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4 11:48
【前言:主流千元級遊戲向CPU,市場競爭已愈發激烈】
不久前AMD推出鋭龍5 9500F,這也意味着他們終於將Zen5架構CPU的門檻,拉到了千元出頭的水準。但縱觀市場不難發現,鋭龍5 9500F如今的前景似乎並不算光明,因為AMD老對手英特爾在更早之前,就推出了同樣定位千元級別的新架構處理器酷睿Ultra 5 230F。
同爲「無核顯」的入門級遊戲向CPU,230F的核心數量更多,而且因為出得早、所以如今市場上的溢價也要小很多。一時間,不少消費者便因此陷入了「選擇困難症」。
那麼同樣是新架構、同樣是無核顯設計、同樣是千元級遊戲向CPU,這兩款處理器到底要怎麼選呢?今天,我們三易生活就通過實際測試,來幫大家解答這一難題。
【【【技術解析:除了核心數量,緩存和製程也有差異】】】
在開始測試之前,我們還是按慣例先來比對這兩款處理器的相關信息。
可以看到,兩者均為各自品牌目前的最新桌面架構,均具有6顆大核,同爲65W TDP設計,且大核的峰值主頻也均為5GHz。從這些數據不難發現,兩者的產品定位可以説是相當重合。
但具體到更深入的工藝、架構設計就會能看出,酷睿Ultra5 230F與鋭龍5 9500F在細節上還是有着相當大的差異。比如230F的CPU核心部分採用了更先進的製程,並「額外」提供了四顆頻率並不算低的能效核。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顆CPU的緩存設計思路,也有着非常大的差異。其中,鋭龍5 9500F的L2緩存很小,但配備了32MB的大L3緩存;酷睿Ultra5 230F作為這一代主流型號里的「黑盒」版本,則同時具備大容量的L2緩存與L3緩存。雖然沒有內置核顯,但230F依然保留了具備13TOPs的Intel NPU3核心,可用於攝像頭AI增強等功能,對於視頻會議、直播等場景,能夠進一步降低CPU的計算量。
【【【測試平臺:標配高頻內存,SSD和顯卡都無瓶頸】】】
爲了能夠儘可能地對比這兩款CPU的遊戲性能差異,我們使用了兩家各自的主流級別MATX小板,各自組成了一套測試平臺。
同時爲了儘可能避免CPU之外的性能瓶頸,我們選擇了兩根Acer掠奪者的高頻M Die內存,組成48GB的DDR5 8000MHz高帶寬、高容量配置,與之搭配的還有我們手頭目前最快的PCIe Gen5 SSD 2TB的英睿達T710。
至於顯卡,由於我們目前實在沒有50系的中高端型號,所以只能用一塊索泰RTX4080 SUPER來作為代替方案。
此外在開始測試前,我們也按慣例將主板BIOS、操作系統,以及所有的驅動程序,全部升級到了最新版本。
同時在測試過程中,則開啟了「卓越性能」電源模式,關閉Windows搜索索引和VBS(基於虛擬化的安全)服務。
【【【基礎性能測試:內存性能差異巨大,6核心打不過10核心】】】
首先,我們先來給這兩套平臺「驗明正身」。
酷睿Ultra5 230F
可以看到,兩套平臺都能夠順利「帶動」這套48GB的DDR5 8000MHz高頻內存。當然,這可能與我們使用的B650M主板本身僅有兩根內存插槽,相對而言內存走線更簡單、更有利於高頻內存的穩定性有關。但不管怎麼説,我們覺得這也讓此次對比變得更加公平,也有利於儘可能避免外圍配置的影響,純粹地考驗這兩款CPU的最大性能潛力。
雖然兩顆處理器的內存頻率、甚至小參都看似相同,但它們測出來的實際內存帶寬表現,卻堪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為什麼會這樣?從監測數據來看,問題出在兩顆CPU不同的北橋頻率策略上。對於酷睿Ultra5 230F而言,其北橋頻率與內存頻率並不掛鉤,因此當內存跑到8000MHz時,北橋、也就是CPU內部的總線速度可以異步運行在3.7GHz,提供足夠高的內部通信帶寬。
但對於AMD的Zen5架構來説,由於北橋頻率與內存控制器存在着頻率同步關係,而鋭龍5 9500F的北橋又跑不到4GHz的高頻。所以當內存頻率達到8000MHz的時候,北橋就只能運行在「2:1」模式下,也就是僅2GHz的低頻率了,所以反而限制了CPU與內存控制器的通信帶寬,造成了實測內存速度並不高的結果。
在這樣的前提下,AIDA64的測試結果中顯示,儘管9500F依舊錶現出了Zen5架構固有的高指令預測效率,但與內存帶寬緊密相關的浮點吞吐量成績,就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而在CPU-Z里,兩顆CPU的單核成績幾乎相同,但多核測試項目里,10核心10線程的酷睿Ultra5 230F,得分就要比6核心12線程的鋭龍5 9500F高了27.3%。
