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6 17:50
(來源:紀要頭等座)
氮化鎵及功率半導體解讀專家會
一、英偉達800V直流平臺對氮化鎵的需求分析
英偉達800V直流供電平臺推動氮化鎵功率器件進入中功率應用場景,其工作電壓需留有冗余,芯片極限耐壓通常需達1200V,當前氮化鎵器件已可滿足該規格要求。平臺功率等級提升至1000-3000瓦,對應電流等級為幾十安培(50-100安培以下),此範圍內氮化鎵器件性價比優勢顯著。與硅基IGBT相比,氮化鎵導通電阻更低、功耗更小;與碳化硅相比,在1000-10000瓦功率區間內成本更低,因此成為該平臺的優選方案,預計市場空間可達幾十億至百億規模。
二、800V架構中氮化鎵與硅基/碳化硅的應用對比及價值量分析
(一)氮化鎵與硅基功率半導體的應用邊界
800V架構中,功率等級是兩者應用的核心分界線:1000瓦以下場景,硅基IGBT效率與性價比仍可接受;1000瓦以上場景,氮化鎵損耗較硅基IGBT降低超50%,且隨工藝進步成本持續下降,未來有望接近甚至低於硅基IGBT,在3000瓦等中高功率場景性價比優勢顯著。
(二)氮化鎵與碳化硅的應用場景及價值量差異
性能與成本:碳化硅性能略優,但氮化鎵基於硅襯底的外延材料成本更低,整體器件成本較碳化硅低,在3000瓦功率場景下性價比更優。
應用場景:氮化鎵適用於1000-3000瓦工規/消費級場景(如英偉達GPU供電系統),碳化硅則更多用於車規等高可靠性、高價格容忍度領域。
價值量:以3000瓦系統為例,氮化鎵器件單顆價格約15-20元,單個電路需4-8顆,對應價值量80-100元;碳化硅方案價格約為氮化鎵的1.5-2倍,系統成本更高。
三、氮化鎵行業格局:玩家、技術路線與供需趨勢
(一)國內外主要玩家及技術水平
國內:英諾賽科為全球龍頭,市場份額約30%,產品覆蓋100-1200V,8寸線產能領先,性價比優勢顯著;三安光電、華潤微等聚焦消費級低壓領域,尚未進入英偉達供應鏈。
國外:英飛凌(IDM模式,系統方案能力最強)、納微半導體(Fabless,依賴代工)、意法半導體(IDM模式)為主(更多實時紀要加微信:aileesir)要參與者,其中英飛凌盈利模式閉環,納微半導體因代工成本較高虧損嚴重。
(二)技術路線:E-mode與D-mode
D-mode(耗盡型):工藝簡單、可靠性較高,需級聯封裝實現常關,英飛凌採用該路線。
E-mode(增強型):可直接實現常關,封裝更簡單,為當前主流路線,納微半導體、英諾賽科(同時佈局兩種路線)採用。
格局:E-mode因設計友好佔據主流,但兩種路線在低頻(幾十至幾百kHz)功率應用中可靠性均達標。
(三)供需與價格趨勢
產能:全球氮化鎵產能以8寸線為主(英諾賽科月產1.5萬片,規劃擴至4-5萬片),6寸線因性價比劣勢逐步退出(如臺積電6寸線轉型封裝)。
價格:8寸晶圓價格約3000-5000元(消費級低壓產品低於3000元),6寸線(已淘汰)原價格6000-7000元;當前氮化鎵器件價格低於碳化硅,但高於硅基IGBT,行業整體仍處虧損階段,需規模效應實現盈利。
四、功率半導體行業動態與競爭格局
(一)安世半導體被制裁的影響
