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6 12:27
原標題:眼科巨頭,密集併購 來源:動脈網
近期的眼科行業,熱鬧非凡。
自8月愛爾康官宣溢價51%收購STAAR Surgical至今,相關報道便霸榜眼科行業熱搜;與此同時,蔡司、依視路陸遜梯卡全球兩大光學巨頭和KKR、Jana Partners兩大知名投資機構也相繼宣佈重磅併購項目。短短兩個月內,全球眼科市場便發生了5起併購事件,且其間不乏鉅額併購。
實際上,近年來,儘管遭遇市場偏冷的多重影響,眼科行業依舊維持着較高的熱度與活躍度。因此,今年眼科行業的併購潮可視為往年眼科併購潮的延續。那麼,在新的一波浪潮中,全球眼科併購是否出現了新的敍事?呈現出了怎樣的特徵與發展趨勢?
為此,動脈網梳理了2025年迄今為止的全球眼科收併購事件,以期獲得答案。
01
最高107億!國內外眼科巨頭瘋狂買買買
據動脈網不完全統計,截至10月21日,全球共發生24起眼科收併購事件,共有15起披露了交易金額。其中,愛爾康收購STAAR Surgical若成功交易,或將締造今年眼科行業最高收購金額的紀錄——約107億元人民幣。
從買方來看,中國企業參與的收併購事件共有8起(含愛爾眼科3起醫療機構併購、1起醫療用地併購和2起醫療經營併購),其余16起均為國外眼科巨頭或資本發起。
關於國內外眼科併購數量懸殊的原因,行業人士認為,這很正常,也很現實。一方面,國內眼科服務市場已接近飽和,再疊加消費階段性疲軟因素,從而導致眼科醫療服務收入利潤下降。在此背景下,國內眼科醫療服務上市公司更傾向投資併購海外標的;另一方面,國內眼藥及器械尚處國產替代的發展初期,尚未具備全球化、平臺化的能力。且現階段國內眼藥和器械尚處於VC投資階段。而海外眼藥和器械企業的體量都較大,因而更具併購價值。
但是,需要強調的是,儘管2025年至今國內眼科併購事件數量較少,但單筆金額卻並不低。國內OK鏡龍頭歐普康視斥巨資3.34億元收購宿遷市尚悦啟程醫院管理有限公司75%的股權,持續加碼眼科服務終端;何氏眼科收購日本醫道醫學雖僅耗資4000萬人民幣,但這幾乎已是何氏眼科2025年上半年的全部淨利潤。
或斥巨資,或「豪擲」全部淨利潤,國內眼科企業併購的背后是對國內乃至全球眼科發展潛力的極大看好。而如果説中國企業對市場增長的信心表露得相對剋制,那海外眼科巨頭對市場增長的信心更是毫不掩飾——愛爾康出手4次並創下了今年以來最高的交易金額,蔡司以每股200元的現金溢價25.4%收購亨泰光學,依視路陸遜梯卡(下文簡稱依視路)2個月接連出手兩次。並且,除眼科企業外,今年還有兩大由投資機構發起的眼科併購,即9月KKR宣佈對拓普康的收購以及10月Jana Partners對Cooper Companies(庫博公司)的收購。其中,KKR收購拓普康的金額達到了18億美元。
多元的買方主體,頻繁的併購事件和高昂的交易金額,都在印證着全球眼科市場現階段的繁榮以及未來發展潛力的巨大。那麼,在這一輪新的併購潮中,全球巨頭們,又在書寫怎樣的眼科行業發展敍事?
