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7 02:13
轉自:成都日報錦觀
川派盆景:盈尺之間見山河
集山水靈氣和文化底藴於一體的川派盆景藝術。
唐代畫家閻立本 《職貢圖》(局部)便有進貢奇石盆景的場景。
川派樹樁類盆景,虯曲多姿,以小枝狀大樹。
川派山水盆景氣勢雄偉,再現了蜀地的自然風貌。
□温月/文 何齊鐵/圖
盆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之一,它以植物、山石、泥土、清水等材料,經過藝術創作和園藝栽培,縮龍成寸,以小見大,在方寸之中塑造、展現大自然的美景。川派盆景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與創新的融合中不斷展現出時代的生命力。
千年傳承 盆中春秋
中國盆景的歷史,可以追溯至一千八百年前。早在東漢(25年—220年)時期便有盆景的雛形出現。河北望都縣發掘的一座東漢古墓,墓道壁畫中即繪有盆栽花卉。
魏晉時期,時人寄情山水,追求隱逸,儼如立體山水畫幅的精巧盆栽,便成了文人雅士寄託心境,藉以抒懷之物。盆景藝術開始成形。
唐代社會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盆景製作亦得到長足發展。陝西乾陵章懷太子墓里,便有侍女手託景盤的壁畫。畫家閻立本的《職貢圖》中,亦繪有手託淺盆奇石進貢的情景。考證可知,唐代的盆景已採用山石和樹木相配的佈局,樹以山立,山以樹靈,頗具自然氣息與山水畫意。文人與士大夫亦追風逐潮,以製作和玩賞盆景為樂。詩人、畫家王維即曾「黃瓷鬥貯蘭蕙,養以綺石」。白居易也曾賦詩表達取自然之物、造藝術之景、感人生之悟的心境:「小松未盈尺,心愛手自移。蒼然澗底色,雲濕煙霏霏。栽植我年晚,長成君性達。如何過四十,種此數寸枝。得見成蔭否,人生七十稀。」
到了宋代,盆景這一再造自然的「立體山水畫」,不但頻現於官宅民居的几案,還出現在畫家的筆下,詠哦於詩人的口中。從《十八學士圖》等繪畫作品,蘇軾、黃庭堅、陸游等大家的詩篇,都可見盆景的身姿。「五嶺莫愁千嶂外,九華今在一壺中」,鍾愛的山水盆景,寄託着蘇軾謫貶途中的寂寥心情;「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風霜」,化腐朽為神奇的枯藝盆景令黃庭堅大為讚歎;「翠崖紅棧郁參差,小盆初程景最奇」,陸游懷舊之時,也不忘「翠崖紅棧」的一盆奇景。尤值一提的是,據日本學者考證,中國盆景正是在南宋時漂洋過海傳到了日本。
元代時有高僧韞上人云遊四方,遍訪名山大川,其師法自然,並極力倡導盆景體量的小型化,稱之「些子景」,意即小景——盆景因此在元代更加普及,其「小中見大」的藝術特色,亦對后世的盆景製作影響深遠。「彷彿煙霞生隙地,分明日月在壺天。」詩人丁鶴年的《為平江韞上人賦些子景》,對些子景的體量、陳設、氣勢、形態、意境等,進行了生動描寫與細膩展示。而從元代松柏盆景《偃松圖》中可以看到,其造型與現代盆景已非常接近。
明代的盆景技藝臻於成熟,盆景專著也紛紛問世,對盆景樹種、石品、製作、擺置、品評等均有系統的理論闡述。蘇州人士王鏊所著的《姑蘇志》載:「虎丘人善於盆中置奇花異卉,盤松古梅,置之几案,清雅可愛,謂之盆景」。這是稱謂「盆景」的最早文字記載。明人屠隆著《考槃余事·盆玩箋》亦提出了盆景的標準:「盆景以几案可置者為佳,其次則列之庭榭中物也。」蘇州「吳門畫派」的畫意乃成盆景刻意模仿的主題,形成了蘇派盆景的獨特技藝風格。
