎設施搶佔這一蓬勃發展的市場。

  在此之前,已有多家礦商採取了類似戰略。

  礦商 Riot 自今年年初轉向人工智能領域以來,股價已上漲 104%。今年夏季,該公司宣佈將其位於得克薩斯州科西卡納的數據中心園區新增土地改造為兼具比特幣挖礦和高性能計算功能的場地,預計於 2026 年投入使用。

  與此同時,比特幣礦商 TeraWulf 及其同行 Cipher Mining 近期與谷歌投資的人工智能雲基礎設施公司 Fluidstack 簽署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為期十年的租賃協議。自今年年初以來,TeraWulf 的股價已飆升 150%。

  今年 8 月,銀河數字(Galaxy Digital,股票代碼 GLXY)宣佈,計劃與雲基礎設施公司 CoreWeave(股票代碼 CRWV)合作,將其位於得克薩斯州迪肯斯縣、佔地 1500 英畝的赫利俄斯(Helios)數據中心園區改造為人工智能和高性能計算樞紐。CoreWeave 的大客户包括 OpenAI 和微軟。

  IREN(前身為 Iris Energy)今年 4 月暫停了比特幣挖礦擴張計劃,轉而發展人工智能雲服務。8 月,該公司宣佈購買 4200 塊英偉達 Blackwell 芯片,作為其業務擴張的一部分。截至目前,該公司股價今年已上漲逾 500%。

  分析師認為,礦商向人工智能雲服務轉型屬於結構性調整,而非短期的臨時舉措。

  康帕斯波因特(Compass Point)分析師邁克爾・多諾萬(Michael Donovan)和埃德・恩格爾(Ed Engel)在本月早些時候的報告中寫道:「綜合來看 —— 多年期、投資級別的保障措施、兩位數年限的合同條款,以及電網瓶頸問題 —— 這並非雲服務巨頭在等待自有園區建成期間的權宜之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