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用重罰來逼迫商家「限價」,京東在焦慮什麼?

2025-10-25 16:20

只要在其他平臺的價格比京東低,哪怕是因為疊加了平臺補貼,商家就將面臨重罰?

最近幾日,陸續有媒體報道稱,雙11期間,京東對商家採取限價措施,併成立巡查隊,對商家在其他平臺的價格進行監測。

京東這一嚴重影響商家正常經營的行為,已經引起了品牌們的極大不滿。法律界人士則表示,京東利用自身強勢地位,要求商家在其他平臺限價,已涉嫌價格壟斷和不正當競爭。

在雙11大促期間,京東這一冒險動作的背后,是其近在眼前的增長焦慮。

受益於近兩年的國補政策,京東實現了非常規的增長,隨着國補普惠價值的放大,成為各平臺的標配,京東的增長將如何維繫?

京東冒險越界

一年一度的雙11,是電商平臺、商家和用户共同的購物狂歡節。今年的雙11,各電商平臺出臺了花樣繁多的促銷活動,商家們積極參與其中,只為抓住年末最后一次大促機會,為全年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目前,雙11大促已漸入高潮,但不和諧的因素突然出現。

據《羊城晚報》等權威媒體報道,今年雙11期間,京東對在該平臺經營的商家,提出了極其過分的要求,已經嚴重干涉商家在其他平臺的正常經營。

商家稱,京東要求品牌在抖音等平臺直播時,不得發放優惠券、抽獎,以及標註優惠等字樣,甚至禁止提及更便宜等字眼,否則就將面臨高額處罰。

京東在相關通知中的理由冠冕堂皇,要求以產品價值為導向,不倡導以價格為中心。但在商家和業內人士看來,京東明顯是在限制商家在其他平臺的自主經營權,以維繫自身的價格體系和競爭力。

《羊城晚報》的報道證實,京東為此成立了巡查隊,每天對商家在其他電商平臺的商品價格進行巡查和監測。一旦發現商家在其他平臺商品的最終售價低於京東,哪怕是疊加了平臺補貼,都將面臨京東的高額處罰。一個商品罰500萬元、兩個1500萬元、34500萬元。

京東這一冒險的做法,雖然沒有明確要求商家二選一,但利用自身的強勢地位,直接干涉商家在其他平臺的商品售價,或涉嫌價格壟斷和不正當競爭。

京東的這一行為,與2023年雙11的一幕何其相似。

當時,京東採銷人員公開發文聲討李佳琦團隊,稱京東自掏腰包補貼消費者,卻被品牌方以違反與李佳琦之間的低價協議為由投訴。京東採銷質問:超級頭部主播以一己私利損害品牌長期發展、傷害消費者基本權益的二選一行為,是否已經構成違法?

如今,京東為何變成了自己曾經很討厭的樣子?

國補回血之憂

京東靠3C起家,如今3C和家電銷售,仍是京東的基本盤和半壁江山。

最近幾年,隨着其他電商平臺補齊短板快速跟進,尤其是直播電商的興起,對京東的基本盤造成了衝擊。2024年Q2,京東的3C家電首次出現同比4.6%的負增長,讓其內部憂心忡忡。

這時國補政策出臺,給了京東一次回血的機會。在國補的助攻下,2024Q3京東零售重回增長,創下2249.86億元營收,同比增長6.1%

隨着以舊換新政策的逐步鋪開,進一步拉動了京東的業績。2024Q4,京東零售的商品收入為2809.78億元,同比增長14%,其中3C家電商品收入1741.49億元,同比增長15.8%,而上年同期增速僅為6.1%

今年,國補進一步加碼,京東持續受益。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6577億元,同比增長19.28%,而上年同期增幅僅為3.87%。其中,京東零售業務實現收入5739.20億元,同比增長18.6%,表現最搶眼的仍是3C家電,期內收入為3232.77億元,同比增長20.5%

市場普遍認為,在近兩年的國補政策中,京東是獲益最大的平臺,沒有之一。

國補普惠成為各平臺標配,京東失去優勢,在用户消費需求已提前釋放的情況下,京東靠什麼來維持增長?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在國補的強力支撐下,中國家電市場全渠道銷售額同比增長9.2%。但奧維雲網預測,下半年家電市場可能會急轉直下,預計三季度和四季度全渠道銷售額會分別同比下滑2.3%9.7%

這不是危言聳聽。據奧維雲網推總數據,9月家電全品類(不含3C)零售額同比下滑19.2%,清潔電器、廚房小家電增長降速,彩電、空調、冰箱、洗衣機等7大剛需品類均出現雙位數下滑。京東主要就是在靠這些品類造血,它們的需求疲軟,對京東的業績必然大有影響。

困在零售里

對於市場的擔憂,作為京東掌門人的劉強東,顯然比外人更加清楚。於是,今年以來,在他的主導下,京東四面出擊,試圖打造出一個更豐富的京東生態圈。

2025年春節剛過,人們還沉浸在新年的氛圍中,京東突然樹起「0佣金的大旗,高調殺入外賣市場。中國互聯網行業近幾年最大的戰事一觸即發。

在鉅額補貼的刺激下,京東外賣日單量在短短几十天,就從0躍升至2500萬單(202561日)。不過,隨着美團和餓了麼的快速跟進,京東外賣的勢頭很快被壓制。

據業內人士分析,最近幾個月,由於補貼力度的降低,外賣市場趨於平靜,各平臺的單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京東目前在外賣市場的佔比約在10%左右。

這場外賣大戰,各平臺為守住各自的市場地位,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京東,作為這場戰爭的發起者,更不能例外。

今年第二季度,因為外賣業務的鉅額投入,京東含外賣在內的新業務單季虧損高達近148億元,直接導致京東集團當期淨利潤同比暴跌51%

在中國的互聯網大廠中,京東可算是最不性感的企業之一,它所有的抓手都來自收入佔比超過8成的零售。

在沒有國補的前幾年,京東就已呈現出了各項業務增長動力不足的趨勢。接連不斷的分拆上市,也只是旗下存量業務的排列組合,對整體增長難有貢獻。

而在覈心的電商戰場,阿里、拼多多、抖音各顯神通,京東的行業話語權越來越受到擠壓。這個千年老二,已被擠到了老四的位置上。

在中國互聯網進入存量競爭時代的當下,各大公司都在努力尋找新的增量,或All in AI,要麼奮力出海,努力進行價值重塑。而京東,始終在自己的舊戰場來回打轉,暫時沒有讓外界看到它的新引擎。

單靠國補的階段性拉動,對於京東來説,顯然不是長久之計。國補成為各平臺標配,京東日益失去國補帶來的優勢。

這一近在眼前的焦慮,或許正是雙11期間,京東冒險對商家實施價格限制的直接原因。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