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邁向世界級科研樞紐

2025-10-26 06:12

2023年8月8日,國務院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河套規劃》),為深港科技創新合作量身打造出一張國家級戰略藍圖。兩年來,河套合作區錨定「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先導區、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中試轉化集聚區」的發展定位,在全球優質資源集聚、深港協同創新、科研體制機制突破、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規劃建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是黨中央賦予深圳的國家重大戰略。兩年前,《河套規劃》擘畫了河套走向世界級科研樞紐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深圳市福田區委書記、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署黨組書記黃偉表示,兩年來,河套合作區積極探索構建與香港及國際接軌的科研管理制度,營造高度開放的國際化科技創新環境,正在加速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截至今年8月,河套合作區已匯聚200余個高端科研項目和447家科技企業,集聚起包括18名海內外院士在內的1.5萬余名科研人才,與2021年相比增長2.5倍。培育出5個國際性產業與標準組織,制定19項國際標準。

高端資源加速匯聚

「河套合作區是粵港澳大灣區唯一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重大合作平臺。兩年來,深港兩地充分發揮組合優勢,在跨境協同中收穫累累碩果,向着世界級科研樞紐加速邁進。」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署署長鍾海表示,憑藉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和政策紅利,河套合作區推動建設高水平創新平臺和載體,高端科研成果加速涌現,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和制度創新供給。

今年2月,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領銜的南方科技大學、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究團隊宣佈發現常壓下鎳氧化物的高温超導電性。此次發現在新型有組織科研的模式下,由南方科技大學、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清華大學三個單位開展大團隊跨區域協作。位於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的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多位科研人員參與聯合攻關。

河套合作區還集聚着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牀試驗協作平臺、粵港澳大灣區(廣東)量子科學中心等重大科研平臺,星巴克(中國)創新科技中心、意法半導體全球封測創新中心等世界級企業研發中心,招商局、華潤等央企也在河套佈局研發中心;集聚5家國際性產業與標準組織,累計產出各類標準170項,含國際標準19項。

今年8月,河套合作區再設立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際總部等一流技術創新中心。高端人才和資源的匯聚,構建起了強大的科創磁場,為河套合作區的科技創新注入了強大動力。

協同創新成果豐碩

河套合作區強化「一河兩岸」「一區兩園」協同效應,將香港科研優勢與深圳產業鏈資源協同起來。

深港聯動的代表性成果之一是深港兩地共同出資建設的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落地運營,圍繞醫療科技、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機器人、微電子等七大核心領域,搭建起「政產學研資」聯動的創新創業生態圈。自2023年9月開園以來,這里已進駐近70家科技企業,其中港資企業及香港科研機構超過60家。

入駐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的賽富能科技公司董事長兼技術總監鄭文波介紹,他們將在香港研發成功的靜態熱電電源技術在此完成產業化落地,目前已與佛山燃氣、中國鋁業、山東魏橋等大型企業建立合作關係,產品進入中東、美洲、東南亞和歐洲等全球市場。「深港兩地資源在河套匯聚,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契機。」鄭文波説。

越來越多的香港高校科研團隊紮根發展,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5所世界百強高校在此設立10余個創新研發平臺和一系列創新孵化載體,形成一批高水平產研成果,跨境「產學研用」跑出加速度。

香港城市大學物質科學研究院(福田)陳福榮團隊研製出了我國首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時空分辨率電子顯微鏡,打破傳統設備只能觀測靜態結構的侷限,可實時捕捉動態過程,實現關鍵設備尖端技術的國產突破。

截至目前,河套合作區已培育出晶泰科技、君聖泰等上市企業,未來機器人、元戎啟行等3家獨角獸企業,鯤雲科技、牛芯半導體等101家專精特新企業;涌現出國內首臺「發射電子束光刻機」樣機、首次量產VCSEL光芯片、國內唯一自主研發7T核磁共振成像系統等成果。

近期,從河套合作區成長起來的深圳鯤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再傳喜訊,其基於最新架構技術成功量產的新型芯片已攜手1000多家合作伙伴落地5000多個項目。「河套合作區為公司技術創新、落地應用提供了助力,2024年鯤雲科技成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鯤雲公司副總裁欒麗紅表示,基於核心芯片技術,鯤雲科技構建起算力、算法、平臺三大關鍵服務能力,推出的新型芯片為視覺、語音語義及行業大模型等AI應用提供高質量算力支持。

今年8月,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與美國波士頓企業DoveTree完成總訂單規模約470億港元的管線合作簽約,雙方將就多款處於臨牀前階段的大分子及小分子創新葯資產達成合作。「晶泰科技融合量子物理、人工智能與機器人自動化實驗驗證等技術,自主構建了一整套端到端的藥物從頭發現解決方案,在提升藥物研發效率和成功率等方面成效顯著。」據晶泰科技董事局主席温書豪介紹,晶泰科技還牽頭建設了深圳市智能化藥物發現中小試基地,成為「人工智能+藥物研發」獨角獸企業,2024年6月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軟硬聯通促發展

高端資源的持續集聚、創新人才及技術的不斷涌現,得益於創新制度探索使得國際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軟聯通」,以及配套硬件環境的綜合提升。

《河套規劃》對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的三大定位之一便是打造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試驗區。河套合作區緊密對接香港及國際先進科技規則,重點推動構建面向科研要素跨境流動的系統性制度設計,包括國際創新人才流動、便利化科研物資通關、科研數據跨境流動、科研資金跨境使用、知識產權跨境保護與運用等關鍵政策。

在制度創新的支撐下,河套的各項重點任務亮點紛呈:5家港資科研機構通過「科匯通」實現科研資金跨境匯入,破解外資非企業科研機構開辦資金賬户難題。2024年下半年,國家外匯管理局將「科匯通」試點擴大至上海、北京等全國16個地區,深圳首創實現複製推廣。推動海關支持河套10項改革措施實施,上線發佈「河套公共ERP系統」,20家科研主體納入改革措施首批享惠試點名單、貨物管理系統與海關直連。

軟聯通推進的同時硬件環境也在升級。2024年2月,國內領先的「紫荊花」型高品質供電接線在此投運。2024年5月,110千伏言晨變電站在河套合作區建成投運,可提供6萬千瓦的供電能力。據深圳福田供電局黨委書記魏前虎介紹,福田供電局錨定「強網架、優服務、促轉型」工作路徑,通過在河套合作區推進智能電房、配網自動化、電能質量監測等7項數字技術應用,打造了電力生態聯盟系統,以高質量供電服務河套合作區創新發展。

為開拓科研人員便利跨境通道,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還開通與香港科學園、香港大學直通跨境巴士專線,形成便捷高效的「半小時科研圈」,科研人員可便利往返香港與河套,實現通勤時間從50分鍾縮減為30分鍾。

黃偉表示,站在兩周年的新起點,河套合作區將進一步堅定信心決心,堅決以紮實的工作成果落實國家戰略部署,努力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為更好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貢獻「河套力量」。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