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光啟技術,十五五期間,產能爆發

2025-10-26 06:19

(來源:大樹的格局)

剛閉幕的四中全會太讓人振奮了!會議審議了 「十五五」 發展規劃,里面特意提到要早早佈局未來產業,還點了一串 「硬核」 領域的名 —— 像能改寫信息安全的量子科技、改變醫藥農業的生物製造、可能重塑能源格局的氫能和核聚變能,還有腦機接口、能讓機器人 「動手做事」 的具身智能,以及比 5G 快得多的 6G。

最讓人熱血的是那句:這些產業接下來要發力,未來 10 年能 「再造一箇中國高技術產業」!要知道咱們現在的高技術產業已經挺強了,再造一個意味着經濟會添個超大新引擎,這可不是空話,畢竟 2024 年 「三新」 經濟佔 GDP 都超 18% 了,未來真的值得期待!

這里就不介紹超材料在軍工、具身智能、智能汽車整車通信檢測方面的應用,以前聊了不少。今天首先聊聊與光啟的 「超材料」 息息相關的 6G 產業。

你可以把 6G 的信號想象成一場在擁擠都市里舉行的超級快遞任務,要送的東西又多又急(數據量巨大),但道路卻更窄、更容易堵車(太赫茲頻段穿透差)。

現在的 5G 天線就像普通的送貨員,而光啟的超材料天線,就像給每個送貨員配上了 「任意門」 和 「信號放大鏡」。它能以極薄的平面結構,精準地操控每一束電磁波,想讓它往哪兒拐就往哪兒拐,想讓它聚焦就聚焦。

這帶來的優勢是實實在在的:第一是信號覆蓋又遠又準,以前信號死角的地方,現在一面牆甚至一張智能超材料標籤貼上去,就能變成信號中繼站;第二是天線可以做得極小,無縫嵌入到任何設備表面,為手機、汽車留出寶貴空間;第三是能耗可能更低,因為信號傳遞效率大大提升了。

老早就有消息説,光啟和華為一起搞超材料天線,還有衞星通信的那些零件了。這不就是用新材料的路子,解決下一代通信最底層的需求嘛!

不過現在還沒看到啥成果,主要問題就是超材料成本太高了。你想啊,民用的東西得性價比特別高才行,這成本降不下來就不好推。但話說回來,在 6G 通信里,比智能、比能編程這兩塊,超材料現在基本沒對手。

再説説低空經濟,之前發佈會里可是把 「航空航天」 和 「低空經濟」 綁在一起提的,可見這倆的關聯性有多強。

光啟這邊動作也很實在,不光自己在搞超材料無人機,還拉上產業鏈里的一眾夥伴,一起成立了 「無人機蜂羣創新分會」。現在他們的無人機已經完成定型,開始小批量試產了,按照計劃明年年底就能量產,月產能要做到 1 萬台。按無人機蜂羣分會上,科比特的盧總説法銷售能,這個 1 萬台的數字都算保守的,實際可能更高。

這麼看下來,光啟這佈局速度是真快,剛好踩在了低空經濟產業爆發的節奏上,時機抓得特別準。

你看光啟剛發的三季報,就是個 「產能爆發」 的預演。三季度營收猛增 56.5%,前三季度營收總額已經超過去年全年。更關鍵的是,今年拿到手的超材料批產訂單接近 26 億元,創了歷史紀錄。這里面下半年籤的那兩份合計近 18 億的訂單,明年 6 月底前都得交付。

這説明什麼?説明需求已經不是 「可能來了」,而是 「已經來了」,並且催着光啟趕緊生產。公司存貨同比翻了一倍還多,就是在為交付任務拼命備料,這景象就像一個餐廳后廚堆滿了食材,就等着大廚開火炒菜。

對於 「十五五」,光啟的準備可以説是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他們的 「1 總部 + 5 基地」 產能佈局正在不斷夯實,709 基地二期投產就是爲了突破交付瓶頸。他們對自己的定位,早已不是簡單的材料供應商,而是要建立一個完整的超材料產業鏈,做 「鏈主」。這個野心,正好和國家打造 「新興支柱產業」 的雄心協頻共振。

光啟的 「深度垂直」 戰略,在過去十幾年里,被人説過 「重」,説過 「笨」。但他們硬是自己啃下了從設計、材料到製造的全鏈條,甚至自己開發了 4641 套專用設備和 161 款基礎材料。

這看似笨功夫,卻在關鍵時刻成了最寬的 「護城河」。當別人的技術還躺在實驗室時,光啟已經能大規模、低成本、高良品率地(整體良品率高達 97.51%)把產品造出來,用在最尖端的裝備上。這就像在一條充滿岔路的未來科技峽谷里,光啟選擇自己修橋鋪路,雖然起步慢,但路修通后,就能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帶領整個車隊通過。

還記得光啟無人機蜂羣分會成立大會上,那位南京牛散大佬説的話嗎?他直接給出了個超實在的預判:2026 到 2029 這幾年,也就是十五五這幾年,光啟的營收要每年翻一番。

這可不是隨口吹的 「無的放矢」,大佬敢這麼説,背后肯定有自己的依據和判斷。這話其實也側面透了個底 —— 光啟現在早就不是 「缺這少那」 的階段了,基本是萬事俱備,就等接下來的機會一到,直接發力衝業績了。

所以,當 「十五五」 的東風遇上光啟的產能爆發,這不僅僅是訂單和營收的增長,更是一場用中國原創技術定義未來產業規則的盛宴。光啟在超材料領域全球第一的 6000 多件專利申請,就是在為這場盛宴提前寫下的菜單。

我們這些投資者,看的不僅是 K 線圖的起伏,更是在親眼見證一家公司,如何將自己的 DNA 編織進一個國家產業升級的宏偉藍圖里。這條路很長,但橋和路,他們已經修得差不多了。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