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6 06:58
羣山疊嶂,溪流縱橫,這里是閩東山區。2024年,這片土地寫下了一串耀眼的數字——
柘榮,生物醫藥製造及其關聯企業實現產值14.1億元,太子參交易量突破5000噸;
周寧,26家規上不鏽鋼企業實現產值29億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49%;
壽寧,82家規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50.61億元,同比增長3.01%,新增產值1.47億元。
……
沒有港口、缺乏平地、遠離科研中心,曾被視為發展窪地的山區縣,如何通過「撐竿跳」崛起為現代產業高地?
山海協作 精準落子
驅車駛入壽寧縣鋯鎂新材料產業園,推開一座廠房的大門,光線驟暗。廠房內,指示燈星星點點閃爍,機械臂不知疲倦地靈活翻轉。
這里,是寧德匯智鎂鋁科技有限公司的「黑燈車間」。
「這些機器人可24小時運轉,全年無休。」匯智鎂鋁副總經理王琨指着一批正在加工的電池殼介紹,這些電池殼由鎂鋁合金壓鑄而成,將向寧德時代供貨,年供貨額約1.5億元。
成立於2020年的匯智鎂鋁,由三祥新材、江蘇萬順、寧德時代和山東浩信4家龍頭企業聯合創辦。5年時間里,它已成功進入現代、東風、大眾、豐田等企業的供應鏈,成為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的重要供應商。
「選擇壽寧,不是偶然,是山海協作的精準落子。」匯智鎂鋁技術總監熊明坦言,「公司毗鄰寧德市區,物流便捷,能快速響應客户需求。同時,壽寧的土地和人力成本優勢有助於我們控制綜合成本。」
除了生產成本較低,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也是吸引企業紮根的因素。「我們針對不同項目成立工作專班,還出台了新材料產業發展專項措施,協助匯智鎂鋁完成與寧德時代的產品測試。」壽寧縣工信局副局長林丹説。
匯智鎂鋁公司的成就,是寧德山區縣將資源生態優勢與沿海的技術、人才、資本有機結合的成功樣本。
「弱鳥先飛」「滴水穿石」。寧德推動新能源、不鏽鋼等主導產業龍頭企業佈局沿海、配套項目落户山區,實現全域協同發展。山海協作改變了山區工業的落后局面。
在青拓集團帶動下,福安灣塢半島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不鏽鋼生產及深加工基地;在「雲端之城」周寧,藉助產業轉移東風,2019年成功引來青山鋼管這隻「金鳳凰」。
走進青山鋼管廠房,大型鋼管整齊排列,工人們熟練操作設備、吊裝發貨。這些不鏽鋼原材料從青拓物流倉庫出發,一小時即可運抵周寧不鏽鋼深加工產業園。
青山鋼管焊管事業部副總經理於從龍介紹,目前公司正有序完成中東、歐美訂單,月產能約3000噸,產品主要用於石油、電力等領域。
周寧不鏽鋼深加工產業園項目從啟動到完成徵地僅用時100天。周寧縣委工業園區工委委員周雄介紹,政府通過「標準地+承諾制+全代辦」機制,高效協調用地、審批、融資等難題,處級干部掛點服務企業,「周寧速度」成為優化營商環境的生動註腳。
創新「撐竿」 越向高端
如果説山海協作為山區工業搭建了起跳平臺,那麼科技創新就是實現「撐竿跳」的核心動力。
在山城柘榮,福建省閩東力捷迅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典型代表。擁有25項發明專利、78個藥品批准文號,其中9個製劑品種納入國家基藥目錄、37個納入醫保目錄……這家成立於1997年的企業,用實力證明了企業在山區也能創新。
在公司微球實驗室,研發人員身着無菌服,藉助掃描電鏡、精密天平、液相色譜儀等高端設備對新型藥物進行微球含量檢測;展示廳里,複方太子參顆粒、注射用苯巴比妥鈉等銷量明星產品訴説着企業的發展歷程。
「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一類抗過敏新葯——富馬酸盧帕替芬。」力捷迅公司的製藥廠廠長遊奶壽指着分子結構模型介紹。
圍繞該藥品研發,力捷迅已投入9400萬元,歷時12年,目前完成了臨牀二期試驗,一旦獲批上市,年產值預計可達百億級,有望填補國內抗組胺藥物市場空白。
技術創新需要時間,也需要持續投入。「新葯研發是一個持續試錯,‘九死一生’的過程,」遊奶壽説,「近三年,公司研發投入達1.6億元,研發團隊超過50人。」
