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4 18:32
作者|王曉悦主編|趙妍
助貸巨頭信也科技(NYSE:FINV)的融資擔保模式助推其業績增長,但在10月《助貸新規》實施后,這一模式可能面臨新的挑戰。
2025年僅半年時間,信也科技的擔保業務收入也已達21.46億元。2024年,信也科技年利潤達23.88億元,營業收入突破130億元,其中擔保業務收入突破50億元。
融資擔保模式,使得網貸鼻祖「拍拍貸」在經歷P2P暴雷潮后成功轉型,以新身份「信也科技」躋身助貸巨頭行列。
清流工作室調查發現,信也科技在撮合金融機構放貸時,以擔保模式向借款人收取較高的費用,最高年化費率可達17.5%。部分借款人更在社交平臺投訴,在信也科技貸款平臺「拍拍貸」上的借款利率疊加擔保費后實際上已逼近36%。而在借款人逾期后,信也科技以擔保人身份要求借款人支付違約金、逾期利息和催收支出等多項費用,總費用率可能逼近60%。
隨着《助貸新規》的實施,要求商業銀行將增信服務費完整計入綜合融資成本,禁止以「諮詢費」「顧問費」等名目變相收費,業內認為過去助貸行業通過融資擔保費與會員卡權益費進行盈利的模式或將難以為繼。而長期依賴融資擔保收入的信也科技,能否在新規后維持擔保模式的收入?
此外,清流工作室發現,信也科技引入大量第三方融資擔保公司為平臺上的借款業務提供擔保,但這些融擔公司在代償借款后迂迴地將債權轉回到信也科技旗下公司手中。這意味着,信也科技需要承擔的擔保責任可能高於其表面披露的體量。隨着近年來信也科技撮合業務的逾期率上升,這些額外的擔保成本是否也在同步增加?
而信也科技實際承擔擔保責任產生的兜底費用,為什麼要用這種迂迴的方式隱藏起來?它們在報表中,又被算作了什麼費用?
01
擔保費率高達17.5%
僅2024年,信也科技的擔保業務收入高達50.85億元,約佔總營收的39%,2025年僅半年時間,信也科技的擔保業務收入也已達21.46億元。
據清流工作室調查,信也科技的擔保業務收入,主要來自每月向借款人收取的擔保費用,而其收取的擔保費用率遠超金融機構的放貸利率。
在多起庭審案件中,金融機構在拍拍貸上放貸年利率在6.5%左右,相比市面上動輒年利率超過15%的消費貸,其借款利率並不高。
借款人真正的費用大頭由擔保環節產生。庭審材料顯示,借款人每月除償還本金利息外,還需償還一筆數百元乃至上千元的擔保費。若將擔保費用計算入內,借款人的年化綜合資金成本則達24%,即信也科技的擔保費率年化高達17.5%。
而在一些投訴平臺 【下載黑貓投訴客户端】上,更有借款人表示,在疊加擔保費后,其借款年化利率已逼近36%,遠不止24%。
24%的年化資金成本率還在監管紅線之內,也為大部分借款人所接受。但逾期后的高額利息則將無力償還的借款人推向深淵,被法院認為「明顯過高」。
在一起庭審案件中,借款人從中信百信銀行獲得借款金額13000元,貸款年利率為7%。
根據合同,借款人逾期后需要支付10%違約金、7.21%的擔保費、10%的逾期利率和24%的催收費用,疊加下來總的借款年利率可能逼近60%。
擔保合同第⼀條第4款約定,擔保⽅為借款人承擔擔保責任的,借款人應當⽀付貸款本⾦數額10%的違約⾦,並⽀付剩余期限所有擔保費。
合同第⼆條第2款約定擔保⽅為借款人承擔擔保責任的,借款人應當按⽉⽀付擔保費,每⽉擔保費為78.14833元,年擔保費高達938元,以13000元為本金計算年利率達7.21%。
合同第⼆條第4款約定,擔保⽅承擔擔保責任的,借款人應當⽀付⼀定⽐例的逾期利息,直⾄清償為⽌,每⽇的逾期利息為逾期本⾦⽇利率的0.0287%,按年計算逾期利率超過10%。
合同第⼆條第5款約定,借款人逾期⽀付款項,擔保⽅有權⾃⾏或委託第三⽅催收,每⽇的催收費⽤,為當⽇逾期⾦額的0.0698%,按年利率計算高達25.48%,僅此一項的利率就已超過24%紅線。
在多起庭審中,信也科技旗下子公司在追討借款本息后,進一步追討逾期利息。部分法院依照合同約定,判令借款人按照日利率0.0267%計算逾期利息。
而在部分案件中,因逾期利息利率合計已超過年利率24%,信也科技旗下公司降⾄年利率24%計算追討逾期利息。但法院仍表示「主張的年利率24%過高,按同期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發佈的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計算為宜,超出部分本院不予支持。」
在另一起同類案件中,法院則不支持信也科技逾期利息的訴求。法院表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七百條規定:「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后,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有權在其承擔保證責任的範圍內向債務人追償,享有債權人對債務人的權利,但是不得損害債權人的利益。」因此信也科技「主張逾期利息一節,不符合雙方約定及法律規定,本院依法不予支持。」
而在至少兩起咸陽華瑞融資擔保有限公司作為擔保方的案件中,其擔保合同約定的逾期日利率竟高達150%,照此計算年利率可達54750%。
法院對此表示:「擔保合同約定的按照逾期本金日利率150%支付逾期利息,明顯過高。」最終只支持按同期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發佈的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計算逾期利息。
02
被隱藏的擔保成本?