清代的盆景類別形式更加多樣,有山水盆景、旱盆景、水旱盆景、帶瀑布的盆景和枯藝盆景等。清代的專業論述也多於明代,如陳扶搖的《花鏡》,吳震方的《嶺南雜記》,程庭鷺的《練水畫徵錄》,劉鑾的《五石瓠》,蘇靈的《盆景偶錄》,諸九鼎的《石譜》等。尤其蘇靈的《盆景偶錄》,把盆景植物分為四大家、七賢、十八學士和花草四雅,促進了盆景藝術創作的精細化。
川派盆景 大師輩出
晚清以來因社會動盪,盆景一度衰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盆景藝術以新的姿態興起。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成都為中心、盛行於四川和重慶的川派盆景,以蘇州、常熟為中心的蘇派盆景,以上海為中心的海派盆景,以廣州為中心的嶺南派盆景,以揚州、泰州為中心的揚派盆景等中國盆景五大流派全面復興。1979年,在北京舉辦的首屆全國盆景藝術展覽會,更成為中國盆景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四川山河秀美,物華天寶,孕育了優雅厚重、絢麗多姿的巴蜀傳統文化,亦成就了集山水靈氣和文化底藴於一體的川派盆景藝術。
遠在東漢時期,成都即有盆景的雛形。1979年考古發掘的東漢墓葬,就曾出土了一個配置木雕荷花盆景的條形土陶盆,成為成都最早跟盆景有關的物證。
唐朝川西節度使李德裕,其新繁東湖宅院里即設有盆景,「山水樹石與花草盆景相映成趣」。都江堰離堆公園收存的紫薇花瓶,亦是唐代作品。
五代后蜀,一梅姓官員歸隱於成都西郊,置地十余畝植梅,並試用棕繩捆紮梅枝,使之蟠曲矮化,開啟了樹樁盆景蟠扎技藝的先河。其子梅雨村,依照畫意,蟠扎梅枝,而成多種姿態,創造出四川最早的梅樁盆景。
步入宋代,大足寶頂山摩崖造像,「侍女手持盆山」;安岳圓覺洞石窟鑿刻,「飛天手捧盆山」,堪為川地盆景留痕。據考證,都江堰離堆公園矗立的巨型紫薇屏風,亦乃宋人所植。文豪蘇東坡不但自制盆景,還賦詩以記。
明清兩代盆景發展興盛,川地盆景亦不落人后,樹樁蟠扎造型技術已相當成熟;立、斜、卧、懸等造型也基本成形,崇慶縣(今崇州市)的「三彎九倒拐」、郫縣(今郫都區)的「方拐」即是造型樣式成熟的代表。灌縣(今都江堰市)離堆里的「張松銀杏」、貼梗海棠古樁、金彈子古樁則是明清園藝盆景珍品的代表。
20世紀初,四川涌現出一批技藝高超的樹樁盆景蟠扎大師,他們擁有各自擅長的精湛技藝,如張彬如、陳玉山的掉拐與接彎拐身法,戴崇光、龔協之的滾龍抱柱法,龔吉如的大彎垂枝身法,李洪泰的方拐、紀成九的巧借法等。
20世紀50年代,李忠玉、王明文、賴光玉、甘如才、雷光前、戴春和、陳松如等頂尖高手在成都人民公園專業從事盆景創作。李忠玉還與當時的著名畫家馮灌父合作,編寫了現代四川第一部盆景專業圖冊《成都盆景》。成都金牛區的營門口鄉,還建立了由盆景大師陳思甫和邱開春主要負責的盆景園。
1959年,人民大會堂落成。成都和重慶共選送了70余件盆景,陳設於四川廳。以「幽、秀、險、雄」和樹種豐富見長的四川盆景,轟動京城,川派盆景由此定名。
風材意型 匠心獨運
體系龐大的中國盆景藝術,主要分為樹樁盆景和山水盆景兩大類。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經過歷代盆景藝人的精心培育,四川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誕生了以成都為中心的川派盆景,躋身於中國盆景五大流派之列。
