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一周軍評:不再遊刃有余的帝國,搞起「金穹」來也是匆匆忙忙

2025-10-26 12:22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王世純】

本周最重要的軍事新聞,無疑是美國對我國擴核問題以及「金穹」太空戰略反導能力的一系列表態。先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官宣要在特朗普卸任前的2028年完成「金穹」系統的太空攔截部分的首次演示,后有特朗普接着貿易戰談判的苗頭呼籲中國參與「核談判」。

金秋十月是美國一個財年(FY)的開始,美國各大軍工企業都得趁着這個東風藉着財報會議鼓吹一波自己,以在複雜多變的金融市場上獲得更多融資。諾格和洛馬這種大公司也不例外。而在這其中,洛馬公司有關「金穹」系統太空攔截器的表態最引人注目。

金穹的PPT也非常的「投其所好」,這個金色大罩子讓人想起不少太空歌劇類科幻作品洛馬

10月20日,洛馬首席執行官吉姆·泰克萊特在財報會議上談及有關「金穹」導彈防禦系統的相關工作,他表示,該公司的目標是不晚於2028年對至少一種天基反導攔截設計進行在軌反導攔截測試。

這是美國方面首次就「金穹」計劃談及時間節點。五角大樓對「金穹」的具體發展細節守口如瓶,但人們普遍猜測,「金穹」將是一個涵蓋概念非常廣泛的綜合項目,包括針對傳統彈道式目標的太空攔截器,以及大氣層內預警探測攔截系統在內的一系列產品。而在這一系列「金穹」子系統中,外界最關心的無疑是太空攔截系統。

太空攔截系統一向被視為某種破壞世界和平的禁忌,但在這個「禮崩樂壞」的時代,美國的大小官員們早已不避諱談及希望發展太空軍事能力,尤其是太空軍事化的願望。美國太空部隊將軍、太空作戰主管錢斯·薩爾茨曼(Chance Saltzman)今年3月在接受《防務一號》(Defense One)在線直播採訪時表示,美軍不僅想要天基攔截導彈,還希望它們能在推進階段攔截敵方導彈。美軍的目標是這些攔截器在遠離美國本土的地方發揮作用,所以「必須要快,必須要準確」。

對於所有愛好和平的人來講,超級大國之間「相互確保核摧毀」是二戰后80年沒有世界大戰發生的和平基石,而太空反導系統無疑是一種掘「核平衡基石」根基的惡劣行為。因此,金穹計劃被冠以「星球大戰2.0版」的名號是名副其實的。這並非什麼好詞——沒有什麼比這種不惜一切發展對敵國技術的「絕對壓制」更能稱得上是軍備競賽的了。如果洛馬執意製造這種武器,那麼特朗普任內會撕毀1967年美國帶頭簽訂的「外空條約」。這導致「金穹」系統必然面臨來自全球道德上的指責。

但如今的美國已經不是那個能追求絕對軍事優勢的美國。如果我們結合30年代中美俄三國的核武器發展軌跡解讀「金穹」,可能會發現,美國在「金穹」系統上的選擇並非是超級大國對於軍事霸權的絕對追求,反而是中美核武器發展現狀下的某種被迫應對。

核武器是大國基石,但維繫這種基石依靠的是持續不斷的研發與投入,而不是坐吃山空的歷史慣性。在這個方面,美國正面臨一定程度上的核武器增量危機。這一危機來自被予以厚望的LGM-35「哨兵」項目。

目前「哨兵」項目仍處於推倒重來的階段,主要是因為美軍在2025年8月終於承認新型LGM-35系列導彈無法部署在老舊的民兵導彈井里;如果美國想部署新型陸基洲際彈道導彈,那麼必然要建造新的井。這一決定幾乎讓該項目在過去幾年的成果付諸東流。而「哨兵」的部署日期也默認被延宕到本世紀30年代中期。

而負責執行「哨兵」導彈項目的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也在本周基本證實了「哨兵」項目將有大的變動。在10月財報會議談及「哨兵」(Sentinel)洲際彈道導彈項目重組對諾格的影響時, 諾格總裁凱瑟·沃登(Kathy Warden )這樣解釋:「此次重組的內容包括與美國空軍就新的項目基線達成一致。近期的決策——例如建立新的發射井——對成本和進度產生了‘積極影響’。這次重組的目標是加快項目推進並明確生產時間表。」