信也科技旗下設有三家擔保公司,為平臺上撮合的貸款業務提供擔保服務並收取擔保費用。在前述擔保模式下,信也科技的擔保收入近年不斷攀升。收取擔保服務的同時,信也科技2024年因「質量保證承諾的信用損失」也高達45.87億元。
清流工作室發現,信也科技真實需要代償的債務可能遠超三家融資擔保公司的體量。在大量的案件中,信也科技通過受讓債權的方式,迂迴地為更多貸款業務變相「兜底」,此類行為產生的支出可能是信也科技隱藏的擔保成本。
比如,一份裁判文書顯示,在信也科技放貸平臺上完成的一筆借款,出借機構是江蘇江寧銀行,擔保機構是咸陽華瑞融資擔保有限公司(下稱「華瑞融擔公司」),后者隸屬於邢臺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屬於國有控股公司。
在該筆貸款逾期后,擔保方華瑞融擔公司履行擔保責任,向江蘇江寧銀行代償了借款本息及罰息。但在華瑞融擔公司代償債務的同一日,其就將該筆債權轉讓給信也科技旗下的上海耳序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上海耳序」)。
也就是説,這筆債權在過了一道國資背景的擔保公司后,又回到了信也科技手中,由信也科技承擔借款人逾期的后果,並通過訴訟向借款人討要代償的本息金額。
另一起庭審案件顯示,這種債權的轉讓行為並非臨時起意,而是多方事先簽訂的一整套協議。
該裁判文書顯示,信也科技在2022年為中信百信銀行撮合的一筆貸款,明面上的擔保方是中世普惠融資擔保(福建)有限公司(下稱「普惠融擔公司」),后者是一家由兩位自然人控制的融資擔保公司。在借款人逾期后,普惠融擔公司同樣在代償后將債權轉讓給信也科技旗下的上海耳序。
一個細節是,普惠融擔公司和上海耳序簽訂《債權轉讓協議》的時間,甚至早於該筆貸款的發放時間。
早在2020年7月19日,信也科技旗下的上海耳序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上海耳序」)就與普惠融擔公司約定,「在耳序公司向普惠擔保公司支付了普惠擔保公司代償給百信銀行的代償款交易對價后,普惠擔保公司有義務將標的權轉讓給耳序公司」。
也就是説,這套協議可能適用於大量信也科技為百信銀行撮合的貸款業務,耳序公司實際要承擔的擔保成本不在少數。而多份裁判文書也證實,大量百信銀行的債權都遵循「普惠擔保公司代償后轉讓給耳序公司」的路徑。
據清流工作室梳理,此類案例數量較大。明面上,第三方融擔公司利用牌照優勢為信也科技撮合的貸款提供擔保,但擊鼓傳花后,最終仍由信也科技實際承擔了擔保責任。
那麼,信也科技為何採用這種迂迴的方式兜底?這種模式下,第三方融擔公司收取的擔保費用和信也科技之間如何分賬?信也科技實際承擔擔保責任產生的兜底費用,在信也科技的財報中又計入了什麼費用?
隨着經營數據的提升,信也科技撮合貸款的逾期率也在攀升。截至2024年底,信也科技國內業務90天以上的逾期率為2.13%,較23年上升0.2%。此前的2021-2023年,該指標分別為1.26%、1.41%、1.93%。
一個隱患是,當逾期率攀升,信也科技需要額外付出的擔保成本可能也在增加。但由於這部分成本是迂迴的兜底成本,投資人難以得知這部分數據及其對信也科技整體利潤的影響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