02
產品補強敍事下,眼科巨頭瘋狂押注屈光矯正
2025年,「補強」產品管線依舊是眼科巨頭們收併購的核心敍事。
愛爾康通過收購Lensar、LumiThera和Staar Surgical持續完善全眼科的產品佈局;蔡司收購亨泰光學,用意在於強化其在眼科消費醫療領域的競爭力;而依視路收購PUcore,背后原因則是進一步加強其在鏡片領域的護城河。
我們分別以今年上半年、下半年融資金額*的兩筆併購為例,進一步分析國際眼科巨頭的產品「擴張」策略。
「巧合」的是,這兩筆併購均出自愛爾康之手。作為全球眼科領域的*品牌,愛爾康構築了豐富的產品體系,從外科手術到視力保健,從Centurion超聲乳化機、Constellation玻璃體視網膜設備、顯微鏡和激光設備等眼科診療、手術設備,到用於矯正白內障和屈光不正的創新型人工晶狀體,再到各類隱形眼鏡、隱形眼鏡護理液產品和乾眼症治療產品。其產品體系已覆蓋藥品、耗材和眼科診療設備,且完整覆蓋包含白內障、青光眼、角膜、視網膜在內的全眼相關疾病。
其中,白內障治療一向是愛爾康的優勢領域,除其推出的多款具有競爭優勢的人工晶體外,飛秒激光輔助白內障手術系統——LenSx®系統也是其在這一領域的核心產品。
近年來,由於相較於傳統白內障手術而言,飛秒激光輔助白內障手術(FLACS)由於在精準性、安全性和術后視覺質量等方面的優勢更為顯著,因此正在成為高端白內障手術的主流選擇和發展趨勢,也成為眼科巨頭佈局重點。
其中,愛爾康的LenSx®系統在眼球總負壓吸引時長、對接便捷度、飛秒激光數量級以及能量精準度、精細度方面具有優勢。自2013年引入中國市場,愛爾康LenSx®系統已升級至第三代,其在中國大陸市場的裝機量已達到200台。
然而,在飛秒激光輔助白內障手術(FLACS)市場,愛爾康正面臨來自強生這位強勁對手發起的直接挑戰。且隨着與強生專利糾紛以愛爾康賠償近2億美元收尾,愛爾康也亟需尋求技術升級。而Lensar的ALLY機器人白內障激光治療系統則是愛爾康找到的「技術升級」的答案。
據悉,收購Lensar ALLY機器人白內障激光治療系統至少會為愛爾康在FLACS領域提供三大助力:其一是核心治療技術性能的提升。首先,基於集成的雙模態激光技術,該系統可同時完成組織切割與實時成像,且速度相較於傳統設備可提升4倍;其次,配合虹膜配準技術,該系統可自動計算角膜的切口角度,實現了低於0.5度的誤差率和高達95%的術后視力預測準確率;最后,該系統尤其適合應用於亞洲人羣的小臉裂患者,配合中國剛上市的橢圓型患者接口,可提升60%的手術舒適度。
其二是自動化水平的提升。ALLY機器人白內障激光治療系統是全球*可在單一無菌環境中完成飛秒激光輔助白內障手術(FLACS)全流程的手術機器人平臺。其可將原本需多臺設備操作的切口、撕囊和核碎等環節整合至單一平臺,進而可將手術時間縮短30%。據相關媒體推測,提升FLACS自動化水平是愛爾康收購Lensar的主要原因。
其三是潛力市場覆蓋速度的提高。該系統的「AI導師」模式可將新手醫生的培訓周期從原本的6個月壓縮至3個月,且可提升50%的手術標準化程度,創傷性白內障等複雜病例的二次手術風險也從3%降至了0.8%。在此基礎上再疊加前文所提及的該系統尤為適用於亞洲人羣小臉裂患者治療的特性,該系統在下沉市場尤其是中國市場*應用潛力。
至於愛爾康收購Staar Surgical,則旨在提升其在屈光矯正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具體而言,儘管愛爾康已經形成了較為豐富的屈光矯正產品管線,但尚未覆蓋有晶體眼人工晶狀體。有晶體眼人工晶狀體植入是現階段主流的屈光手術術式之一。相較於LASIK和SMILE這類需通過激光切割角膜改變角膜形狀進而*性地改變眼睛屈光能力的角膜屈光手術而言,有晶體眼人工晶狀體植入術不涉及任何角膜切割,而是在虹膜和自然晶狀體之間植入可移除的人工晶狀體,因而不會損傷角膜組織,產生不可逆的副作用。