在3DMARK的CPU Profile里,兩款CPU也呈現出了與CPU-Z相同的趨勢。在1線程和2線程項目中,酷睿Ultra5 230F僅以極小的幅度領先於鋭龍5 9500F,可一旦測試項目開始「吃」更多的CPU核心,那麼差距就會顯著拉大。最壞的情況下,兩款CPU的跑分差距,可以達到42.2%。
在遊戲加加的評分體系里,不僅可以對比兩款CPU自身的單核與多核性能,還能看到它們搭配相同配置時,對整機性能發揮所帶來的不同影響。很顯然,鋭龍5 9500F糟糕的高頻內存適應性嚴重拖累了它的內存評分表現,並對整機的遊戲、工作站,甚至是顯卡的發揮,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遊戲實測:酷睿比鋭龍平均幀高10%,波動也穩得多】】】
接下來我們直接進入遊戲測試項目,來看這兩款CPU在實際遊戲中的表現。
首先需要説明的是,考慮到這兩款CPU的定位,我們在所有的遊戲測試項目中都使用的是2K(2560*1440)分辨率。因為比起1080P幾百Hz的專業電競環境,或者是4K、8K的超高畫質配置,2K分辨率如今更能代表更多普通玩家的主流使用環境。
首先是三個中等負載水平的遊戲。在《古墓麗影·暗影》中,兩顆CPU的平均幀幾乎一致,但鋭龍5 9500F的幀率波動要大很多。到了《博德之門3》和《巫師3》中,酷睿Ultra5 230F就都要比鋭龍5 9500F的平均幀率要高出大約10%。
可能有的朋友會説,前面這些遊戲的負載對鋭龍5這個6核處理器來説都太高,如果只玩網遊呢?很遺憾,在低負載的《最終幻想14 7.0》測試結果中顯示,哪怕是在低負載、理論上只需要少數CPU核心就能帶動的網絡遊戲里,酷睿Ultra5 230F依然領先競爭對手約2%。
在這樣的前提下,繼續擴大遊戲測試的性能壓力,結果便不言而喻了。儘管此時理論上性能瓶頸應該來到了GPU,但由於鋭龍5 9500F的表現拖累了整體發揮,它最終在所有的遊戲場景中均全方位落敗於酷睿Ultra5 230F。
【【【生產力測試:酷睿視頻渲染快兩成,AI實測更是相差十倍】】】
當然,對於家用CPU來説,儘管「干活」並非它們的專業方向,但考慮到許多用户有時候也不得不需要在家處理工作,因此生產力方向的測試就不能説是毫無意義了。
首先是大家喜聞樂見的CINEBENCH R23。這兩款CPU的單核性能差異很小,但酷睿Ultra5 230F憑藉着實際上更多的物理核心,多核渲染性能勝出了18.3%。
接下來我們使用BlackMagic RAW和Blender,對這兩套平臺使用CPU進行視頻編解碼,以及圖像渲染的性能進行了考察。在視頻編解碼場景中,酷睿Ultra5 230F比鋭龍5 9500F快了大約25.9%;而在圖像渲染場景中,酷睿Ultra5 230F則比鋭龍5 9500F性能高出約20%。
酷睿Ultra5 230F
此外,我們也嘗試使用LM Studio加載阿里千問3大模型的80億參數版本,並通過CPU llama運行時驅動,測試這兩款CPU在面對相同大模型規格、相同問題時的推理速度。
可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在最新的0.3.26版LM Stuido當中,運行相同的大模型、面對相同的「從技術角度儘可能詳細地介紹你自己」的問題時,酷睿Ultra5 230F的推理速度達到了104.68Token/s,可鋭龍5 9500F卻只有10.55 Token/s的水平,相當於前者的CPU AI推理速度達到了后者的10倍。
【【【總結:出得早還更強,酷睿Ultra5 230F更有性價比】】】
總的來説,雖然酷睿Ultra5 230F看似上市時間更早,如今的價格也要比鋭龍5 9500F更低,但無論是從對高頻內存的兼容性、遊戲性能,還是從生產力場景的角度來看,它都比前段時間剛剛上市的鋭龍5 9500F表現更加出色。
而且酷睿Ultra5 230F由於上市已經很有一段時間了,所以從市場成交價來説,也確實要比現在的鋭龍5 9500F明顯更低。
如此一來,對於預算不太多,但又想要好好玩遊戲、甚至還想兼顧一點生產力場景的朋友來説,現階段的酷睿Ultra5 230F可能都是綜合表現最好的那個選擇。至於鋭龍5 9500F,或許還需要再多等一段時間,待其褪去剛上市的溢價后,纔算是它更好的入手時機。