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5 04:50
轉自:中國經營網
中經記者 劉旺 北京報道
「目前運動用品行業面臨嚴峻挑戰,匹克正在積極進行業務轉型與創新,我們對虧損部分直營分公司扭虧為盈,對體育用品行業未來充滿信心。」在迴應《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匹克方面如此表示。
不久前,由於經營承壓,匹克陷入了「薪資風波」。匹克集團董事長許景南在9月的內部會議上透露,公司內銷直營板塊自年初以來持續虧損,僅1月至7月就累計虧損逾1.3億元,其間還不得不轉讓三個分公司。
回顧匹克的發展路徑,其曾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也曾通過簽約NBA球星、進入籃球世界盃等動作,樹立專業的籃球品牌形象。但如今,匹克顯然已經退出了運動品牌的第一梯隊。
不過,近年來匹克也作出了多種嘗試,尋求A股上市、轉型直營模式,在困境中摸索前進。就在近期的內部會議中,許景南提出了「外銷突破百億元、內銷達到200億元」的十年規劃,目標營收300億元。
虧損、降薪與重回資本市場
實際上,儘管匹克退市之后並未主動披露過業績,但從公開信息來看,匹克的營收在近兩年呈現出增長的態勢。
此前公佈的2025年福建省民營企業100強顯示,福建匹克集團有限公司以2024年62.6億元的營收上榜,排名91位。而在前一年,匹克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泉州匹克鞋業有限公司以2023年58.6億元的營收,排名第96位。
橫向對比來看,2024年,安踏總營收為708億元,主品牌安踏的年營收達335.22億元;李寧2024年則實現了286.8億元的營收。特步和361°也闖進了百億營收大關。
科方得智庫研究負責人張新原認為,62.6億元的營收規模在運動品牌行業中屬於第二梯隊,與頭部品牌存在明顯差距。
匹克曾於2009年在港股上市,但於2016年11月私有化退市。退市前的最后一份完整財年財報顯示,2015年,匹克體育全年營業額為31.1億元,遠低於同年安踏的111.26億元,也低於特步的52.95億元、361°的44.59億元。
記者梳理發現,匹克退市后,運動鞋服市場經歷了一輪強勁的復甦和激烈的品牌角逐,彼時體育產業政策密集出臺,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體育產業發展。「互聯網+體育」模式開始發展,包括李寧、安踏、特步在內的品牌,電商業務表現搶眼。
競爭對手們藉助資本市場進行迅猛擴張和戰略轉型,安踏通過大規模收購,踐行「單聚焦、多品牌、全渠道」戰略;李寧則憑藉「國潮」定位,實現了品牌重塑。
而彼時,匹克也計劃實施多品牌戰略、國際化戰略,從單純的體育裝備製造銷售商升級為體育產業資源整合商,實現打體育生態圈的戰略佈局。但從當前來看,匹克的目標並未完全實現。
近幾年匹克也試圖重返資本市場。2020年,許景南就曾透露,「匹克在進行重組,積極準備重回A股,打算用三年的時間成功在A股上市。而企業在‘品牌+科技+國際化+時尚’方面的優勢,也能夠為A股的迴歸,起到重大利好作用。」
2021年,有消息曝出,匹克將考慮最早於2022年進行A股IPO,彼時匹克方面對外迴應稱「IPO確實正在準備中,但不方便透露具體時間」。
但后續便無新消息傳出。比起重返A股,經營困境來的更早一些,2025年,匹克內銷直營板塊出現巨大虧損,1—7月累計虧損逾1.3億元,迫使匹克走入了降薪的困境。許景南在內部高管會議上承認,降薪事宜自2025年5月起醖釀調整,重點針對直營虧損部門和部分高薪崗位。
直營模式雙刃劍
在匹克官網上,與直營零售相關的信息,可以追溯到2021年。彼時,匹克獲得了華潤國調廈門消費基金戰略領投、建信信託及其子公司建信(北京)投資等多家國有基金公司和多家市場化投資公司聯合戰略投資,融資金額近15億元人民幣。
同時,匹克開啟直營零售管理能力、完善分銷體系等一系列線下渠道變革。針對一、二線城市年輕消費羣體,在線下推出集科技體驗和潮流表現於一體的匹克態極店。
值得注意的是,華潤集團旗下的萬象城,將賦能匹克體育,為匹克進入核心商圈、直面年輕消費者提供便利。
傳統的經銷模式下,企業與消費者之間隔着層層經銷商,企業對消費者需求很難有精準的把握。而直營模式可以讓企業與消費者的連接更通暢。
