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7 07:31
來源:刺蝟公社
文|冰點
編|陳梅希
一個東北人在廣州開的重慶小麪店,能成為中式麪館第一股嗎?
這個品牌的門店多開在購物中心,是附近上班族在「午餐不知道吃什麼」的時候,可以輕松做出的選擇。它的口味豐富、出品穩定、出餐速度快、客單價也不算太高,充分滿足了大城市上班族對於一頓工作簡餐的需求。
這家店就是「遇見小面」。
如今,遇見小面已經在全國開出450多家店,並於近期更新了招股書,向港股衝擊「中式麪館第一股」。在博大精深、品類繁多的中華麪食之中,為什麼是「遇見小面」率先衝了出來?
創業的天時地利人和
遇見小面的創始團隊,由三個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的85后組成。
核心創始人宋奇,從香港科技大學碩士畢業后,先后在麥當勞、肯德基這樣的國際餐飲連鎖企業工作。2012年,宋奇投身中餐創業,在那時就埋下了「有朝一日要挑戰麥當勞和肯德基」的種子。
作為在廣州、香港生活過的東北人,宋奇從自身出發,先后嘗試開過粵式餐廳和餃子館,但都沒有取得預期的成績。2014年,宋奇在《非誠勿擾》中聽主持人孟非聊到「重慶小面」,敏鋭地發現了這一商機。宋奇和太太一同飛到重慶學習小面的做法,並將這個品類帶回廣州,在之前30平米餃子館的原址上,直接更換招牌開創了「遇見小面」。
彼時,重慶小面還是非常具有地域性的餐飲品類,多以夫妻小店形式經營,缺少規模化的大品牌。2013年,中國飯店協會首次評選「中國十大面條」,評選條件之一是要有好的企業承載——重慶小面並未入選。
一年后,《舌尖上的中國2》將重慶小面推向全國視野,孟非也在同年創立「孟非的小面」,通過名人效應讓更多人瞭解到了這個品類。可以説,遇見小面趕上了重慶小面爆發的「天時」。
而將口味濃烈的重慶小面帶到飲食清淡的廣東,是一次頗具創新的嘗試。遇見小面對口味進行了本地化調整,讓廣東顧客既可以嚐鮮,又不會覺得太辣。另外,遇見小面並不像重慶當地的小麪店,多藏於街巷之中,而是直奔購物中心與時尚地標,與廣式餐飲的精緻體驗相結合。
於是,在高度分散的中式麪條市場中,遇見小面率先將「重慶小面」這款區域性美食推向全國,並從口味反差最大的地區開始,搶佔市場空白,形成了自己的「地利」優勢。適中的定價,讓其在一二線城市商場的B1層站穩腳跟,迅速找到核心客羣,和定價偏高的「孟非的小面」拉開差異性。
除此之外,宋奇還在一次演講中提到,自己「摘下碩士帽就戴上了麥當勞的工裝帽,從一線的收銀、洗廁所、端盤子開始做起」,而他的太太羅燕靈「以前做雲計算、大數據,現在做炒辣椒、燉牛肉,管理供應鏈團隊」。
遇見小面的這支精英創始團隊,既有高學歷和頂尖企業的工作經歷,又有一線實戰經驗,這種兼具國際視野與實干精神的組合,讓他們在創業初期就自帶一套高效的工作方法與流程管理經驗,還能跳出傳統餐飲老闆的思維侷限,進行優化和創新。
尤其是在世界級餐飲企業的工作經歷,讓宋奇意識到供應鏈以及選址的重要性,也為之后遇見小面的規模化擴張打好了基礎。
儘管初期經歷了幾次失敗,但在宋奇看來,這是創業路上的「一萬小時定律」,他説「這一萬個小時就是不斷的碰壁、摸索、改變以及提升自己的過程,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於是,聚齊了天時地利人和的遇見小面,成功起飛了。
數字化的「降維打擊」
對於中餐而言,「標準化」是「規模化」之前的一大難關。很多時候,菜品的口味都會依賴廚師的個人經驗,難以保證持續穩定的出品。而遇見小面的「解題思路」,就是從最開始就進行全流程數字化。
截至2025年6月,遇見小面已在全國開出451家門店,其中有86家特許經營餐廳。遇見小面的另一位創始人蘇旭翔曾説:「對連鎖餐飲店而言,數字化是一筆債,早晚都要還,越早還越有利。」
遇見小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中餐烹飪中常見的「適量」「少許」「火候」等模糊表述,轉化成精確的克重、容量、温度等指標。三名理工科出身的創始人拿出電子秤、量杯、油温計、鹽度計等工具,在廚房里反覆調整做法,將重慶小面的「油辣子香」風味精確到具體的「油温210度、20克鹽、煮30秒……」這樣可標準化、可複製的配方。
這一步,使得遇見小面不需要依賴廚師,也能很好地控制出品。當然,由於所有的面都遵循同樣的流程和做法,甚至爲了追求出餐速度,有些調料和澆頭都是預製好的,這也讓遇見小面部分成了「預製面」,無法與重慶街頭充滿煙火氣的小麪店相提並論。
用户層面,遇見小面很擅長做「留存」。誕生至今已積累了 2210 萬會員,2024年儲值會員復購率達44.5%,高於行業平均水平。穩定復購儲值的會員羣體,讓遇見小面避免了很多網紅餐飲品牌遭遇的「曇花一現式」增長。這樣的「用户留存」意識,是從品牌創立時就具備的。