風、材、意、型,構成了川派盆景的基本內涵。
風——風格。川派盆景,風格獨特,具有強烈的地域特色和造型特點。樹樁類古朴嚴謹,虯曲多姿,以小枝狀大樹;山石類則高懸陡深,氣勢雄偉,再現西部蜀地的自然風貌,「雖為人作,宛如天開」,使川派盆景達到了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
材——材質。四川地區山高水長,自然資源十分豐富。金彈子、羅漢松、六月雪、銀杏、杜鵑、貼梗海棠、梅花、火棘、紫薇、茶花等都是川派樹樁盆景傳統的造型主材,它們或以果實、枝干,或以葉片、花朵,裝扮盈尺盆盎,彌散詩情畫意。石材也很多樣,砂積石、龜紋石、鍾乳石、砂片石、雲母石等,或顯雄峻,或露崢嶸,或透幽深,為川派山石盆景平添蜀地神韻。
意——立意。即確定和表達意境。川派盆景的立意主要有預先立意和根據材料兩種方式。前者根據立意,選擇適用材料,在特定的盆盎空間進行構建組合,從而呈現作品立意。后者根據材料,確定立意,然后利用材料的特點,進行排列組合,構成景觀,呈現立意。
型——造型技法。川派盆景多用棕絲蟠扎造型。其中樹樁類盆景分為規則類和自然類造型兩種,規則類樹干造型分為掉拐法、接彎掉拐法、對拐法等10種身法,以及平枝規則型、平枝式花型、滾枝式小滾枝型等5種枝條造型技法。自然類樹樁盆景樹干造型則分為風動式、連根式、提根式等6種。樹枝的造型分為帚枝式、鹿角式、垂枝式和枝盤式4種。山石類盆景根據石材形態,主要有直立式、斜立式、橫雲式和斜卧式4種造型方法。
成都西隅的百花潭盆景園、易園盆景博物館和郫都川派盆景博覽園,乃是四川盆景藝術的三大基地,亦可謂川派盆景的代表。
百花潭公園川派盆景基地,又名「西苑」,始建於1982年,面積2800平方米。在三大盆景園中,它「塊頭」最小,年歲卻最長。濃蔭深處小園一座,花牆圍繞,拱門洞開。園中碧草鋪地,小徑縱橫,形態各異的精美盆景陳設有序。尤其是那一面面素潔的粉牆,襯托着或翠綠或碧綠或墨綠的樹樁盆景,古朴典雅,宛如江南庭院。若是透過那牆上的橫窗賞景,更有一番「讀畫」的韻味。
百花潭盆景園自建成以來,曾多次舉辦四川省和成都市的各類盆景展覽;其珍藏的盆景中,亦有不少是在歷屆中國盆景評比展以及四川省、成都市多個盆景展中獲獎的佳作。
易園盆景博物館坐落於金牛大道上的古典式園林「易園」之中,以數百盆珍貴的羅漢松為主。從百花潭盆景園來此,第一感覺就是「大」——園苑面積大,盆景體積大。佇立園中,但見路徑平坦,草坡寬闊,多種盆景精心擺置,隨處可見。盆盎小者如面盆,大者似浴缸,更有甚者,巨若石牀!盆中綠植,低矮者與人等身;高大者可達三樓。襯以藍天白雲,尤顯宏偉氣勢。其中一株巨型古銀杏盆景透過特定的視角觀賞,竟與那相鄰的「望月樓」渾然一體,高聳的樓閣成了盆中之景,奇趣橫生。震撼之際,瞻望那園門上「西蜀大觀」之匾額,不禁突發感慨:此「大觀」,其實可作另解。
郫都區友愛鎮,中國「農家樂」的發源地。2017年又建起「川派盆景博覽園」。該園地處鄉間,少了城市的侷限,其佔地200余畝,擁有盆景3000余盆,較之易園規模更大。誠如其名,「川派盆景博覽園」以包括銀杏樁頭、金彈子、杜鵑、紫薇等川派盆景為主。亦匯聚日本羅漢松、黑松、楊梅樁、小葉榕樁頭等各大流派品種。徜徉偌大園中,滿眼里都是盆景。巨者逾丈,微者盈尺;虯曲多姿,懸根露爪;古雅奇特,秀美自然,令人目不暇接。那感覺恰如園中門牆上一副對聯所云:「人在景中游,景在盆中生。」
本版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