如果我們把這句話從美國八股翻譯成白話,那就是「美國空軍預計將於今年決定是否建造新的導彈井,並修改已經作廢的‘哨兵’導彈時間表」。而當下美國能否按時完成數百個需要「大興土木」的超加固導彈發射井,是一件值得懷疑的事情。

在《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限制下,美國洲際彈道導彈數量的很大一部分由陸基發射井里的彈道導彈填充。在美軍常態化擁有的700件核載具里,「民兵III」系列彈道導彈佔據其中的一多半——400枚。隨着「哨兵」項目延宕到2035年以后,美軍在未來長達15年的時間里,不僅無法擴充核載具,甚至要面臨維繫現有規模都有些困難的窘境。

與此同時,大洋兩岸的核載具正面臨字面意義上的「此消彼長」。就在本月初,美國空軍一把手空軍上將肯尼斯·F·威爾斯巴赫(Kenneth F. Wilsbach)在參議院提名聽證會上告訴國會老爺們,美國空軍已經修改「2030年前中國擴核到1000彈頭」的表述,正式承認中國會在2030年前達到美俄同等核規模——1500枚彈頭。

當然,在我們盛大的九三閲兵后,這種對現實「校正迴歸」般的敍述確實沒什麼意義。作為軍事新聞從業者,筆者傾向於相信五角大樓和白宮的領導人不是4Chan網民,這些高官精英們不應該在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問題上大搞「我沒見過就不存在」的唯心主義形而上學。但客觀現實是,美國人挑起了一場大國競爭,卻完全無法應對太平洋西岸在覈武器上的發奮圖強。

在長達10年的時間里,他們對迫在眉睫的事實無所作為,以一種放任、乃至唯心主義的心態應對中國的核突破。但世界是物質的,其結果是,中國正在自由地擴充核載具的數量和質量,美國卻依舊要用老舊的「民兵」系列撐門面。在這個世紀,沒有任何人預言2020年代中期中美就要達到核均勢,但這就是今天美國人要面對的現實。

對美軍而言,在美國「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長期只有三分之一處於值班,平均每艇只攜帶12枚彈頭和60個再入彈頭(MIRV)的前提下,美軍目前首輪核突擊甚至無法覆蓋中國龐大的井基核載具力量,更別提分佈在中國各個陣地的數量誇張的機動彈道導彈和新鋭海空核反擊手段了。

而這種粗暴的計算還沒有考慮到我國圍繞發射陣地的反導系統。而且,與美國關係緊張的國家顯然不止中國,美國人顯然不敢打賭手握1400枚部署狀態核武器的俄聯邦不會趁着中美核大戰之際對美國落井下石。這種1+1>1的「三國演義」態勢,可能纔是特朗普政府不斷提及中國要加入核協議的原因之一。

在覈武器數量整體受限的前景下,「金穹」的「救命稻草」性質就愈發凸顯。美軍現在做的事情就是寄希望用「金穹」的太空攔截能力抵消中國的核擴軍,從而讓美軍通過太空反導能力的優勢繼續維繫同時針對中俄的核優勢。美軍甚至毫不避諱這一點,威爾斯巴赫直截了當地説,中國的「核現代化和擴張將增強其以可以到達美國大陸的遠程系統瞄準我們本土的能力,這是特朗普政府投資‘金穹’的主要原因」。

對美國人而言,「金穹」至少是一個理論上可行的手段。里根時代「星球大戰」計劃試圖解決在大氣層外對彈道固定的高速洲際彈道導彈目標的攔截問題。這一問題在新世紀隨着GBI和其他反衞星武器的發展而初步得到了解決。但進入20年代后,隨着時代發展,中俄都發展了在大氣層內滑翔飛行的高超音速武器,這使得中俄導彈規避了傳統的美國反導系統(如GBI)的外層空間攔截範圍——中俄高超音速導彈會在陸基的GBI抵達攔截軌道前重返大氣層,進入到難以遠程攔截的高超音速滑翔模式。

但美國人認為,中俄洲際導彈在上升助推階段至少是脆弱的——無論是俄羅斯的「先鋒」洲際載具還是中國的某型和某型「戰略高超音速」兵器,這些武器至少會先進行一段彈道飛行。因此理論上,「金穹」的太空攔截器只要在中俄本土上空部署,就能在中俄導彈發射不久后通過天基發射陣位的方式給這些導彈攔截下來。