市場空間:安世半導體2023年產值約147億元(人民幣),其車規級IGBT、MOSFET等產品市場份額將被國內廠商(如士蘭微、中車時代電氣、華潤微)及英飛凌、意法半導體等瓜分,國內廠商有望新增百億級替代空間。
競爭格局:國內功率半導體廠商在成熟工藝(0.18μm及以上)領域與國外差距較小,車規認證加速推進,有望快速填補供應缺口。
(二)功率半導體周期與需求增量
周期位置:功率半導體(IGBT等)當前處於供需平衡略偏供大於求階段,價格較疫情期間回落,毛利率降至30%以下。
需求增量:新能源(電動車、光伏)、儲能、AI數據中心為核心驅動力,預計儲能領域功率器件需求有6-7倍增長空間,但因成熟工藝產能易擴張,供需缺口較先進製程更小。
(三)臺積電退出氮化鎵代工的影響
臺積電因6寸線性價比劣勢(成本較8寸線高30%)退出氮化鎵代工,加速行業向8寸線集中,國內廠商(英諾賽科等)憑藉8寸線產能優勢受益,全球氮化鎵供給格局向大陸傾斜。
五、投資要點總結
核心標的:英諾賽科(全球氮化鎵龍頭,8寸線產能與性價比領先,英偉達供應鏈驗證通過)、英飛凌(IDM模式,系統方案能力強,盈利穩定)。
行業趨勢:氮化鎵在800V中功率場景(1000-3000瓦)替代硅基IGBT為長期趨勢,需關注英諾賽科等廠商擴產進度及成本下降曲線;國內功率半導體廠商在安世制裁后迎來車規替代機遇。
Q&A
Q1: 英偉達800伏直流平臺對氮化鎵的需求情況如何,包括規格參數、可靠性及良率要求?
A1: 英偉達800伏直流平臺推動氮化鎵功率器件向中功率領域拓展,具體需求如下:規格參數方面,800伏平臺需芯片極限電壓達1200伏以預留冗余,當前氮化鎵器件已能滿足該條件;功率等級提升至千瓦級,最高達3000瓦,處於1000-10千瓦的中功率範圍,此區間為氮化鎵優勢領域。可靠性與性能上,氮化鎵導通電阻低,損耗較硅IGBT小一半以上,在1000瓦以上功率場景效率優勢顯著;良率隨工藝提升,8寸線相比6寸線成本降低30%,支撐性價比提升。此外,氮化鎵基於硅襯底的材料成本低於碳化硅,且成本下降趨勢明顯,未來或低於硅IGBT。
Q2: 800伏直流供電架構中,氮化鎵與硅基功率半導體的應用比例如何?在哪些電壓和功率密度下必須使用氮化鎵?
A2: 800伏架構中氮化鎵與硅基功率半導體的應用比例以1000瓦為分界:1000瓦以下,硅IGBT效率和性價比可接受,導通電阻損耗較小,仍為主要選擇;1000瓦以上,氮化鎵損耗較硅IGBT降低超50%,且隨器件工藝提升,成本持續下降,未來或低於硅IGBT,成為主流方案。必須使用氮化鎵的場景為功率密度較高的1000瓦以上領域,尤其3000瓦等級時,其效率與成本優勢顯著,硅IGBT難以替代。
Q3: 800伏直流供電架構中,氮化鎵與碳化硅的應用場景有何差異?
A3: 800伏架構中氮化鎵與碳化硅的應用場景因性能、成本及需求特性分化:碳化硅性能更優,尤其在高壓、高可靠性場景(如車規級電動車),其材料缺陷密度低、導熱性好,適用於對價格容忍度高的領域;氮化鎵基於硅襯底,材料及製造成本更低,在3000瓦AI服務器等功率中等(1000-10千瓦)、價格敏感且用量大的場景(如數據中心電源),市場份額大於碳化硅。此外,氮化鎵當前主要定位工規級甚至消費級,而碳化硅更多面向車規等高等級應用。
Q4: 國內外氮化鎵主要廠商有哪些?其產品及客户端驗證進展如何?