這使得全球多家企業爭相佈局該賽道。而在其中,STAAR Surgical的Evo ICL是*競爭力的存在。
原因在於,首先,其核心材料Collamer™較為特殊,由60% 的聚羥甲基丙烯酸甲酯、36% 的水、3.8% 的二苯甲酮和 0.2% 的豬膠原蛋白組成,可使晶狀體更輕、更具親水性的同時還能促使氣體和營養物質更好地進行交換。而更為「特別」的是,該專利早已在2014年到期,但至今為止,全球仍無任何一家公司能夠復刻其專有智造工藝並生產出性能相似的材料。
其次,Evo ICL系列仍在不斷創新迭代,形成了豐富的產品組合。例如,2020年,用於矯正或減輕有晶狀體眼和無晶狀體眼的老視和近視的創新老視矯正型EVO Viva™獲批上市;2022年,可用於矯正近視和伴有散光近視的EVO/EVO+ ICL 及其散光型在美國均獲得 FDA 批准。
最后,Evo ICL系列的商業價值已經過市場驗證。以其重點佈局的中國市場為例,據STAAR Surgical財報,2021年-2023年,其在中國市場的年增長率分別達到了50%、38%和25%。並且,需要説明的是,儘管中國市場的營收自2024年Q4開始急劇下滑,但多位行業人士認為,這僅為中國宏觀經濟疲軟和消費者信心下滑所帶來的階段性影響,在未來極有可能實現困境逆轉。愛爾康溢價收購和自併購消息官宣后STAAR Surgical股東公開反對的態度,便是行業對中國屈光矯正市場增長潛力和STAAR Surgical業績增長抱有信心的有力證明。
同時,還需要進一步説明的是,儘管愛爾康收購STAAR Surgical的原因還包括其多年深耕中國市場所積累的市場渠道資源和實力,但這無法抹去Evo ICL系列產品本身便*市場競爭力的事實。
03
基於數智化,實現眼科全產業鏈深度整合
持續加碼眼科數智化診療,實現硬件-軟件-服務的全產業鏈整合,是2025年眼科行業併購的又一底層邏輯。
2025年至今,全球眼科巨頭共發起了3起眼科數智化相關的併購事件,即依視路併購Optegra、RetinAI和蔡司併購Ocumeda AG,而無論哪一起併購,買方「身份轉變」是其共同特徵。
先來看依視路的兩起併購事件。儘管依視路也是全球眼健康領域的知名品牌,但與蔡司、愛爾康、強生等不同的是,依視路此前的優勢領域在於消費屬性更為明顯的眼鏡鏡片。但自2019年起,這家以眼鏡為主營業務的光學公司開啟了向眼科嚴肅醫療的擴張之路,並在6年時間里發起了10余起收購。其中,2024年7月收購的海德堡工程80%的股份,可為其提供了在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實時圖像處理分析和數字手術導航技術方面的能力;2024年12月收購Espansione又補充了依視路在乾眼症、眼表疾病以及視網膜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的能力;2025年2月收購加拿大初創公司cellview補充了依視路在超廣角視網膜診斷方面的能力。
而在近日,依視路又宣佈收購RetinAI以進一步強化其在眼科數字化精準診斷方面的能力。具體而言,具體而言,RetinAI的旗艦平臺RetinAI Discovery能夠利用AI技術快速處理和分析大規模視網膜圖像數據,進而可有效輔助醫護人員更為精準地診斷和監測年齡相關的黃斑變性、青光眼以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致盲性眼病。
而當依視路通過併購持續深入眼科嚴肅醫療尤其是眼科精準診斷領域之際,一個問題也接踵而至——它需要為這些精準診斷產品乃至其他眼科產品找到落地場景以快速切入眼科嚴肅醫療市場。
