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6 20:14
2025年的雙十一,波瀾不驚,平臺的較量在水面之下。
有媒體爆料稱:京東在雙十一期間,向諸多商家發出了一道「鐵令」,要求商家在抖音、天貓等其他平臺,不得出現比京東更低的價格。
為此京東還組建了巡查小組,專人專崗,一查到底。爆料説京東還給商家發了針對其他平臺的運營要求,明確不讓搞直播抽獎、不讓發優惠券,連價格優勢都不許提。一旦違規,商家將面臨貨款凍結,甚至鉅額罰款。一個商品罰款竟高達500萬。
電商平臺的多元化趨勢不可逆轉,商家也普遍採取了多平臺的經營策略,「價格管控」和限制商家的雷霆手段頗有「霸道總裁」味道,實際效果卻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並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這就是變相的「二選一」。
變相「二選一」的決策讓行業頗為震驚,也倍感唏噓,畢竟京東也曾經是「二選一」的受害者。跳出單一事件,深入思考時,一個更本質的問題浮出水面:一家本應追求開放和效率的電商巨頭,為何會採取如此強硬甚至帶有一絲「焦躁」的手段?這背后,折射的又是什麼樣的商業困境?
是雙十一激烈競爭中的報復反彈,還是競爭失勢后的慌不擇路?
一、低價困局,國補續命
2023年,劉強東迴歸京東。這是一次被迫的迴歸。原因吧,很簡單,形勢逼人強。
京東在過去的行業周期,每一次都踩中了行業風口,卻總是鎩羽而歸:2014年,騰訊入股京東,給了京東微信入口,卻在后續的競爭中,敗給了同是騰訊系的拼多多;2020年,阿里反壟斷,「二選一」調查,卻不想迎來了直播電商浪潮,電商平臺多元化趨勢,抖音、小紅書、快手等內容平臺電商也迅速崛起。
從消費者購物體驗來説,京東所秉持的「多快好省」,諸多優勢都被蠶食。劉強東也反思説過——「很遺憾,最近五年,京東沒有任何新東西,老實説,最近的五年可以説是京東失落的五年,走下坡路的五年,可以毫不留情地這麼説,應該算是我創業史上沒有成長、沒有進步、沒有創新、最沒有特色、貢獻價值最少的五年」。
劉強東迴歸京東后動作頻頻,其中最引外界矚目的就是「重回低價」。劉強東當時強調:「低價是京東過去成功最重要的武器,以后也是唯一基礎性武器」。
圍繞這一戰略,京東也很快上線了「百億補貼」,推出一口價18,買貴雙倍賠等一系列的低價促銷活動。
很遺憾,京東的低價戰略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
比如,2023年京東營收僅增長3.7%,2024年增長稍好一些為6.8%,但仍然跑輸電商大盤增長的7.2%。與此同時,因為京東在電商競爭中撒幣不斷,其履約、營銷等費用都在快速上漲。
這其中,2024年第四季度京東營銷開支同比增長28.4%至169億,大大高於當期營收增速。而從2022到2024年,京東的營銷開支從377.72億增至479.53億元,期間漲幅高達19.5%。
業界分析人士指出,京東的低價策略過於依賴補貼獲客,在流量運作和內容創作上缺乏吸引力,在長期的平臺競爭中,終究是要面臨后勁不足,難以維繼的困境。
京東的困境在於,它始終無法超越貨架電商的框架設定,無法形成一個閉環且健康,擁有自我造血的電商生態。即便短期補貼帶來短期業績增長,卻難以持續長久。
這種模式的困境到今年雙十一,隨着粗放式的補貼戰略,就開始逐漸暴露問題。預熱階段熱度明顯下滑,即便活動周期再創紀錄,社會關注度卻遠不如以往。
這種模式困境也是在過去10年,錯過數次產業機遇的根源所在。京東平臺積弊已久,2025年,卻是靠着國補給狠狠地續了一大波命。
在2025年第一季度,京東營收曾達到3011億元,同比增長15.8%;歸母淨利潤109億元,同比大增53.5%。這是2022年以來,京東最亮眼的一個單季財報。而在今年618,京東下單用户數同比增長超100%,京東APP的DAU(日活躍用户)創歷史新高。3C、家電品類的規模、增速均為行業第一。
亮眼數據背后,實質是國補發力。2025年國家一共拿出了3000億資金,分四輪進行消費補貼和以舊換新。受此刺激,3C家電類產品都在今年取得了兩位數以上的增長,作為以此品類為王牌的京東,獲得如此增長並不稀奇。
電商平臺依靠補貼可以救一時之急。
依靠「國補」在短期固然能夠拉動京東的GMV,但平臺上真實消費增長不足、商家利潤被擠壓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過去一年,京東用户增長依賴政策刺激而非市場信任,依賴家電與3C類目的營收佔比過高,而這些類目幾乎全靠補貼驅動;一旦政策退坡,京東增長將很大概率會迅速下滑。
依靠「國補」足以續命,但治標不治本。
二、處罰商家背后——平臺結構性焦慮
國內電商平臺中,京東是特殊的存在。
京東的特殊,因為自營佔大頭,也因為3C家電佔大頭。而且相比於其他平臺,3C家電在京東的收入中佔比過高,每100元收入中,大概有55元都來自於「帶電」產品。
兩個大頭,成就了京東,也困住了京東——兩個大頭成就京東,是給京東帶來了口碑和營收,困住京東,是低利潤以及無法擺脫的結構性焦慮。