A4: 國內外氮化鎵廠商可分為以下類別:國內方面,英諾賽科為龍頭,採用IDM模式,8寸線產能1.5萬片/月(規劃擴至4-5萬片),產品覆蓋100-1200伏,全球份額約30%,已通過英偉達驗證,但受GPU芯片產能限制暫未起量;三安光電、華潤微等廠商亦有佈局,但產值多為千萬至億元級,未進入主流供應鏈。國外方面,英飛凌(IDM模式,系統方案能力突出)、意法半導體(IDM模式)為主要IDM廠商;設計公司以納微半導體為代表,原依賴臺積電6寸代工,現因成本劣勢轉至國內8寸線。此外,EPC、Transphorm等設計公司產值較小,影響力有限。
Q5: 國內英諾賽科與國外納微半導體、英飛凌在氮化鎵技術水平上如何評價?
A5: 國內英諾賽科與國外納微半導體、英飛凌的技術水平各有側重:英諾賽科在器件性價比上領先,其8寸線工藝成熟,良率高,成本較6寸線降低30%,且產品覆蓋100-1200伏全範圍,規模效應下虧損收窄;英飛凌系統方案能力最強,擅長從芯片到模塊、系統的整體解決方案,已形成盈利閉環;納微半導體作為輕資產設計公司,依賴代工,雖技術路線(E-mode)為主流,但因缺乏製造環節,虧損最為嚴重。綜合來看,英諾賽科在器件性能與成本平衡上佔優,英飛凌在系統集成上領先,納微半導體受限於代工模式盈利承壓。
Q6: 英諾賽科能否在氮化鎵市場佔據三成份額?
A6: 英諾賽科目前已佔據全球氮化鎵市場約三成份額,未來有望維持或提升該比例。其核心支撐包括:產能規模領先,擁有全球首條氮化鎵8寸專線,當前月產能1.5萬片,規劃擴至4-5萬片(更多實時紀要加微信:aileesir),規模效應下運營成本將進一步降低;產品覆蓋廣,從100伏到1200伏,適配消費電子、數據中心等多場景;性價比優勢顯著,8寸線成本較6寸線低30%,且隨產能釋放有望實現盈利。此外,臺積電退出6寸氮化鎵代工后,國內8寸線主導市場,英諾賽科作為國內龍頭將持續受益。
Q7: 氮化鎵的技術壁壘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是襯底外延、前道工藝還是后道模組?
A7: 氮化鎵的技術壁壘主要集中於前道工藝(含襯底外延與芯片製造),后道模組門檻相對較低。前道工藝方面,襯底外延需降低缺陷密度,硅襯底氮化鎵的缺陷控制難度大,直接影響器件可靠性與良率;芯片製造需優化外延層與工藝配合,如增強型(E-mode)器件需通過外延與芯片工藝協同實現常關特性,工藝複雜度高於耗盡型(D-mode)。后道模組方面,氮化鎵可複用硅IGBT成熟工藝,8寸線良率高,封裝技術相對通用,難度較低。英諾賽科等IDM廠商通過整合前道工藝(襯底外延、芯片製造)與后道封裝,形成差異化壁壘。
Q8: 英諾賽科在英偉達的驗證進展如何?
A8: 英諾賽科已通過英偉達芯片級驗證,但實際出貨量受限於GPU芯片產能。具體而言,英諾賽科的氮化鎵器件(含650伏成熟產品及800伏平臺所需1200伏產品)已滿足英偉達電源單元的性能要求;驗證通過后,其出貨量取決於英偉達GPU芯片的產能釋放——當前臺積電先進工藝(3納米)及2.5D/3D封裝產能緊張,限制了GPU大芯片產出,進而影響電源器件需求。因此,英諾賽科的氮化鎵器件供應能力充足,起量節奏將隨GPU產能爬坡逐步提升。
Q9: 氮化鎵的E-mode與D-mode技術路線有何差異?當前格局如何?
