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7 11:26
來源:創業邦
作者丨波旁
圖源丨Midjourney
在各個城市的街頭,你總能看見一些品牌倒閉的稀有車型,一邊在街頭繼續服役,一邊被車主無奈地貼上「小心追尾,沒有配件」的貼紙。
當初花費二三十萬購入的代表着未來感的車身和理念,在車機停止在線服務的一瞬間,似乎都已經歸零,只剩下失去了配件支持的緊張和侷促。
殊不知在市場的另一端,當車的價格跌入谷底,一波年輕人正摩拳擦掌,準備購入自己的第一臺性能猛獸。
北京東五環外一處不起眼的停車場里,正停着幾十輛貼着「特價處理」標籤的極越07。
它們曾是對標極氪001的「智能轎跑」,如今卻像超市臨期商品一樣被停放在角落,車身落滿灰塵,車窗上貼着「原價22.99萬,現價14.8萬」的標籤。有網友去那里探過,「不到15萬,就能提一輛準新的標續極越07,當然,包含了風險折價。」
「我賭的不是這個品牌能復活,我賭的是寧德時代的電芯不會壞。」程序員小林在一輛極越前來回摩挲,像在市場里挑選一顆瓷實的白菜。95后的他剛剛辭去西二旗某大廠的工作,準備用這筆「抄底」省下的錢,去雲南旅居半年。
「車企倒了,服務器關了,車機變磚了,那又怎樣?只要它還能跑,電池沒衰減,懸掛沒異響,就夠用了。」
倒閉新能源的「墳場」
怎麼就成了年輕人的車庫
如果你在2025年走進任何一個新能源車友羣、小紅書「撿漏」話題,或是閒魚「倒閉車源」專區,你會看到一個全新的二手車生態正在野蠻生長。
這里沒有品牌信仰,沒有駕駛輔助,沒有售后承諾,沒有「終身質保」的空頭支票。
有的只是一張張冰冷的配置單:
「100度寧德時代三元鋰+高通8295芯片+雙叉臂懸掛+原價七折」。
「我們管這叫‘硬件賭局’。」一位自稱「電車獵人」的博主在社交賬號上寫道,「你賭的是供應鏈比車企活得久。」
他剛剛幫三位粉絲從寧波極越工廠的庫存車里挑到了「寶貝」。「近一個月,光那一個場地就出了小十臺,全是年輕人來提車,有人甚至從內蒙古飛過來。」
這不是個例。從威馬EX5、高合HiPhi X,到哪吒U、極越01,那些曾經在發佈會上光鮮亮麗、如今卻淪為「電子孤兒」的車型,正以3-7折的價格,成為Z世代眼中的「性價比神車」。
「你看這輛高合HiPhi X,原價73萬,現在18萬就能開走。」一位不願具名的二手車商指着展廳里那臺「車門能跳舞」的車説,「年輕人不關心品牌有沒有倒閉,只關心這車有沒有‘堆料’。」
從品牌信仰到夠用就行
年輕人看透了「拼好車」
在電動車的鄙視鏈里,威馬、哪吒、極越這些品牌長期被歸為破產陣營。如今身份翻轉,成了二手車市場里的新貴。
過去似乎只有比亞迪、特斯拉才配得上人們眼里電動二字,現在爛尾車纔是熱門。
「不是在買車,我是在買一套移動的硬件組合。」00后設計師阿凱剛剛用6萬元買下一輛原價28萬元的威馬W6。
他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記錄自己如何用第三方軟件刷機、從報廢車拆零件、加入車友羣互助維修。
「車企只是組裝廠,我真正需要的是一張配置單。」這是一句在抄底玩家圈子里廣為流傳的真理,如果你能理解為何有人將停止更新的Win10系統繼續當作生產力工具,那你就能精準理解這句話。
這屆年輕人早已活得通透,不像上一代即將退休的大廠精英把智能配置掛在嘴邊,他們是真的懂如何給出行「降本」,也知道該怎樣給體驗「增效」。對智能駕駛的追求逐漸退燒,也不願額外花錢去買品牌的溢價了。
他們要的只是硬件夠硬,既能遮風擋雨,又能裝下電池和電機。
辛辛苦苦工作,一看現在的新能源新車發售價動輒二三十萬,幾分鍾上萬的大訂量彷彿和自己不在一個次元——既然智能駕駛遙不可及,車倒是眼前能握住的選擇。
五六萬的爛尾車成了入口,有人乾脆順勢一拐,把它直接改成基礎代步車,那股出行的安全感,就這樣硬生生塞進了一張鐵皮里。大屏加個第三方,整個Carplay,又能導航,又能聽歌,而這些,「去趟汽配城一上午全都能搞定」。
