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7 15:25
智通財經APP獲悉,分析師Leo Nelissen表示,當前市場可能正見證數十年來風險最高的經濟實驗之一,這一實驗或許會為投資者打開新的機會窗口。這一判斷基於一個關鍵背景:標普500指數的遠期市盈率已逼近23倍,而宏觀經濟正呈現出日益明顯的二元分化特徵——資產持有者與無產階層之間的鴻溝持續擴大。
實際GDP增長是觀察這一分化的典型案例。亞特蘭聯儲基於多項月度指標構建的GDP預測模型顯示,實際GDP增速預期達3.9%,這一數字具有多重積極意義。

近4%的增速意味着經濟正以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快速度擴張,歷史上任何超過3%的增長都被視為積極信號。

然而,GDP高增長背后隱藏着結構性隱患。分析指出,人工智能產業已成為核心驅動力,僅今年上半年就對GDP增長貢獻約三分之一。若排除海外投資因素,AI對經濟的影響力已達到空前量級。但問題在於,其他領域增長乏力,表明技術革命的紅利僅集中在少數賽道。

這種分化在多項關鍵調查中得到印證。針對企業高管和採購經理的調研數據顯示,當前商業景氣度雖未陷入悲觀,但遠低於2017年與2021年周期高點。自2022年以來,在利率高企、通脹粘性、消費疲軟和關税不確定性多重壓力下,製造業等周期性指標持續承壓。
與商業景氣度高度聯動的ISM製造業指數同樣説明問題。該指數在2021年見頂后震盪下行,2022年四季度以來多數時間處於收縮區間(低於50)。這種分化使得經濟版圖裂變為兩大陣營:受AI長期紅利加持的贏家,以及專注於實體經濟核心領域(製造業、房地產、消費等)的受困者。
推動周期性復甦已成為美聯儲面臨的最大挑戰。在近乎零容錯空間下,政策制定者正在開展一場如履薄冰的經濟實驗。有分析認為,未來複蘇路徑可能呈現三個特徵:
首先,美聯儲與財政部或傾向於維持"高壓經濟",通過激活房地產市場和改善信貸條件來刺激名義增長;
其次,監管放松有望提振住房市場、數據中心建設及製造業迴流等關鍵領域;
此外,隨着吉瓦級項目陸續啟動,數據中心建設浪潮將產生顯著涓滴效應,惠及產業鏈中小企業。
資本開支數據佐證這一趨勢。摩根士丹利研究顯示,2022-2024年間超大規模企業數據中心資本支出達4800億美元,2025-2027年預計將猛增至1.15萬億美元。至2028年,全球數據中心投資規模可能突破1.6萬億美元,大部分資金將流向芯片和關鍵基礎設施領域,形成拉動全產業鏈的現金流循環。

商業圓桌會議的最新聲明與上述判斷形成共振。思科董事長查克·羅賓斯指出:"資本開支計劃增長表明CEO們對税收政策持樂觀態度。審批制度現代化將成為釋放能源、交通至AI領域投資的關鍵。"
儘管復甦進程受制於關税風險、地緣政治等不確定性因素,但漸進改善趨勢已經確立。
風險累積下的投資路徑
這場實驗的風險不容小覷。市場普遍押注降息周期,但美聯儲在通脹黏性面前保持強硬姿態。剔除異常值后,核心通脹指標仍較政策目標高出約100基點,且新漲價因素顯現動能。
前紐約聯儲主席比爾·達德利警告稱,連續五年通脹超標的現實可能使長期預期脱錨。
政策制定者面臨兩難抉擇:若通過容忍更高通脹刺激增長未達目標,可能引發滯脹;而基準情景則是消費者壓力加劇,迫使央行重新收緊貨幣。對於估值高企的市場而言,這兩種情形都構成重大威脅。
在此背景下,分析師Leo Nelissen建議佈局能源領域,特別是受AI用電需求和LNG出口帶動的天然氣產業鏈;並通過硬件服務、土地資源等細分賽道捕捉數據中心建設的外溢效應。
與此同時,黃金等實物資產和優質股息股仍應作為基礎配置。高盛最新研報指出,相較於深陷同質化競爭、面臨萬億級投資回報不確定性的科技巨頭,那些具備定價權和長期順風的細分領域龍頭可能更具配置價值。
后市風險
分析師Leo Nelissen表示,投資者應該關注當前的經濟變化以及美聯儲和政府的行動,包括其中的風險。重點關注通脹、優質資產以及人工智能顛覆帶來的風險和機遇。
投資者很可能正處於一個「長期高企」的通貨膨脹環境中,而美聯儲等機構則被迫採取刺激措施,以免出現通貨膨脹失控的風險。
這既重要又充滿風險。然而,如果放松管制和其他政府政策能夠增強信心並提振商業情緒,這一目標還是可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