A9: 氮化鎵E-mode(增強型)與D-mode(耗盡型)技術路線的差異及格局如下:技術特性方面,D-mode為常開型(耗盡型),器件工藝簡單、可靠性較高,但需通過級聯封裝實現常關,驅動設計複雜;E-mode為常關型(增強型),需外延與芯片工藝協同實現,封裝難度低,設計友好,為當前主流路線。市場格局方面,英飛凌採用D-mode級聯封裝方案;納微半導體、臺積電採用E-mode工藝;英諾賽科兩種路線均有佈局,最終產品形態(3/4條腿模組)無明顯差異。在功率應用(幾十至幾百千赫茲)場景下,兩種路線可靠性均達標,E-mode因設計便利性佔據主導。
Q10: 氮化鎵與碳化硅相比,優劣勢及適用場景有何差異?
A10: 氮化鎵與碳化硅的優劣勢及適用場景差異顯著:優勢方面,氮化鎵基於硅襯底,材料與製造成本低,在1000-10千瓦中功率場景(如數據中心電源、消費電子快充)損耗小、性價比高;碳化硅材料缺陷密度低(比氮化鎵低4-5個數量級)、導熱性高(是硅襯底的3-4倍),在高壓(>800伏)、高功率(如車規級電動車)場景穩定性更優。劣勢方面,氮化鎵在800伏以上高壓場景材料缺陷控制難度大,接近性能極限;碳化硅成本高,在價格敏感、用量大的中功率場景競爭力弱。適用場景上,氮化鎵聚焦數據中心、消費電子等中功率、價格敏感領域;碳化硅主攻車規、工業重功率等高可靠性、高電壓場景。
Q11: 氮化鎵的供需格局、當前產能及后期價格趨勢如何?
A11: 氮化鎵供需格局、產能及價格趨勢如下:供需方面,當前處於需求增長期,英偉達800伏平臺、儲能等新場景打開市場空間,但供給端英諾賽科、英飛凌等廠商產能充足,暫未出現結構性短缺。產能方面,國內英諾賽科8寸線月產能1.5萬片(規劃擴至4-5萬片),國外英飛凌、意法半導體亦有8寸線佈局,6寸線因成本劣勢逐步淘汰(如臺積電退出)。價格趨勢上,短期因規模不足多數廠商虧損,但隨產能擴大(如英諾賽科擴至4萬片/月),成本將持續下降,長期價格不會大幅下跌,參考硅IGBT維持20-30%毛利,不會出現碳化硅因供大於求導致的非理性降價。
Q12: 安世半導體被制裁對工業半導體市場競爭格局有何影響?哪些公司可能受益?
A12: 安世半導體被制裁將重塑工業半導體市場競爭格局,具體影響及受益公司如下:市場缺口方面,安世在汽車IGBT、MOSFET等領域的份額約20多億美元(147億人民幣),其退出將形成百億級市場缺口,主要集中於車規級成熟器件。競爭格局變化上,歐洲車企供應鏈依賴安世的歷史認證,短期內面臨斷供壓力,但國內廠商認證加速,二供、三供將快速填補份額。受益公司包括國內車規功率器件廠商,如星聯集成、華潤微、華虹半導體、士蘭微、中車時代等,這些廠商產品性能與安世差距小,且在新能源車領域已佈局,有望承接替代訂單。
Q13: 當前功率器件(含IGBT)的供需情況如何?功率半導體周期處於什麼位置?
A13: 當前功率器件供需及周期位置如下:供需方面,功率器件為成熟工藝(0.18-0.35微米為主),疫情期間車規級曾嚴重缺貨,當前供需基本平衡,略呈供大於求;價格方面,疫情期間漲價后逐步回落,當前毛利率約30%以下,低於歷史高位。周期位置上,功率半導體屬於「長坡厚雪」賽道,無大起大落,當前處於疫情后需求回暖期,但因製造門檻較低(90納米以上工藝),產能易擴張,難以出現先進工藝(如5納米以下)的供不應求局面,預計維持平穩增長,無大幅漲價趨勢。
Q14: 儲能、數據中心等領域需求對功率半導體的增量貢獻有多大?
