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從幾十萬降至萬元,無人配送車打響圈地之戰

2025-10-27 08:03

來源:Tech星球

文 任雪芸

封面來源 | 豆包AI

無人配送車早已不是實驗室里的稀罕展品,正越來越頻繁地走進普通人的生活,不僅在城市的街巷里穿梭,在縣城鄉鎮的柏油路上也已能見到它們的身影。

這些車沒有駕駛員,卻能在複雜路況中實現避障;不需要歇腳,頂着大太陽、淋着雨,就能實現全天候不間斷配送,完成取貨、送貨的全程。而且自帶「吸睛體質」,走到哪兒都能引圍觀。

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快遞物流無人配送車規模化應用累計才超過6000台。然而僅僅一年后,到了2025年,新石器、九識等多家無人車企業已官宣,或即將跨過萬台交付量的門檻,市場增長勢頭迅猛。

這場物流末端的變革,正在改寫「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規則。

北京順義區,美團推出騎手與無人車組合的配送模式:用户下單后,先由無人車將批量訂單運送至中轉駐點,再由騎手完成「最后一百米」的上門配送。在青島黃島區,無人配送車每天只需往返兩趟,就能從快遞集散地,將所有需送往門店驛站的包裹悉數運達。

這一切的背后,科技巨頭和創業公司在無人配送賽道上打得火熱。一邊是技術不停迭代升級,一邊是商業落地反覆磨合。一場改變物流行業未來的革命,正在展開。

價格暴降90%,幾十萬一臺降至萬元級別

無人配送車正悄悄在物流末端「站穩腳跟」,尤其在網點與末端門店、驛站之間的短途配送中,逐漸成為快遞行業的新幫手。

而無人配送車能快速「駛入」物流末端市場,成為行業新熱點,背后的關鍵推手是其價格的大幅下降。從早期的幾十萬元一臺,降至如今的萬元級別,降幅接近90%,價格親民后,它才得以在短途配送中快速立足。

億歐智庫2021年無人配送相關報告中提到,一輛自動駕駛末端配送車硬件成本約30萬-50萬2021年,辰韜資本調研無人配送車整車成本20萬-25萬元,彼時高昂的造價讓多數快遞企業望而卻步,僅少數企業開展試點。

但進入今年,無人配送車價格進一步下探。今年5月,九識智能發佈E系列首款車型E6,售價1.98萬元。一個月后,菜鳥推出新款無人車GT-Lite,定價2.18萬元,疊加限時優惠后低至1.68萬元。

價格親民化后,無人配送車的實用價值在實際運營中快速凸顯。

北京某快遞分揀中心的工作人員向Tech星球透露,無人配送車的核心作用就是穿梭於分揀中心與小區末端之間。「它會直接把貨送到小區或者附近的驛站,快遞員在小區接貨后再上門配送,這就省了快遞員往返分揀中心的時間,效率提高不少。」

這種便捷性也得到了快遞驛站工作人員的認可。無人配送車的操作流程十分簡單:遠程解鎖接收貨物、快速卸貨完成交接、確認后一鍵啟動讓車輛自主返程。無需專人引導,全程自動化的操作,讓末端收貨環節的效率大幅提升。

「它有點像酒店的服務機器人,一到驛站門口,我就能收到驗證碼。輸入驗證碼后,車門直接解鎖,卸完貨、確認取件完成,車子就會自動離開,特別方便智能。」

正因如此,近幾年順豐、中通、圓通、極兔、韻達等快遞公司加速引入無人配送車。根據國海證券的統計,目前中通快遞已投入約1000輛,圓通速遞投入近500輛,韻達股份投入超100輛,申通快遞投入超200輛。

此外,今年4月,中通快遞與新石器展開合作,計劃未來落地10000台無人車。順豐控股已投入超800輛,預計2025年無人車規模將擴至8000輛。

多位快遞從業者表示,隨着技術進一步成熟,未來35年,如果無人配送車的成本降至萬元以內,覆蓋更多末端場景,那麼快遞小哥的工作模式也將迎來全新升級。

資本密集押注,頭部企業加速跑馬圈地

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還在城市道路測試中謹慎探索時,無人配送賽道已率先打破「叫好不叫座」的僵局,成為資本眼中更具現實落地價值的「香餑餑」。

