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民企接班 制度為橋

2025-10-24 04:45

  ■ 丁偉

  「他不願意怎麼行?他不來當董事長,叫我一個老頭子怎麼辦?」

福耀玻璃創始人曹德旺多年前説過這樣一句話,幾乎說出了他那一代企業家對下一代接班期待的複雜心聲。他運籌帷幄多年,有策略有節奏地培養長子曹暉上位,經過30多年曆練,中間也有過波折,終於在今年10月順利過渡。79歲的曹德旺卸任,55歲的曹暉接替父親擔任董事長。

  與近期一些民企傳承的風波或爭議相比,福耀玻璃交接班格外平穩,堪稱典型樣本。公眾從獵奇轉向理性正常關注,連股價的市場反應都很冷靜。

  民營企業正迎來規模空前的「接班潮」。據統計,民企中80%以上都是家族企業,大多都到了密集接班的轉折時刻。全國工商聯預測,超過300萬家民企將面臨交接班考驗。而90后接班人已開始登上舞臺,代際更替浪潮在未來10年將持續加速。

  成功的企業傳承不是一次突發式或轟動性的事件,而是有多年規劃的制度流程,循序漸進,從從容容遊刃有余,而不是匆匆忙忙連滾帶爬。企業內部達成共識,將充滿人性考驗的權力轉移分解落實成一系列步驟,順利進展。當二代接班不再成為新聞,去戲劇化,可控、可預期,成為商業日曆上的常規事項,標誌着傳承從個人英雄主義故事,向制度化治理深刻轉型。

  但目前這只是一些獨特個案,更多民企仍然面臨着不同的接班進展和普遍性的焦慮,喜憂參半,充滿變數和魔咒。浙商研究中心一份2024年的問卷調查顯示,被調查的近500位老一輩企業家中,60歲以上未完成交班的佔60%,70歲以上仍未交班的還有36%。

  民企接班,如何搭建穩固的制度之橋?形成可持續的傳承模式?避免接班過程中常見的陷阱?企業家、經濟學家、管理學者都給出了各種解法,比如提前規劃,傳幫帶,溝通與信任,新老交接進退有序,規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防火牆機制等。

  但如果繼續追問,又會發現許多被交接班表象掩蓋的認知錯位和本質矛盾。

  反問一:既然企業家都很擅長管理企業,精於為外部市場打造產品,但對自身企業及家族最重要的傳承這個內部「產品」,為什麼不用心做好?從產品角度看,對二代繼承人的培養有沒有完整的評估和研發流程?是否設置了品控節點?是否像關注企業產品的用户體驗一樣,關注接班人的口碑和接納度?在「新產品」(新領導人)正式「上線」(交班)前,做過兼容性測試嗎?準備好在實戰中迭代升級嗎?

  反問二:既然交班是企業對未來一次最重要的長期投資,為什麼不像業務投資那樣,構建「傳承耐心資本」?企業家對商業發展不短視,但決定企業命運的接班人事宜,是否有短期主義問題?企業投資項目都做盡職調查,在將企業交給子女前,是否對他/她的意願、能力、性格等進行過冷靜客觀的盡調?如果繼承人「標的」對接班不感興趣或不勝任,是否允許試錯,有合適替代方案?是否混淆了家族財富的傳承與企業競爭力的傳承不同的投資目標?

  反問三:既然企業為市場風險準備了多種風險防火牆,為何對家族內鬥這個「房間里的大象」卻常常形同虛設?家族企業最獨特的挑戰,在於「家事」與「公事」的邊界極易模糊。當家族矛盾爆發時,是否有明晰的股權結構和治理對衝確保企業不受波及?是否能釐清家族與企業的資產和決策邊界,避免「家亂」導致「企危」?是否考慮家族控股、職業經理人經營的可能性?這種退一步的方案,反而能實現家族財富與企業活力的海闊天空?

  一代和二代都可以自我反思,用管理企業和打造產品的嚴謹、熱忱與「耐心資本」,去管理傳承這項終極事業,最終交付的不是一個繼承人,而是能動態演進、持續創新的新組織,從而穿越經濟周期,打造增長曲線。

  類似「福耀模式」的案例以后會更多,民企二代接班的新聞熱度下降,反映了社會對民營企業制度化運作的信任提升。這不僅是企業治理的進步,更是整個商業文明成熟的標誌。

  企業傳承這個中國式管理難題,終將告別野蠻生長和內耗困局,進入常態化、正規化的成熟階段。畢竟,民企的代際更替,不僅是企業自身「家事」,也反映二代羣體的「能事」,更是關乎民營經濟未來活力的「大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