A14: 儲能、數據中心等領域將為功率半導體帶來顯著增量,具體表現為:需求規模上,AI數據中心因算力增長帶動電源功率提升(如3000瓦GPU電源),儲能領域因風光裝機增長需求激增,兩者合計有望推動功率半導體需求翻倍甚至更多。增長斜率方面,功率器件為成熟工藝,國內廠商(如英諾賽科、華潤微)產能擴張迅速,需求增長可被快速滿足,因此增量曲線相對緩和,不會出現先進工藝(如GPU芯片)因產能受限導致的供需缺口。長期來看,儲能、數據中心將成為功率半導體增長的核心驅動力,但需通過規模效應攤薄成本,維持合理利潤。
Q15: 臺積電退出氮化鎵代工對行業供需情況有何影響?
A15: 臺積電退出氮化鎵代工對行業供需為積極影響,尤其利好大陸廠商:退出原因在於其6寸代工線無性價比,8寸線成本比6寸低30%,且臺積電需將6寸廠改造為先進封裝產能以滿足GPU封裝需求。行業影響方面,臺積電退出后,其四五十家設計公司客户(如納微半導體)將轉向國內8寸線代工,推動國內氮化鎵代工產能利用率提升;同時加速6寸線淘汰,行業向8寸線集中,成本進一步下降,打開中功率應用市場空間。對大陸廠商而言,英諾賽科等8寸線IDM廠商將承接更多訂單,鞏固龍頭地位。
Q16: 當前6寸與8寸氮化鎵的產能及晶圓價格範圍如何?
A16: 當前6寸與8寸氮化鎵的產能及晶圓價格差異顯著:產能方面,6寸線因成本劣勢逐步退出(如臺積電6寸線改造為封裝廠),僅剩少量老舊產能;8寸線成為主流,國內英諾賽科月產能1.5萬片(規劃擴至4-5萬片),國外英飛凌、意法半導體亦有佈局。價格方面,6寸晶圓原價格6000-7000元,因無性價比已被淘汰;8寸晶圓價格因應用場景分化,高壓(如1200伏)產品約4000-5000元,消費類/低壓(200伏以下)產品低於3000元,接近硅基晶圓價格(約3000元)。未來隨8寸線產能擴張,價格或進一步下降,但降幅有限。
Q17: 國內外氮化鎵的IDM公司、設計公司及代工平臺有哪些?
A17: 國內外氮化鎵產業鏈主要參與者如下:國內方面,IDM公司以英諾賽科為核心(8寸線,100-1200伏產品,全球份額30%),三安光電、華潤微亦有佈局但產值較小(億元級);設計公司無顯著出貨量,多為千萬級產值,影響力有限;代工平臺以國內8寸線為主,承接臺積電退出后的設計公司訂單。國外方面,IDM公司包括英飛凌(系統方案領先)、意法半導體、安森美(車規級產品);設計公司有納微半導體(E-mode路線,轉國內代工)、EPC、Transphorm(產值億元級);代工平臺臺積電已退出,僅剩少量6寸線,逐步被國內8寸線替代。
Q18: 安世半導體被制裁后,其可被瓜分的市場空間約為多少?
A18: 安世半導體被制裁后,可被瓜分的市場空間約百億人民幣。安世去年產值147億人民幣(約20多億美元),其中被制裁的核心產品(汽車IGBT、MOSFET、靜電二極管)佔比約70%,對應市場空間約百億人民幣。該部分市場將由國內功率器件廠商承接,如星聯集成、華潤微、華虹半導體等,這些廠商年營收多為十幾至二十幾(更多實時紀要加微信:aileesir)億元,合計可消化該部分份額。此外,安世國內封裝產能若採用國內晶圓替代(如華潤微、中車時代提供晶圓),其國內業務或部分恢復,但核心被制裁產品的市場缺口仍將由國內廠商填補。
免責申明:以上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以此作為投資依據出現任何損失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