當然,理論總是美好的。天基反導需要在低軌道上部署大量的反導衞星,這些衞星要「前仆后繼」的從敵方可能的發射陣地上空過頂;當前一枚反導衞星離開有效攔截陣位時,后一枚衞星就跟上來。這意味着,如果要真正建立一個可堪一用的反導系統,那麼美軍就要在低軌道上部署大量攔截系統平臺。如果只是監視固定的發射井陣地,就已經要耗盡接近五位數的反導攔截衞星了,但考慮到中俄都有數以百計的機動洲際彈道導彈發射車,「金穹」需要的衞星數量將是極為誇張的。

美國物理學會(APS)在今年早些時候的一項論證「金穹」系統技術可行性的研究中估算稱:「我們估計,需要大約16000個太空攔截器組成的星座,才能試圖對抗像10枚朝鮮火星-18這樣的固體推進劑洲際彈道導彈的快速齊射」。這還只是面對一個彈道導彈數量較少、國土面積狹小的初步擁核國家朝鮮。要知道,朝鮮半島的周長是3000公里,而太原到庫爾勒的距離就已經超過3000公里。這種指數級的放大,會讓最終部署的衞星變成一個字面意義上的「天文數字」。

當然,如果美國拿出「流浪地球」精神,這種誇張的攔截數量在當前太空科技發展的情況下也並非完全無法做到。隨着「重型獵鷹」「星艦」等大幅度降低透支成本的運載火箭的出現,再加上技術進步使得能攜帶多個KKV殺傷器的反導衞星的尺寸重量和成本都有望被控制下來,因此理論上,似乎「金穹」是有可能實現「星球大戰」計劃中的部分設想的。但正如席亞洲同志説的那樣,如果美軍真有這種「愚公移山」的克難精神,美國政府也不至於關門,美國大兵也不至於貸款發工資了。

總的來説,「金穹」項目截至目前,更像是一種技術賭博或政治籌碼。在尼克松時期,美軍就曾試圖制定一個大規模反導發展計劃,以應對核載具數量日益增多的蘇聯火箭軍。但技術證人説的一句話讓當時的美軍和現在的筆者印象深刻,這位技術證人説:人類歷史上總是充滿了無用的馬奇諾防線。

也許未來SpaceX或洛馬公司會進行技術迭代,讓攜帶動能攔截器KKV殺傷器的反導衞星的尺寸重量和成本都被控制下來,同時利用星艦等技術將投擲成本降低到極致,但彼時中國的導彈會發展成什麼樣子呢?美國人耗資數千億乃至數萬億的「太空金穹」,會不會和麪對閃電戰的馬奇諾防線一樣在新體制導彈的打擊下徹底失效?沒有嚴肅的領導人會在這種事情上賭國運。

説完了技術賭博,我們來説説政治籌碼。

對於咋咋呼呼的特朗普,「金穹」項目更像是他習慣的「虛空造牌」的談判手段,用來在未來中美俄三方的核博弈中作為一張牌打出去。筆者相信,特朗普任期內,一定會提出用停止發展「金穹」系統作為條件,換取我方停止發展核武器乃至削減核武器。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兩件事,第一,海軍條約一定是到了所有參與者都競爭不動的時候,而我們作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遠沒有到這個地步;第二,一切帝國主義都是紙老虎。

針對后一點經驗,到目前為止,除了洛馬總裁以外,沒有任何人為太空攔截器的軌道測試背書。參加過「金穹」工業會議的消息人士告訴「戰區」網站:「如果你想測試一個天基攔截器,不一定要把它發射到軌道上,然后在太空進行測試,你可以用更低的發射成本將殺傷飛行器發射到亞軌道上進行測試,這樣快得多」。

畢竟,太空軍事化這個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始作俑者是要揹負讓全人類告別星空的千古罵名的。這對一個好大喜功、天天惦記諾貝爾獎的白宮政權來説,不是一個可以接受的事情。何況美國太空能力的核心——SpaceX的老闆是一個資本家,他的資金流一部分還依賴着上海工廠的電車。而他引以為豪的太空投擲成本對中國而言也絕非望塵莫及,而是早已望其項背。

至少連馬斯克都承認,中國製造獵鷹9級別的火箭已經箭在弦上社交媒體

總的來説,美國的國家戰略是維繫全球霸權主義,而全球霸權主義的基石是美國「一超勝兩強」的絕對核優勢。然而,當這個昔日「從從容容、遊刃有余」的超級核大國,如今走到某種無法達到核均勢而「匆匆忙忙」發展「金穹」的地步。至於未來會不會「連滾帶爬」,還要看美國的事在人為。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閲讀趣味文章。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