遇見小面誕生之初,就採用了微信點單的模式。幾位創始人在那時就意識到,「未來一定是電子支付的時代」。此外,遇見小面還通過微信羣進行私域運營,增強了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繫。在疫情期間,這種運營模式有效提升了品牌的抗風險能力。
通過長期的數據積累,遇見小面還能對用户畫像進行精準分析,更好地優化服務。通過與第三方數據平臺合作,遇見小面會針對特定羣體進行營銷活動,比如發放優惠券及展示廣告等等——這種運營手段十分貼近互聯網產品,而不是傳統餐飲。
在招股書中,遇見小面重點強調了數字化帶來的優勢:「我們開發了一套高度標準化、體系化及數字化的業務模式,作為我們成功的基石,將中式麪館的傳統魅力與現代化餐廳管理融合。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現代化餐廳的特徵通常為採納數據驅動管理方法,輔以數字化基礎設施。」
在中國,餐飲行業是一個數字化程度和從業者水平都參差不齊的行業,但也因此能誕生巨大的機會,為具備技術背景與創新思維的品牌提供「降維打擊」的可能性。
做給「非重慶人」的小面
2014年,遇見小面還是一家開在街邊的小店,但宋奇從一開始就知道,他要打造的是一個能與世界巨頭比肩的中式餐飲連鎖品牌。
要把一家街頭小店快速升級為品牌店,離不開資本的支持。成立不到一年,遇見小面就拿到了天使投資,估值達到1300萬元。在資本加持下,遇見小面陸續進駐了凱德、萬科、永旺等大型商場。
截至目前,遇見小面已完成7輪融資,投資方包括九毛九、喜家德等餐飲行業的老玩家,也有像碧桂園這樣的產業投資方。
2021年,在獲得碧桂園領投、原股東弘毅百福和喜家德跟投的數千萬融資后,遇見小面的估值達到近10億元。從2022年初到2025年中,遇見小面的門店數量翻了三倍多,從133家快速擴展到451家。
在整體遇冷的餐飲行業里,遇見小面在過去幾年完成了逆勢增長。
市場佈局上,遇見小面從廣深出發,以一線及新一線城市為主陣地進行拓展。2019至2020年,遇見小面先后進入上海和北京市場,完成了對四大一線城市的覆蓋,為大量的都市上班族提供了新的工作餐或平日簡餐選擇。
有意思的是,遇見小面並沒有進入重慶市場,它顯然不打算「在小面大本營證明自己」。換言之,遇見小面不是做給重慶人吃的小面。
廣州始終是遇見小面的大本營與試驗田,各類店型均先在此進行測試,再推向全國。遇見小面的選址主要集中於購物中心,此外也會在街邊、辦公區、交通樞紐、學校、景區等人流量大的場所進行開店。門店因此能提升品牌曝光,形成線下的品牌勢能。
儘管遇見小面已經成為中式麪館頭部企業,但市場份額也僅佔0.5%,這個品類的集中度仍然很低。根據紅餐大數據,截至2025年4月,全國重慶小面的門店數超過3萬家,但77.4%的品牌門店數在5家及以下,僅有0.3%的品牌門店數超過50家。
對於遇見小面而言,未來的機遇和挑戰都相當明顯,一邊是廣闊的市場增長空間,另一邊是餐飲行業整體下行背景下的業績承壓。從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直營店的訂單平均消費額從34.2元下降至31.8元;日均訂單數從409單下降至371單;翻檯率也從3.9下降至3.4。單店的日均銷售額因此不斷下降,只能通過拓店來提升營收。
遇見小面在招股書中提到,其未來的發展戰略包括進一步拓展北上廣深高線市場、開拓下沉低線市場、拓展香港及海外市場、擴大特許經營餐廳網絡等。
總體而言,遇見小面衝刺「中式麪館第一股」的嘗試,不僅僅是一家企業的成長曆程,也是中國餐飲行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它證明了中餐的標準化潛力、地域性品類走向全國的能力,以及藉助科技與資本的力量,街頭小吃也能夠在巨大的餐飲市場中站穩一席之地。
但同時,它也再一次驗證了,連鎖中餐在實現標準化和規模化的路徑里,難以避免損耗「地道」與「鍋氣」。
遇見小面用十余年時間走出了一條中式餐飲的標準化拓展之路,為更多餐飲品類提供了可供參考的發展模板。也許有一天,中國會出現更多、更大的餐飲連鎖品牌,真的可以像麥當勞、肯德基一樣,將門店開向世界的各個角落。前提是,它可以記得自己做中式快餐的初心,給上班族和學生黨們提供乾淨、健康、價格優惠的午餐選項。
參考資料:
1.遇見小面招股書
2.中國新聞周刊《「川渝麪館老大」要IPO了》2025.10
3.餐飲O2O《2年14家店4輪投資,把一件小事做好,就能改變世界》2017.4
4.羊城晚報《一碗小面的數字化遇見》2022.8
5.青驄資本《餐飲江湖之川渝派實力新秀:遇見小面—宋奇》2015.9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