有的版本極度實用,也是最為常見的,一輛哪吒S被改造成基礎代步車,保留了電池和電機,拆掉了智能網關。側邊貼上隔熱膜,窗户加窗簾,再裝個手機支架,外面是喧囂都市,里面是務實的駕駛體驗。
也有人走的是極客路線,車里放上隨身Wi-Fi,中控增加手機支架,座椅佈置得五彩繽紛,后備廂里還加裝了幾個音響,這種車主是活明白了:出行基礎,體驗就不基礎。
一切花費不過一部手機的預算,卻能把因停服失去的尊貴撈回來一半。
這背后,是Z世代對汽車價值認知的根本性轉變。
他們成長於互聯網時代,習慣於電子產品的快速迭代,對「品牌溢價」毫無敬意,對「技術參數」卻如數家珍。
「我不是信任那些連財報都發不出的新勢力,但我信任寧德時代,信任高通,信任博世。」
一位從深圳專程到天津提哪吒S的用户説,自己當然不指望車企能「起死回生」,而是相信:只要電池、芯片、懸掛這些「根基」還在,車就還能開。
至於遠程控制、OTA升級、智能駕駛輔助,「那都是錦上添花,我想要的是車。」
怕變電子磚頭
有人搞起了「民間售后」
年輕人當然也想觸碰智能,但面對高昂的新車售價,不如先滿足自由移動的基本權利。至於這移動提供的是幾級輔助駕駛,抑或只有基本功能,在價格面前,已經不太重要。
小北去年花9萬元買了一輛二手威馬,某天車機屏幕突然彈出「服務器連接失敗」,隨后導航、音樂、遠程控車全部失效。他打電話給官方客服,對方禮貌地提醒他:「我司已進入破產程序。」
「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什麼叫‘爛尾車’。」
某哪吒U車主在車企破產后發現,電池鼓包想走質保,「終身質保」條款卻已經無處兑現;某高合車主因為一個門把手損壞,跑遍全國汽配城都配不到零件;更有甚者,連保險公司都將部分爛尾車型列入「黑名單」,保費暴漲,有的地區乾脆直接對某些品牌的新能源車拒保。
以至於催生了專門幫人代辦爛尾車保險的經紀人,為車主排憂解難。
「你買的不是車,而是一張自求多福的入場券。」 一旦入手爛尾車,你便可能成為閒魚的高頻用户。
別的車主是真的在找4S店,而他們就是遊牧車主。車友羣里流傳的各種「刷機包」「越獄教程」,到拆車件的渠道建立,一些車型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二級市場,甚至有第三方維修店開始專攻某些爛尾車型。
行業亟須建立「售后責任基金」,要求車企按銷量繳納形成資金池,為可能倒閉的品牌提供基礎服務兜底。同時,必須推動核心配件標準化,從根本上降低維修門檻。儘管途虎、天貓養車等已開始入局新能源專修,但面對巨大的存量市場,暫時還難以消化需求。抱團養車,成了車主找配件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們就像一羣禿鷲,圍着倒下的屍體覓食。」一位專做倒閉配件生意的商家説,「但這不丟人,都得活下去不是。」
截至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數量已從2018年的400多家鋭減至40家左右,超過30家新能源車企在過去的十年中黯然退場。同時行業報告指出,「到203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數量將從137個鋭減至19個,這意味着還有上百家車企會退出市場。」
與此同時,技術迭代正在加速。寧德時代計劃在2027年量產全固態電池,續航突破1500公里。
這意味着,今天這些「堆料」的爛尾車,三年后可能面臨技術過時的風險。
「一方面,你現在撿的便宜,未來可能變成燙手山芋。另一方面,如今市場上的一些熱門車型,未來也可能成為它們中的一員。」一位剛在爛尾車停車場下定的用户坦言,「但我考慮不了那麼大的盤子,我需要一輛車,現在就要,而且預算只有1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