這種矛盾,最佳註解是,一方面京東是中國民營企業中營收最高的公司,也是唯一一家營收突破1萬億的公司,但同是,京東的利潤率卻長期徘徊在5%左右。遠低於互聯網公司平均水平,即便在電商平臺中,以GMV來計算,京東目前也從以前的行業老二,變成了行業三四。
關於京東結構性焦慮,反映在了它對新興電商的態度上。當然,也是這一次,京東之所以在商家其他平臺直播帶貨上的態度上,痛下狠手的原因。
時間回到2024年,劉強東迴歸后第一次京東618,那時候的京東對直播電商還是充滿各種期待——當然,也有隻爭朝夕的補課。劉強東親自掛帥在618開啟了個人的「數字人」直播秀,以京東採購和京東超市為主場的這場直播最終拿下了5000萬的GMV。
遺憾的是,2025年京東的直播已經鮮有發聲了。似乎是沉靜一般。
京東直播或者説是京東對直播電商的態度轉變,不是直播電商不好,更大概率是,它做不好。不能也,非不為也。直播電商,目前來看,已經是電商行業的共同答案。它通過即時互動、沉浸式體驗和信息富媒體化,有效抓住了注意力經濟的紅利,挖掘出了傳統電商沒能開發出的市場。
比如,知名如蘋果品牌,除了入駐各平臺經營店鋪,也都通過直播電商拓展市場,庫克今年也通過直播帶貨來推薦新品。
除了企業,全國各地也在積極建設電商直播基地,提供直播補貼,意圖幫助本地產品打開市場,擴大銷路。上海發佈三年計劃,目標2026年直播電商零售額達到6000億元,雲南舉辦全省直播電商創業現場推進會,希望打造一批直播電商創業綜合體。
如果説,之前拼多多帶來低價內卷壓力,京東還能憑藉物流優勢與售后保障進行對衝,那麼現在直播平臺的精準流量分發機制與內容生態,則成了京東一時間難以逾越的天塹。這是一個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問題,沒有足夠的日活用户便沒有內容土壤,沒有內容土壤也無法維持日活用户。
京東就選擇了用最簡單粗暴的方法,來對抗直播電商的流量優勢。
通過變相「二選一」,京東對商家發起了跨平臺限制,直接用下場罰款的方式,逼迫商家減少直播投入,改變直播計劃。京東不去反思如何改變傳統貨架電商的結構問題,卻選擇用限制商家、懲罰合作對象的方式來維持表面的平衡和價格統一。
嚴格來説,這是一種典型的「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且還是一種「負和博弈」。
因為那些原本因為直播間的氛圍感而誕生的潛在銷量,並不會因為京東封殺直播,就自動轉移。直播觀眾的購買邏輯,並非是簡單的比價思維,更多的是興趣式購物,很多成交都來自那一剎那的心動。這是由直播間營造的氛圍感和情景帶入所激發,從而產生的即時性、計劃外消費。
所以,當京東試圖用強硬手段破壞其他平臺的正常經營時,看似是堵住了低價外流的口子,但實際上是扼殺了新的消費增量。這種做法不但不能讓用户迴流京東,相反,更有可能是讓電商零售生態走向僵化。
據《羊場晚報》報道,某消費電子企業在其他電商平臺進行帶貨直播后,就收到了京東的強硬交涉,由於擔心品牌京東渠道受到影響,最終只能無奈下架在該平臺的全部鏈接。某廚電品牌銷售負責人也對媒體表示,受京東罰款政策的影響,今年雙11的全網銷售目標也難達預期。
品牌的經營自主權被無情踩踏,消費者不再能自由享受低價,電商行業的整體發展也被拖累。「變相二選一」説到底,是歷史的逆流。
行業的健康發展,依賴於平臺間的良性競爭和創新,更依賴於對消費增量的不斷挖掘。直播電商在最近幾年的爆發,證明了通過內容創新和互動體驗,可以創造出傳統貨架電商難以觸及的新需求,有機會成為未來消費的核心增長點。
從某種意義上來説,京東真正應該做的,是順應市場發展趨勢,擁抱行業積極改變,發展自己的直播生態和內容建設體系。真正從零開始。
2025年了,「二選一」應該是電商行業不堪回首的過去式了,為什麼還要舉起這價格管控、罰款商家等一系列「變相二選一」的霸道策略?
如果平臺把目光聚焦在了短期之內的流量消長和價格高低,堅持用強力管制來縮小競爭差距,那無異於扼殺新興渠道的增量潛力,讓本該發生的消費歸於無形。
短期來看,這是「死道友不死貧道」,但長期來看,這叫「損人不利己」啊。
這種「損人不利己」的做法,最終消滅的是商家和消費者對平臺的信任,也讓京東在開放生態中把自己孤立起來。變相「二選一」這種策略,説到底是涸澤而漁,於平臺長期經營毫無裨益,甚至短期效果也要打問號。
京東的「處罰商家」事件,以及其背后的「低價戰略」困局和對「國補」的依賴,都指向了一個核心問題:當一個平臺喪失了通過優質產品、優質內容和優質服務來贏得消費者信任的能力時,它試圖通過規則限制來對抗流量,對抗市場趨勢,這是一種危險的信號。
電商的下一個增長點,絕不在於重回「二選一」的舊路,而在於真正迴歸商業的本質:以消費者為中心,賦能商家創造更大價值,從而構建起堅固的信任關係。 依靠補貼只能帶來暫時的止痛,限制對手只能帶來表面的平衡,而真正的未來,在於對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在於對商業模式的持續創新,在於對每一個生態參與者的尊重與賦能。
通過價格管控,二選一這種短視策略帶來暫時的「虛假繁榮」終將退潮,只有真正創造價值的企業,才能穿越周期,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