不僅如此,在快速覆蓋市場的同時,如果這一「渠道」還能為其提供臨牀醫生的診療能力、與患者高效溝通的能力和積累、捕捉患者需求的能力,那這不僅將賦能依視路迅速且精準地切入市場,更能為其后續發展提供數據洞察和創新產品實踐場景。
而能契合依視路種種需求的,正是Optegra這一平臺。公開資料顯示,該平臺業務遍及英國、捷克共和國、波蘭、斯洛伐克和荷蘭五個歐洲的主要市場,運營着70余家眼科醫院和診斷機構,可為依視路的眼科及眼健康產品落地提供場景支撐。不僅如此,Optegra所擁有的經驗豐富的醫生,也可為依視路提供臨牀診療能力,且其對患者的直接觸達亦能為依視路提供獲取患者需求和反饋的通道。
依視路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Francesco Milleri 和副首席執行官 Paul du Saillant 曾表示:「完成對Optegra的收購后,依視路將邁入一個全新的領域——在一個無縫銜接的平臺上,為用户、患者提供全面的眼部護理、先進的診斷方法、介入治療和外科手術。」
而在諸多行業人士看來,收購Optegra,是依視路正式、大規模進軍眼科嚴肅醫療的標誌,意味着依視路正在從大眾認知的眼鏡公司蜕變為定義未來眼健康的全球醫療科技*。
同樣在進行「身份轉變」的還有蔡司。在2024年的中國市場,蔡司便發佈了近視管理平臺,並攜手上海健康雲啟動了醫院管理遠程互聯項目,以期通過數字化遠程互聯的創新模式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提供高效、高質、便捷的眼科診療服務。
而在近日,蔡司旗下視力保健宣佈已與Ocumeda簽署最終協議,將以1000萬歐元(摺合人民幣約8358萬元)收購Ocumeda10%的股權並保留未來增持至25%的選擇權。
與依視路選擇Optegra的原因類似,蔡司選中Ocumeda的原因也在於其能夠幫助蔡司在全歐洲實現規模化擴張並打通患者、驗光師、配鏡師與眼科醫生之間的服務鏈路。
具體而言,Ocumeda是歐洲遠程眼科領域的領軍者,其構建了一個龐大且多元的眼科篩查與診療服務網絡,在這一服務網絡中,不僅有超過30萬名活躍患者、700家眼鏡零售店與專業眼科醫生羣體,還有 CSS Health Insurance 等保險機構。通過將平臺檢測項目納入保險報銷範圍和數字化分級診療系統的應用,Ocumeda還能持續提高對目標用户的覆蓋率。而這,也為蔡司相關產品的擴張奠定了市場資源基礎。
此外,Ocumeda所具備的影像數據和遠程診療能力,還可與蔡司的專業設備實現深度互通與有機協同。而這,也是數字化打破眼科傳統產業邊界,促使眼科「硬件-數據-服務」深度融合的例證之一。
而在這場產業邊界融合的浪潮之中,不僅有國外巨頭的參與,也有國內企業的身影。例如,國內幾大眼科醫療服務上市公司均深度佈局AI+眼科領域:愛爾眼科遠程醫療中心建設成果顯著,不僅覆蓋了全國20余個省,入駐專家超過400名,2025年上半年還完成了超過20萬的遠程閲片;何氏眼科以眼科智能設備為入口,通過AI智能診斷,結合專家線上看診,實現了眼部疾病和慢性疾病的「早監測、早預警、早干預、早治療」;朝聚眼科則基於DeepSeek 等多個大語言模型,成功上線了 AI 醫生助手與 AI 知識庫,開啟了多模態 AI 眼科醫療應用的時代……
換言之,在部分眼科賽道中,中國創新力量正在崛起,且我們深信,隨着越來越多中國眼科創新力量的出現,中國也有望出現體量較大的眼科設備企業。屆時,中國眼科併購市場,也必將是一片繁華景象。
參考文章:
1. 愛爾康鯨吞STAAR源於底層邏輯看多中國,青白視角
2. 31億豪購!愛爾康押注眼科機器人,醫深觀
3. 愛爾康重磅出擊!全球白內障治療再添新品,眼未來
4. 再收購!依視路陸遜梯卡的醫療擴張之路,青白視角
5. 估值8億+!蔡司千萬歐元收購10%股份,青白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