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7 17:17
在近日舉行的2025年度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學術委員會工作會議上,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宋志平與燕京啤酒(000729.SZ)黨委書記、董事長耿超進行了一場「高質量發展」的主題對話。
在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首席專家、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何志毅主持下,宋志平系統闡述了其新近歸納的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十項修煉」,為資本市場提升質量提供了清晰的行動框架。耿超則從企業實踐角度,拋出「產品關鍵論」,分享燕京啤酒如何抓住「主要矛盾」實現突破。

「十項修煉」構築高質量發展體系
上市公司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宋志平提出的「十項修煉」,為上市公司構建了一個全面系統的行動指南。
具體包括:第一,治理規範;第二,主業突出;第三,創新領先;第四,產品卓越;第五,品牌卓著;第六,回報股東;第七,兼併重組;第八,雙循環市場;第九,防範風險;第十,社會責任(即可持續發展)。
在對話現場,宋志平為每一項「修煉」匹配了標杆案例。如「治理規範」方面,宋志平選取了市值5593億元的美的集團(000333.SZ),其「現代之旅」被視為典範;在「主業突出」方面,則聚焦市值高達1.63萬億元的寧德時代(300750.SZ),稱其「專注於電池業務,不涉足汽車製造、儲能運營等領域,只做客户的供應商,不與客户競爭。」
在談及「雙循環市場」時,宋志平強調並非盲目出海,首要任務是精耕細作國內市場。「我説並不是讓大家一窩蜂地出海,而是要把國內市場做好,該出去的再穩健出海。」並以燕京啤酒滲透式發展的分銷網絡為例進行説明。
作為對話的企業代表,燕京啤酒董事長耿超結合「十項修煉」,分享了公司的管理實踐與戰略思考。
在「治理規範」方面,耿超分享了來自燕京啤酒內部的一場「效率革命」。燕京啤酒的董事會規模曾一度高達15人,包括各方面專家學者、上市公司或高校會計師事務所的行業人士等,溝通成本很高。通過改革,董事人數精簡至7人(其中4名為外部董事),決策效率顯著提升。
耿超表示,過去事無鉅細都需要董事會甚至董事長授權,雖然保證了合規,但企業卻「在原地打轉」,內部消耗大量成本。其認為董事要高效、有效、快速決策;經理層方面,主張效率優先。
在「防範風險」方面,他特別指出,最擔心的並非投資或經營風險,而是因治理結構和監管要求疊牀架屋所導致的「管理團隊僵化風險」。
夯實質量根基,方能行穩致遠
從理論框架的構建到企業一線的實踐,「高質量發展」早已成為市場主體的具體行動,是關乎企業生存與資本市場未來的核心命題。
當被問及在「十項修煉」中如何抉擇輕重緩急時,耿超毫不猶豫地將「產品卓越」置於首位。
他引用快消品行業規律指出,首發創新產品往往能佔據該品類50%的市場份額。燕京啤酒歷時五年打造的全國性大單品「燕京U8」,該產品產量從五年前的9萬噸暴增至今年的90萬噸,增長達十倍。
「大家可能覺得全國統一產品不難,但我們全國有30多個工廠,不同的水、設備和人,要釀出均衡一致的酒很難。」耿超解釋道,燕京啤酒的挑戰在於確保產品在任何地方都保持統一風味。為此,公司學習了百威等企業的經驗,對生產全流程超過2000個關鍵節點進行嚴格控制,通過過程管控來保障結果的統一性。「如果非要分個先后,我認為產品是最關鍵的。」耿超説。
宋志平則將會場視角拉回至資本市場的宏觀圖景。他指出,近期上證指數觸及3900點固然令人欣喜,但「根上的事情還是要把上市公司質量做好」。
「如果能把這5400多家公司都做好,我們就不愁未來。如果這些公司做不好,我們也穩定不住。」宋志平強調,「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一個硬道理。」
何志毅認為,探索適合中國企業的道路需要學界與業界的緊密合作。「對於任何企業而言,在應用這些原則時都不可能齊頭並進,必須抓住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