這份堅持終見成效——企業近三年實現銷售收入16億元,綜合税收貢獻1.5億元。
扭住創新不放松的藥企不止力捷迅。柘榮全力促進生物與新醫藥產業發展,多家制藥企業加速成長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以科技締造的傳奇也在壽寧上演。三祥新材股份有限公司的電熔高純氧化鋯純度全球第一,被列入國家火炬計劃,產品涵蓋六大系列100多個品種。其中,5個為國內首創、13個處於國內領先,遠銷美國、加拿大、法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去年,公司電熔氧化鋯產能達2.6萬噸,位列全球第二。
三祥新材的成長史就是一部創新史。創始人夏鵬曾是一名中學教師,26歲時「下海」創辦校辦企業,2000年進軍電熔氧化鋯新材料賽道,專注研發,最終帶領企業成為寧德市首家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司。
從山區小廠到行業巨頭,三祥新材做對了什麼?「除了專心做擅長的事,更關鍵的在創新。」技術總監初薛基用董事長常講的一句話作答,公司在福州、上海設立研發中心分支機構,今年3月與福州大學達成戰略合作,共建「校地企」聯合創新平臺。
從依賴要素投入轉向依靠技術進步,山區縣不僅補齊了資源短板,更塑造了核心競爭力。
一個園區 一條產業鏈
單個企業的成功或許是偶然,但多個企業集羣崛起,必然源於系統性制度設計與生態培育。閩東山區的另一突圍密碼,在於通過園區集聚和政策引導,抱上更多「金娃娃」,實現與企業共生共贏。
在力捷迅,從一線技術員成長為廠長的遊奶壽,親歷了企業乃至整個產業集羣的壯大。
從20世紀80年代的閩東製藥廠起步,力捷迅與廣生堂共同發展,吸引25家企業入駐柘榮生物醫藥產業園,形成從原料藥、製劑到包裝的完整產業鏈。如今,園區配套建設醫藥標準廠房、太子參冷鏈倉儲和企業服務中心,不斷降低企業創新成本。
「一個園區就是一條產業鏈,企業從單打獨鬥到抱團發展,共享機遇、共創空間。」柘榮縣高新區管委會主任黃康全表示,「園區將持續優化建設與服務,讓企業更專注於研發和生產。」
在周寧,青山鋼管「鏈主」的入駐,盤活了整個產業生態。園區內44家不鏽鋼企業星羅棋佈,從焊管、法蘭到精密配件,形成「大管頂天立地、小管鋪天蓋地」的產業集羣。
目前,周寧正加速推進二期、三期園區建設,強化龍頭引領、延伸產業鏈條、培育產業集羣,推動上下游企業高效協同,共同打造國內一流的高質量不鏽鋼深加工基地。
產業崛起最終要回歸於人。產業與人的良性互動,實現了「富民效應」。三祥新材90%的員工、匯智鎂鋁70%的員工來自本地;周寧不鏽鋼深加工產業園吸納就業2300余人,其中30%以上為周寧籍,周邊羣眾實現「家門口」就業,户均年增收超5000元。
「以前外出打工,一年回不了幾次家。」50歲的三祥新材氧化鋯車間副主任張寧笑着説,「現在每天下班都能陪家人,收入也不比外面低。」
在偏遠的山區小城,爲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三祥新材不僅靠待遇,更用「感情留人」「事業留人」。「不論職務高低,只要提出合理化建議助力創新,員工最高可獲得幾十萬元獎勵。」初薛基説。
站在白雲山巔,俯瞰周寧不鏽鋼深加工產業園燈火璀璨;走進柘榮實驗室,觀摩創新葯研發的微觀奇蹟;置身壽寧「黑燈車間」,聆聽智能製造的機械交響……今日閩東的產業圖景正鋪展開來,而不囿於「山高路遠」的突圍,纔剛剛開始。
記者手記
優勢就在腳下
受限於諸多發展短板的閩東山區縣,何以崛起為現代產業高地?答案就是,讀懂腳下的土地,走出一條富有特色的路。
柘榮深耕百年藥鄉底藴,讓太子參與創新葯同頻發展;周寧借力青拓集團,打造不鏽鋼配套生態圈;壽寧培育鋯鎂新材料,融入寧德時代供應鏈……它們沒有盲目跟風沿海地區發展模式,而是抓住山海協作的機遇,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並補齊科技、人才等短板。
柘榮的「藥味」、周寧的「鋼脈」、壽寧的「材料基因」,都是閩東的優勢資源。這些產業發展的成功實踐充分説明:競爭力往往藏在一地的生態條件、歷史傳承、產業基礎甚至人文性格之中。所以,發展沒有標準答案。山區發展除了「對標先進」,還要「對錶自身」;要學別人的經驗,更要走適合自身的路徑。只有深刻認知自身價值,堅定踐行特色道路,方能后發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