一位關注自動駕駛領域的投資人稱,相比Robotaxi動輒數十億的基建投入和漫長的法規完善周期,無人配送車聚焦「最后幾公里」的短途場景,既能憑藉科技感帶來市場新鮮感,又能直接為末端驛站、網點解決人力成本高、配送效率低的痛點,實用價值肉眼可見,自然成為資本押注的優先選項。

資本的狂熱押注,在2025年頭部企業的融資成績單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今年2月,新石器剛完成10億元C+輪融資,緊接着,在10月23日,新石器宣佈完成逾6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42.72億元)的D輪融資。九識智能則同在今年拿下近3億美元的B輪融資。白犀牛也獲得了2億元的B輪融資。

不到一年,三家頭部企業融資額合計超70億元,遠超同期部分Robotaxi企業的融資規模,賽道「吸金力」可見一斑。

資本的湧入,直接點燃了頭部玩家的「地盤爭奪戰」,落地應用的消息密集傳出。

今年4月,中通快遞股份有限公司與新石器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計劃投入10000台無人配送車;7月,申通快遞股份有限公司與菜鳥無人車達成戰略合作,加速無人配送規模化應用。京東物流則宣佈,將在未來五年採購100萬輛無人車和10萬架無人機。

這些密集落地的合作,不只是企業在擴張版圖,更在末端驛站獲得了實打實的利益。

根據順豐集團公眾號,山東順豐在魯西10城共計投入52輛無人配送車,其中的48輛應用於中轉直發場景,單車日均往返5個來回,日均行駛6240km,運輸8萬票快件,運輸單票成本下降1.32元,效率提升30%。

北京一位快遞驛站的工作人員則給Tech星球算了一筆賬,若以12萬元的購車成本(含FSD全周期服務)計算,假設使用5年時間,一輛無人車每天的成本66元,加上電費,每日成本不超過80元。

相比傳統人力配送模式,這樣的成本優勢對末端驛站而言頗具吸引力。「隨着后續技術成熟,成本可能繼續下降」上述工作人員表示。

交付萬輛之后,掀起「降本」之戰

無人配送車廣闊的市場空間,為行業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據招商證券測算,以全國快遞物流網點數量為基礎,無人配送車的市場空間約為 4680 億元;以全國小區數量為基礎,其市場空間在5460億元到7280億元之間。

在行業內,1 萬輛的運營規模已成為共識,這是無人配送車從試驗走向規模化應用的「臨界點」。目前,九識智能、新石器已經完成了第10000臺下線交付。

在多位行業從業者看來,唯有達到這一量級,企業才能突破「小批量、高成本」的困境,形成「技術降本、場景深度驗證、訂單規模擴張、進一步攤薄成本」的正向循環,真正打開商業化的大門。

不過,邁過萬輛門檻后,行業競爭同步加劇,而物流行業的整體環境更在倒逼無人配送企業加速降本。

據招商證券,2025年1-5月全國快遞業務量同比增長20.1%至788億件,但單價同比下降8.2%至7.5元,行業呈現「量增價跌」特徵。企業對成本控制的敏感度達到新高度。

從成本結構來看,末端配送成為降本的核心突破口,以直營快遞公司順豐控股為例,2024年其單票人工及運力成本佔公司總單票成本的84%。

無人配送車的核心價值,正是通過替代 「最后五公里」 的人力,成為「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的關鍵抓手,這也意味着,無人配送車自身的硬件與運營成本必須持續下降,才能真正具備商業化替代能力。

這一點在不同區域的應用中更顯突出。一位山東快遞分揀處的負責人告訴Tech星球,相較於大城市人力成本較高、無人配送車替代人力的性價比更易顯現,小城市目前仍難以大規模使用無人配送車替代人力,核心原因正是其成本尚未降至足以匹配當地人力成本的水平。

這也從側面印證,無人配送車的降本之戰不僅關乎行業整體商業化進程,更決定着其能否突破區域限制,實現更廣泛的市場滲透。

早期無人配送車依賴的激光雷達、高算力計算平臺等,成本一度居高不下,但隨着激光雷達價格的下降,疊加批量採購帶來的議價能力提升,以及國產車規級芯片的成熟和算力優化算法的進步,直接拉低了整車製造成本。

而這種降本潛力仍在延續。上述投資人表示,就像上一輪硬件端的降本路徑,當前市場仍有顯著優化空間:「隨着銷量進一步攀升,此前相對固定的軟件開發成本、運營成本將被更多訂單平攤,這會成為下一輪降本的重要方向。」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