業內最受關注的直營模式探索者是安踏,2020年,安踏開始進行DTC(直接觸達消費者)模式轉型,截至2024年6月30日,安踏已成功超過1萬家門店轉型為DTC運營,佔比高達80%。
但在「砍掉經銷商」的表象下,直營模式更多的是要進行復雜的配套,如商品設計、商品運營、供應鏈的管理、物流與會員的優化運營等。
其中也涉及諸多成本,從特步的資本運作中可見一斑。今年2月,特步公佈了一系列資本運作計劃,所得款項總額月為10億港元,而對於所得款項,特步表示將用於進一步發展特步主品牌及索康尼的DTC模式。
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程偉雄分析認為,直營對於任何企業而言投入巨大,有了更多資金加持,可以做更多實體門店的佈局與流量推廣,企業直接面對消費者做好體驗服務對於消費者而言利好。
另外,連鎖經營專家李維華提到,DTC模式的可控性、毛利、渠道穩定性等非常不錯。但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包括資產重、風險大、管理複雜等。
反觀匹克,其直營業務卻落得虧損。張新原認為,虧損主要源於渠道模式的結構性矛盾。匹克長期依賴經銷商體系,直營門店運營經驗不足,導致三項核心問題:一是直營店選址集中於二、三線城市非核心商圈,客流量不足;二是庫存周轉效率偏低,2024年庫存周轉天數達180天,遠超行業優秀水平;三是數字化系統建設滯后,線上線下渠道協同不足。這些困境反映出匹克在直面消費者轉型過程中的挑戰,也凸顯其在新零售環境下的競爭力短板。
程偉雄也表示,匹克把各地經銷商都收歸直營,重資產運營給企業帶來的壓力不小。匹克眾多直營終端分佈在全國各地,主要集中在二、三線市場,實體直營門店競爭隨着線上價格博弈衝擊已常態化,實體店壓力不小。
此外,直營模式的背后需要源源不斷的產品輸出,吸引消費者的興趣。張新原分析認為,一方面,匹克態極智能自適應鞋墊技術系列保持穩定銷量。但另一方面,匹克整體產品矩陣仍顯單一,缺乏現象級爆款,創新轉化效率有待提升。
曾經的「籃球之王」
在2009年於港股上市前后的大約十年間,是匹克最為高光的時刻。它的成功,源於一個極其清晰且堅定的戰略:All in 籃球。
彼時,匹克簽約了包括肖恩·巴蒂爾、賈森·基德在內的多位NBA球星。不僅是NBA的官方市場合作夥伴,還贊助了包括德國、澳大利亞等多支世界頂級的國家隊,並一度成為國際籃聯(FIBA)的全球合作伙伴。
然而,大約從2016年港股私有化退市開始,匹克進入了漫長的調整與探索期。
曾經豪華的NBA球星陣營,或因年齡退役,或因合約到期而未能續寫輝煌,新的頂級簽名鞋和球星IP未能及時接棒。同時,安踏簽約了克萊·湯普森,李寧簽下了德維恩·韋德,都在籃球領域樹立了新的標杆,匹克在籃球領域的聲量受到了嚴峻的挑戰。
官網信息顯示,匹克當前的代言人有7位,其中3為來自NBA聯賽。不過,2022年,代言人之一安德魯·維金斯在NBA總決賽中打出優異表現,但其腳上戰靴,卻並非匹克的籃球鞋。
近年來,匹克在籃球領域也有收穫,2023年,出現了男籃世界盃總決賽,雙方隊伍均身穿匹克球衣的景象,決賽賽場成為「匹克冠軍德比」。彼時,匹克可謂是男籃世界盃最大的贏家。
籃球之外,匹克也在尋求大型賽事的亮相機會。2024年巴黎奧運會,匹克贊助了巴西、新西蘭、比利時等11個國家運動隊,運動員29次穿上匹克領獎服和態極領獎鞋登上最高領獎台。2025年8月,匹克在泉州正式發佈了為比利時、塞爾維亞等10個國家奧運代表團打造的米蘭冬奧會專業裝備。
這也讓其海外銷量保持穩定。許景南透露, 2025年1月至8月匹克外銷業務累計增長20余萬雙。
不過,在國內賽事方面,匹克的資源並不豐富。長期贊助WCBA和中國排球超級聯賽,力求在細分領域做深做強。
張新原認為,匹克的營銷活動呈現出明顯的「重國際、穩國內」雙軌並行特徵。這種策略主要受三方面因素驅動:一是通過贊助羅馬尼亞、比利時等體育強國提升國際品牌形象;二是藉助美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等資源滲透海外年輕消費羣體;三是國內持續深耕WCBA和排球聯賽維持基礎曝光。這種選擇既源於其早期海外市場積累,也反映了在當前競爭環境下差異化突圍的考量。
許景南在此前的內部會議中提到,公司正在制定十年規劃,目標是「外銷突破百億元、內銷達到兩百億元」,並強調「打造中國人的國際品牌」仍是核心戰略。
2024年,匹克的營收規模為62.6億元。十年時間,「沒落的籃球之王」能否「王者歸來」,還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